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49853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类型: 案例报告 论文题目: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 案例报告 姓 名: 刘俐秀 身份证号: 532225199406200024 准考证号: 1711102402901200283 所在省市: 云南省昆明市 所在单位: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中安小学 一例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姓名:刘俐秀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中安小学【摘要】:通过对一位人际交往有障碍的求助者的会谈,发现她情绪低落、有人际交往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新生活适应不良,运用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通过为期近一个月的咨询和两个月的自我调整,在

2、回访过程中发现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问题有所改善。【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一 一般资料(一).求助者资料求助者,男,李某,20岁,某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独子,由母亲陪同咨询。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大学期间与朋友关系逐渐疏远,且有争吵,整个人也变得很封闭,不与外界交流,不接受同学的帮助,成绩不佳,注意力无法集中,但尚能与家庭成员保持正常交流。无家族性精神病史。(二).求助者主述情绪低落,夜里难入眠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会感到烦躁,人际关系紧张,兴趣减退。认为同学懒散只想着去玩游戏,和室友发生过争执但也没兴趣和他们争吵,觉得自己很孤独。想要得到改变,不良状态已持续

3、一个多月。(三).心理测验结果1.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2分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4分3.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8分4.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19分5. EPQ:E36N60P35L26,人格内向不稳定,温和。6. SCL-90:总分148分,强迫症状2.0,抑郁2.4,焦虑2.5,人际关系2.3,其余各因子小于2。另外,求助者语言流畅,能主动讲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和不适的症状,并且希望得到帮助。二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一).咨询师观察求助者,发育正常,外表清秀,五官端正,不能与咨询师对视,说话言语条理清晰,回答切题,整过过程中思维反应较为敏捷。期待咨询结果良好。(二).其母亲反

4、映求助者是比较认真刻苦的,有点沉默寡言,不了与参加集体活动。有什么事情也不怎么和家里面的人说。(三).对求助者资料进行整理,做出以下分析:1.社会学方面:求助者在和室友矛盾之后几天情绪都不好,产生挫败感、孤独感、被排斥感,并且时常难以注意力集中。在产生负面情绪是,其周围的社会系统没有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未能帮助其进行积极调整,且求助者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2.心理学方面:求助者自身内向、温和,不爱说话,不擅长与人沟通,缺乏朋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较为关注很少与周边人交流。当和他们产生矛盾是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宣泄负性情绪,同时不擅长运用已有人际技巧处理好与周边人的关系。从认知方面来说,求

5、助者存有积极改变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严格,性格追求完美。3.生物学方面:求助者,20岁,心理等各方面可塑性大,无器质性病变,生物学原因对其本身无太大影响。三.诊断与鉴别(一).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求助者诊断:一般心理问题1.求助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确认自身心理状态是否健康,期待改善不适症状,期望与人和谐相处。2.严重程度:中等程度3.上述资料的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很完整,求知欲强,态度诚实。(二).鉴别1.病程:求助者问题持续一个多月,无泛化现象,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2.社会功能:社会功能轻度受损。3.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

6、异常,无幻觉、望向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4.与抑郁性神经症鉴别求助者地然也存在抑郁情绪,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失眠等,但都皆因显示刺激引起,且程度不严重。并无自杀倾向,无绝望、消极悲观、自我评价低等症状,为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所以可排除抑郁症。5.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求助者虽有焦虑,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心理冲突未变形,且持续时间补偿,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精神症。四.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诊断评估,由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一)近期

7、与具体目标1.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程度,改善睡眠状况,通过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改善人际交往状况。2. SDS 测试标准分下降到45分以下。3. SAS 测试标准分下降到47分以下。(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寻求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帮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正确合理的信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五.咨询方法与原理(一).主要方法:1.合理情绪疗法与行为疗法。2.结合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特点以及求助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认知分析能力,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了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以消除

8、不良得到行为模式,引导求助者重新构建合理的认知行为模式,从而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改善的目的。(二).原理1. 合理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结疗法,它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合理

9、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2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通过对环境的掌控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理论基础是条件作用于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而习得的习惯反应。可利用强化使求助者模范或消除某一特定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常用的技术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塑造法、放松训练等,核心是控制环境和实施强化使求助者习得良好的行为。六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和结束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简述如下:(

10、一) 第一次1目的:主要通过会谈、心理测量、一般心理支持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其基本情况并进行评估,初步确认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改变的意愿,强调咨询双方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说明咨询的时间安排。 2过程:2.1运用参与性技术倾听求助者的表述,采用询问、鼓励、内容与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括等技术,利用合理性情绪疗法原理与求助者共同澄清问题,启发和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并用解释、指导、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等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2.2一定做好填写咨询登记表,以及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有关事项的说明与规则。2.3做心理测验:SAS;SDS;汉密顿焦虑量表、抑郁量表;EPQ;SCL-9

11、0。2.4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初步问题分析。 2.5 再次强调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保密原则。3.布置咨询作业:认真回想近一个月是自己情绪低落的事件并鼓励其将不良的情绪体验记录下来,思考并分析其中是否有不合理因素。(二)第二次1目的: 1.1学习放松技巧,缓解焦虑情绪; 1.2认识到人家交往的重要性,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1.3通过会谈、认知疗法中的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来进一步协助求助者找出偏出认知。2过程:2.1反馈咨询作业;2.2帮助求助者反省到自己不良行为和认知;2.3教授放松的方法并告知求助者每次干道心情烦躁时运用放松方法来应对与调节,并告诉求助者求助者焦虑与注意力不集中之间的关系

12、,让他明白适度焦虑有助于注意力集中,不必过分担心;2.4鼓励求助者与他认为的比较喜欢的人进行主动交往和互动,强化求助者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重新认识。3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训练1-2此,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一周以内与自己比较喜欢的人主动沟通,并记录沟通心得。(三)第三次 1目的:1.1通过和理性情绪ABC疗法协助求助者树立合理的信念;1.2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2过程: 2.1反馈咨询作业; 2.2通过各方面资料了解到求助者主要是由于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才常与他人发生冲突,通过让其进行角色扮演,不断体验并反复思考如何更好的运用语言和动作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好的与人沟

13、通,同时向其提供一些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2.3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3布置咨询作业:3.1让求助者列出简单的自我求助表,包含事件A、结果C、信念B,注明合理信念与非合理信念,非合理信念的要找出合理信念代替;3.2要求找出与只有矛盾同学的优点多条,且主动与其沟通,并记录心得。(四)第四次1目的:强化与巩固;评估咨询效果;增强其自信心恢复正常的生活。2过程: 2.1反馈咨询作业; 2.2通过会谈、测量、认知行为治疗来评估咨询效果; 2.3进一步强化合理信念; 2.4表扬其认真的态度,鼓励今后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看待人际问题,同时鼓励求助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协作,继续加

14、强人际交往,提高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适应生活。七咨询效果评估(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在之后的回访中求助者表示“我现在感觉很好”,“和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都横非常愉快的相处”“感觉心情好多了,睡眠也很好”。(二)咨询师的评估:在回访中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交流状况都比较好,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建立的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有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三)心理测验评估:SAS标准分41,SDS标准分43。显示其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好转。【参考文献】:(1)许又新.神经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8- 76.(2)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132-136(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86-97.(4)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版.(5)童敏.社会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