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54439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1.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发现等差数列和数组中的简单规律突破建议:(1)处理好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等差数列的教学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 ,相应地 ,学生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教师应处理好直观和数列分析的对应关系 ,防止出现过早抽象或过度依赖直观的现象。同时应借助方法的迁移 ,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渡。教师在进行例3的第一小题教学时 ,可以与有循环组的简单的图形和数字排列比照出现 ,先让学生观察 ,并思考:图形和数字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还是一组图形或数字重复出现吗?你发现了什么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边摆边算 ,找出规律。接着让学生在小组

2、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重点说明:数字的排列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找规律。教学第二小题时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小题与第一小题的数字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第一小题找规律的方法来找第二小题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经验 ,重点谈找规律的方法。(2)数组中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不同学生对数组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如:有的学生想“40+50=90 ,还会有学生想“90-40=50或“90-50=40;有的学生想“40和50组成90 ,3 0和40组成70 ,20和40组成60;等等。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同时使学生体会所表述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3、(3)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适当拓展找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如有规律排列的算式等 ,丰富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 ,表达教学找规律的目的。2.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1)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填空题 ,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例如:找规律填数。要练说 ,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 ,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 ,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 ,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 ,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 ,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 ,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 ,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 ,着重于幼儿观

4、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练说 ,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开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害怕:有的结巴重复 ,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 ,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 ,扯衣服 ,扭身子。总之 ,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 ,面向全体 ,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 ,我总是笑脸相迎 ,声音亲切 ,动作亲昵 ,消除幼儿畏惧心理 ,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 ,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 ,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 ,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时机 ,

5、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 ,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 ,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 ,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 ,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 ,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 ,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 ,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 ,即使是某一方面 ,我都抓住教育 ,提出表扬 ,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 ,不断训练 ,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3.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对一年级学生而言 ,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表述规律的“度 ,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规律即可 ,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那么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