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读心术大全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4063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反应读心术大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第1章 是人就逃不掉的微反应1.1 什么是微反应“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如果要为“微反应”这个心理学领域的新词找个外国前辈词汇来对应的话,那它的英文原文应该是“Micro-expressions”。“Micro-expressions”一词不是我发明的,随着美国电视剧的迅速普及,很多国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个词“微表情”。这个词也不是电视剧生造出来的,在其出现的原文中(美国Paul Ekman教授的若干著作,如情绪的解析、说谎等),根据上下文,确实指的是面部微表情(时间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于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可用于测谎。但

2、是,通过查词典可知,“expression”一词的中文意思不仅仅指表情,而是涵盖了表达、表现、词句等多种意义,最标准的译法是“表达方式”。例如,著名美剧Friends第二季第一集,Rachel意外得知Ross找到新女友后,表现失常,脱口而出一句“isnt that just kick-you-in-the-crotch, spit-on-your-neck fantastic?”(直译的话,这些语法就很有力度了:这难道不是很爽吗?爽到如同一脚踢在档里,然后再往脖子上吐一口痰。) Ross的妹妹Monica有点窘,替Rachel解围性的解释道“It is an expression.”翻译过来应

3、该是:这是一种表达方式(Rachel当时处于羡慕妒忌恨的状态,她的潜台词是很有力度、很刺激、很让人兴奋的fantastic)。“Expression”一词的用法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可见一斑。“面部表情”对应的英文原文应当是“facial-expressions”。分析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不应当仅仅限于面部表情,而应当通过观察并分析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意义等被测试人的表现,才能全面判断。因此,“micro-expressions”一词,直译应当不仅仅限于面部的微表情(英语达人不用在此处较真,我知道不会有“micro-facial-expressions”这样组合的专有名词,这不符合美国人的习惯。我

4、是就词论词)。所以,此处的“expression”一词更适合于翻译为“表现”。表现就不能是故意的吗?凭什么用来判断心理状态,甚至还能用来测谎?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体的动作表现都是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如瞳孔)。但是,阅读到后面你会知道,因为人的动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所作出的反应(各种表现)却不太容易造假。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瞬间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可靠。当然,这些反应都很快就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动作幅度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着重研究“Micro-expressions”的原因(“Micro”是微小的)。因此,要想让被测试人表现出真实的心理状态,需

5、要一个前提条件,即有效的刺激。鉴于针对“有效刺激”的研究与针对“表现”的研究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我们最终决定用“反应”一词来涵盖“刺激-表现”这个完整的过程,并把全部的内容提炼成一个词,中文叫做 “微反应”,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严格的来讲,“微反应”是个广义的“大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 ,可以别扭的称为“微动作”(凑个齐整),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但同时,

6、“微反应”在通常汉语语境下,又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身体的动作反应,即前面列举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微动作”。所以,“微反应”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作为一个狭义的“小词”,以便更贴近普通人的理解。搞纯粹学术研究的达人们,就别跟我较这个真了。这本书中致力探讨的,是“身体微反应”,简称“微反应”(狭义)。1.2 人,只是人这句话有点别扭,好像是真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在黑客帝国(The Matrix)系列电影中,几次出现的经典台词“Only human”却完美的表达了这句真理的一切含义。人类自身有太多的不足,但却始终无力改变这些本质上的局限。除去不具备飞天遁地这种神奇的本领外(借助工具实现的情况不在本书探讨

7、的范围之内),人类即使连自身的思维、情绪,甚至身体控制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人,只是诸多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种类之一。所有的动物从出生开始,捕食以生存,交配以繁衍,循环不息。这么大规模的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呢?动物们并不知道自身存在的意义,它们只是按照某一种指示,努力的活着。人亦如此。所有的事情,不论多么复杂,多么高级,不过是为了“活着”,正如动物一样。动物在求偶的时候,会充满兴奋的能量;领地被侵犯的时候,会愤怒的露出尖牙和利爪;雄霸一方的时候,会昂首挺胸,傲视群雄;斗败之际,会低头伏低,表示顺从;遇到同伴时,会交颈而欢,耳鬓厮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停止动作,竖起身体和耳朵,小心的倾听;突然遇

8、到捕食者时,会拼命逃跑,气喘吁吁;如果跑不掉,则会体如筛糠,因恐惧而无力抗争,最终丧失所有的能量成为口中之食。这些直接与生存相关的反应,我们人类都有。不过,人类这个种群相比于其他动物而言,却有些特殊。他们虽然跑得不快、跳得不高、飞不起来也潜不下去,但是他们的头脑比其他动物发达,所以会学习、会创新,会使用高科技工具。好事也有另一面,因为头脑灵活,所以人类谎言和欺骗的方式也越发高明。这大概是“神”所做的平衡。不过,人类在受到危及生存和繁衍的威胁时,还是会退回到动物的水平。在这种时候,人的动物性反应将取代人的理性“做作”而获取控制权,通过种种微小的反应,将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展露无疑。如果这个世界有神的

9、话,神应该能掌控一切,至少是掌控自己的一切,所以他们超越了人。但请记住,人不是神。1.3微反应为什么能准确的映射心理状态?人的所有反应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可以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如各种可被控制的骨骼肌运动;(2)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如心跳、瞳孔缩放、汗液分泌等(这些反应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3)一般不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身体的一些复杂运动,如打喷嚏、单脚平衡站立时各肌肉的协调等;第二类是习惯动作,长期养成的习惯动作无需思维的参与即可完成,习惯反应是建立判断基线反应的重要标准;第三类是本能反应,这可是进化积累起来的反应,在测谎时最有价值:如遇袭时闭眼缩身、意外

