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54057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更舒适?)活动建议方案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活动流程框图利用谚语、图片或在季节合适时直接带学生到植被多的地方,学生通过回忆、观察和感受,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让人感觉更舒服?”通过头脑风暴和

2、讨论,分析“舒适”和“植物多”二词,结合当地植被分布实际,寻找合适的实验地点,确定测验时间和次数;根据学校情况,自制简易湿度计。分组,讨论小组内成员分工;讨论实验具体步骤;讨论测量时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考前须知;讨论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分析和处理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展示本组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山实验结论;反思自己实验操作细节,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将本组结果告诉其他组,或在班级中展示,比一比哪组结论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逻辑推理。【二】活动过程4.1 活动任务:根据探究题目,寻找符合实验要求的地点;使用实验仪器测量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湿度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用统计图直观地展示

3、出来。4.2 活动内容:一提出问题俗话说得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夏日的傍晚,你也许会端出小板凳坐在树荫下听老人讲故事。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愿意选择植物多的地方谈心?这里的小气候和别处到底有何不同?这是夏日里两个不同地方的景色:植被多的区域.JPG植被少的区域.JPG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何处休息?为什么你会选择有植物的地方休息呢?因为那更舒适!由此,我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多的地方会让人感觉舒适?我们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创造力,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二分析问题,确定实验对象和实验仪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这个问题的内涵,剖析清楚后才能开始实验。要探究理解“植物多”这

4、个词的含义,我们可以有几种解读角度:一种是所在区域的植物数量比较多,另一种是植物种类比较多。具体如何选址是要慎重考虑的。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是一对并列变量。但在自然状态下,有植物数量多但种类单一的情况,也有种类较丰富但数量较少的情况,还有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或都很多的情况,所以在探究之前,我们需要对所选对象进行“评估”,调查一定范围内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如何,依此选出符合探究条件的区域,或者植被数量多,或者植被种类多,或者二者都多。可选取一米或五米见方的方形区域,调查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种类和数量。比如生长茂盛的草地、小树林、热带雨林等都是符合研究题目的地方。专家认为人体所感觉的“舒适度”是由很多环境因素综

5、合而成的指标,与温度、湿度、照度、风速的综合权重的得分值有关,现在天气预报中所提到的体感舒适指数,也是根据多种环境因素的数值,借助公式算得的。那到底什么环境因素影响着人们对舒适度的感觉呢?目前认为温度和湿度是两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探究时可以将舒适度这一感性认识转化为可测的量化指标,选择温度和湿度作为主要探究因素,不但便于测量,而且更科学、更具说服力。可参考:多种人体舒适度预报公式讨论.DOC可参考:生物气象指数预报.DOC如果学校有干湿温度计的话,可直接测出温度,并通过计算得到湿度。可参考: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DOC你会使用湿度计吗?干湿球湿度计正面.JPG干湿温度计背面下半部分.JPG目

6、前使用的湿度计有很多种,我们常用的是干湿球湿度计。干湿球法是一种间接方法,它是先读出干球和湿球的刻度,再使用干湿球方程换算出湿度值。此方程是有条件的:即在湿球附近的风速必需达到2.5M/S以上。普通用的干湿球温度计将此条件简化了,所以其误差范围在5%7%之间。可参考:干湿温度计的使用.DOC如果学校没有湿度计,我们是否可以开动脑筋,运用湿度计的测量原理,利用简单易取的材料自制湿度计呢?给你提供的材料有:几根长头发丝,带刻度的木板,小祛码或其他小重物,易拉罐或塑料瓶。可参考:自制毛发湿度计.DOC三制定计划在确定了实验对象和实验仪器后,你是否想过你的实验如何进行呢?比如,你是否考虑过在哪测量?何