10、时短暂静止、焦虑时吞咽口水或者出现尿感、焦急的跺脚、愤怒时肌肉紧绷、鼻孔张大、呼吸加速等。之所以说这些反应一般不用想来控制,是因为如果经过训练,一些反应是可以用“想”来控制的。但是,因为人是动物,这决定了人并不能够在受到刺激后对自身的反应进行完全控制,只要刺激有效,就一定会有反应。如何才能做到刺激有效?这个问题将在第2章中讨论。人所做出的所有反应,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完成的。深度昏迷的人,无法有意识的控制骨骼肌运动;即使是像心跳、胃部的蠕动、腺体的分泌等非随意运动,也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因此,通过分析人的应激反应,可以逆推人的神经系统状态和变化。分析的对象包括受刺激时需要动脑子“想”的反

11、应、本能的反应、习惯的反应,以及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自主反应,综合分析这些反应可以比较准确的分析出人的真实心理。分析可以用“想”来控制的动作,可以得知被测试人想要表现出什么内容,即使是表演也没有关系,我们将分析结果称为A。分析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可以得知被测试人的真实心理状态,我们将分析结果称为B,这种反应最真实。分析习惯动作或者本能反应,只要刺激是有效的,它的可信度与B几乎相同。但是一般来讲,人会试图掩饰负面的本能反应,所以要特别注意观察其最初的短暂应激反应,以及随后试图掩饰的反应,分析其中的真与假和存在的矛盾。我们将分析结果称为C。最后,除了要注重各个结果之外,还要更注重A、B、C之

12、间存在的矛盾之处,最终获取真相。如图1-1所示。图1-1 从刺激源到结论的流程综上,只要被观察人出现了应激反应,就可以通过分析其应激反应的种类归属(可控的、不可控的、一般不可控的),来判断神经系统的状态和变化,再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可得被观察人的真实心理状态。1.4 破绽我来列举一些人类的经典反应。 被心爱的人接受那一瞬间,心头鹿撞;而爱情的欺骗和背叛,又会让你捏紧拳头。 面对不屑之人,微微扬起下巴,轻轻吐出一个“切”字;诚心接受批评和教诲时,却会不由自主的低下头。试想一下,你能在心悦诚服的时候,抬起头来“切”一下吗? 经年好友的突然出现,会让你嘴巴和眼睛同时张大,继而欢呼雀跃;要是

13、把好友换成僵尸呢?嘴张得还是一样大,却是惊声尖叫,拔腿狂奔。 被上级主管抓住不轨行为,手足无措;侥幸逃过的话,吐吐舌头,拍拍胸口。 几经努力争取,一旦得手,眉飞色舞;一旦失去,连翘翘嘴角的力量也随之消逝。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的情形。但是现在,请回答我两个问题:第一,上面的反应,对你而言,曾经出现过多少?第二个问题则更有意思:上面这些反应,全部都是你“想”要做的吗?“想”,不是万能的。恰恰相反,人能活着,更多不是靠“想”的。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天生会一些本领,比如张开嘴吸允,在妈妈的乳房上寻找甘甜的乳汁。我的儿子在不到2岁的时候,如果被我抢走了玩具,就会快速跺着双脚,高声向我喊:“给我!”

14、这话是我特意教会的,怕的是将来上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但跺脚的动作,却从没有人教过他。随着对知识的接受和储备,我们逐步学会了记忆、分析和评价。随着对社会生活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高级本领,比如遵守规范、举止礼貌。但无论如何,很多反应还是根深蒂固的固化在我们的身体中,有些是本能,有些是习惯。当你遇到害怕的事情时,会不会出现下面的某些反应?屏住呼吸,心跳加速,冷汗不自觉的冒出来少许。脸色发白,剧烈一点还会有想吐的感觉,会觉得有点冷。肌肉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颤动。想尽量远离那个可怕的东西,如果不能动,至少也会把身体后仰或者转向另一个方向(比如说你的老板,呵呵)。抱起身边的书本或者坐垫,挡住可怕的

15、东西,还能让自己觉得安全和温暖。当你遇到高兴的事情时,会不会出现下面的某些反应?呼吸不会拘束了,变得自由而有力度,心跳也会加速。不自觉的眉开眼笑。好事太大了,还会把双手高高举起,挺拔着身体,也许还会跳起来欢呼,浑身舒畅!条件允许的话,也许你会冲过去抱住你喜欢的东西或人。反正,总不会背过身去撇着嘴吧?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一定会这样吗?所有人都会这样吗?也许你还会问,我要是故意控制住不做这些反应行不行?简单试试就知道,刻意的话,还是可以控制的。但同时我相信,你很吃力,因为控制住这种真实的反应是一个很复杂也很苛刻的过程:1)首先要做到不意外。要预先知道会出现某种刺激,然后决定要控制住自己。2)然后要做到不在意。不管刺激如何,都要接受这种刺激,快速分析这种刺激的性质(利或害)和力度。3)再然后要做到不反应。通过感知和思考,把你能找到的可能的身体反应一一制止。没准儿还有遗漏。4)最后再复查一遍,自己是不是有没管住的地方,补充完善。真的控制住了,满意了吗?呵呵,那么接下来你听我说:从你僵硬的身体和呆板的表情来判断,你很不正常,应该隐藏了什么不希望人知道的事情。这么高兴(或者惊悚)的事情,你居然没反应?这些,就是破绽。而破绽的必然存在,正是观察微反应可以洞察内心的基石。1.5 自我控制能力虽然我们不能避免破绽百出,但是我们可以向两个方向努力:其一是尽量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