7、时测量?一天中需要测量几次?每个时间测量几次呢?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呢?这些都是一个在制定计划中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制定计划也是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功与否。在农村,植被不难找到,但是需要在怎样的区域做实验是需要考虑的。这时就得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最贴切题目的现有区域,当然要符合基本的实验设计原那么。可参考:实验设计的原那么和方法.DOC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温度和湿度会有差别。比如早晚温度会比中午时分温度低一些,但是露水一般只在早上凝结。所以,选择何时测量才能够代表两个区域的温湿度状况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次记录所得测量数据是不是会带有一定的

8、偶然因素?怎么排除偶然因素对结果造成的误差呢?也许课本上的方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从书上我们得知,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次测量记录多组数据。如早晨在同一片草地的三处测量湿度并记录下来,算出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你能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吗?你还有没有别的减少这个误差的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可能还有哪些因素会带来实验结果的误差?同样是一个刻度,从不同的方向读取数据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我们的视线从不同角度看刻度,会得到不同的读数。所以我们要使用正确的读数方法。以下是不同角度的读数方法。不正确的读数方法一俯视刻度.JPG不正确的读数方法一仰视刻度.JPG正确的读数方法一平视刻度.JPG具体如何读数,

9、可以参见资料。可参考:温度计的使用.DOC可参考:干湿温度计的使用.DOC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刻度也会有读取的误差,所以我们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一来可以充分发挥成员的特长,达到分工明确的目的,二来也可以减少由于人员不同而造成的误差。还有哪些因素会在测量时产生误差?在同一草地的不同地点所得结果是否也会不同?你将如何去减少这些误差呢?测量的数据怎么记录呢?记录数据也对实验结论的得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数据结果很难直接用文字来说明白,所以,设计科学明晰的记录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表格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既清晰明了又能够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在小学的数学课上,我们学习过表格,对表格的几个要素也

10、有很清楚的了解。比如每个表格都有标题,表格中有标题和项目两个维度,在记录栏里怎么设计才能够涵盖所有数据呢?可参考:小组实验结果记录表.DOC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对这个实验方案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但是这些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阶段,还要落实到具体实验步骤上,把详细的实验步骤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四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时需要时刻铭记一些重要的规范操作步骤,在测量之前各材料器具和成员都准备就绪。比如准备一些备用水,万一所测地区没有水源,湿球就没有办法读数了。如果碰到突发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比如:测量仪器坏了怎么办?建议:多准备一个测量仪器。五得出结论你的实验结果和预期一致吗?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你得出了

11、什么结论呢?这些数字结果如何处理才利于和别组交流探讨呢?联系我们小学数学中所学的统计图的方法,条形图、直方图、饼状图等直观的统计图是不是比数字更容易看出差异呢?到底哪种统计图更能反映数据的变化和趋势呢?可参考:折线图和直方图制作.JPG六表达和交流请你将探究实验的过程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写成总结和心得,与你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特别是闪光之处、失败之处和收获都拿出来,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如假设有疑惑之处,也可以与他人交流。4.3 活动组织方式:小组合作学习。4.4 活动评价方式: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每位同学使用“习题评价”部分的练习题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测;组内通过实验

12、报告的撰写和“探究学习评价表”,来相互评价各自在探究中的参与、合作情况;组间通过报告和交流阶段的表现,对别组的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价。2.5所需学习资源:植被多的区域.JPG植被少的区域.JPG测量的草地环境.JPGP测量的树荫环境.JPG测量的裸地环境.JPG测量的竹林环境.JPG多种人体舒适皮预报公式讨论.DOC生物气象指数预报.DOC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DOC干湿球湿度计背面卜半部分.JPG干湿温度计的使用.DOC自制毛发湿度计.DOC实验设计的原那么和方法.DOC/、止确的读数方法俯视刻度.JPG/、止确的读数方法一仰视刻度.JPG正确的读数方法一平视刻度.JPG温度计的使用.DOC干湿温度计的使用.DOC小组实验结果记录表.DOC折线图和直力图制作.DOC2.6所需学习时间: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