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538486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完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金融系“专业课”题库-西方经济学 (2012年)一、简答题1. 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P60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的满意程度。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边际替代率递减;同时,由于需求价格反映了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意味着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即价格越低需求越大,从而是需

2、求定律的基础。2. 简述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P66无差异曲线是借助于序数效用函数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它反映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商品组合的集合,是消费者偏好的集合表现。标准的无差异曲线有如下五个特征:(1)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其含义是,为了保证消费者获得相同的效用水平,如果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那么另一种商品的消费必定要减少。(2)不管两种商品是如何组合的,这些组合总是处于某一条无差异曲线之上。这一特点也称为无差异曲线的密集性。(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即沿着任意一条给定的无差异曲线向右移动时,其斜率的绝对值下降或曲线变得更加平坦。从边际替代率角度而言,这表现为边际替代

3、率递减规律,而其根本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4)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其上的商品组合达到的满意度越高,即对任意给定的无差异曲线来说,所有在其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都代表着更高的满足程度。这反映了偏好的“无餍足性”。(5)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如果存在反映同一偏好的相交的两条无差异曲线,那么在这一交点商品组合带来了相同的效用水平,但由于每条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不同的效用水平,因而无差异曲线相交会产生定义上的矛盾。3. 简述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 P74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组合;(2)最优商品购买组合受到预算约束的制约。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

4、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因此,消费者均衡产生于既定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和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在消费者均衡状态下,商品组合的任意改变都会导致消费者效用下降,从而一旦均衡实现,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理性的消费者没有动机改变其消费选择。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给定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即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选择最优商品组合。消费者应当使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或者说,在消费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在该均衡条件下,预算线上任意偏离这一均衡点的消费组合都将使

5、消费者效用下降,这是因为在任何偏离这一均衡点的其它点上,消费者主观上愿意接受的交换比例(即边际替代率)都要大于市场上的交换比率(即相对价格),即此时沿预算线减少对一单位某商品X购买所能增加的对商品Y的购买量总要小于为了维持消费者效用不变时,减少一单位X商品消费所必需增加的Y商品的消费量。该消费者均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对于所有商品而言,最后一单位货币购买任何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4. 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P115给定生产函数和要素价格,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指按照这种组合,生产某一定量产品所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最低,它同时也是给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取

6、决于既定生产函数、要素价格和产出水平下的成本最小化。在两种投入要素情形下,它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或者说,这种最优组合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即。在等成本线上任何对这一均衡点的偏离都将造成产量的下降,因为在其它点上边际替代率总是大于相对价格之比。这就意味着,沿等成本曲线减少某要素X投入所增加的要素Y的投入总是小于为维持产量不变时,减少X投入所必需增加的Y的投入,因而在等成本线上任何偏离均衡点的产出水平都要小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所带来的产出。5. 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P107对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在技术水

7、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要素增加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种边际产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或者说,存在固定要素投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该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数量组合比例。当实际要素组合比例低于最优值时,增加可变要素能够获得递增的边际产出,而当实际比

8、例超过最优值时,增加可变要素便会使实际比例更加偏离最优水平,从而造成边际产出的下降。6. 简述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P156-157厂商的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而后两者是产量的函数,因此,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选择一个产量水平来最大化厂商的利润水平。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合乎此条件的产量上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边际收益是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能增加的总收入;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当厂商生产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继续增加产量会使其利润增加,反之,则会使利润下降。在这两种情况下,厂商都会调整产量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9、。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则为在最优的产量水平上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小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最优化条件对市场结构没有限制,市场结构影响的仅仅是价格的决定方式及边际收益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关系。 7. 一般均衡理论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P246-248一般均衡理论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对,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一般均衡分析假设所有市场的价格均可变,而局部均衡分析假设其它市场的价格水平不变。一般均衡理论旨在解释各类产品和要素价格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分析的着眼点是,各种不同的市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所有影响各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因素都被连接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中。这个系统的均衡被称为一般

10、均衡。系统中任何一种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变化都会波及整个系统而对其他商品或要素的价格、供求数量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打破原有市场均衡,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调整,直到再次达到均衡。一般均衡理论主要回答的问题是:(1)均衡的存在性问题,即每个经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是否可以产生使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均衡的一个价格体系;(2)均衡的唯一性问题,即如上价格体系是否是唯一的;(3)均衡的稳定性问题,即如果市场价格偏离了一般均衡价格,市场力量是否会自动使价格向均衡水平调整;(4)均衡的最优性问题,即如果每个经济个体追求自己利益的结果会导致市场的全面均衡,那么这个均衡是否是社会最优的。8. 何为垄断?它一般会产生什么后

11、果? P202 P176垄断是指某市场中的厂商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通常所说的垄断是指完全垄断,即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在垄断条件下,市场价格与产量由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定,其条件为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由于在垄断条件下,厂商面临整个市场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其边际收益曲线总是在需求曲线的下方,因而均衡时的垄断定价总是高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即高于完全竞争价格水平,而产量则总是低于完全竞争水平。垄断会导致以下两种无效率后果:(1)资源配置无效率。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要求边际收益等于

12、边际成本,而其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因此,在垄断情形下的产量总是低于完全竞争情形,而价格则总是高于完全竞争价格,这形成了社会福利损失,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SACDQ1BP11AOPARMRQMCC具体来说,这种社会福利损失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消费者遭受的损失:较完全竞争而言,垄断降低了产量,从而减少了消费者剩余;这些减少的消费者剩余中有一部分被厂商以更高的产品定价攫取,但仍有一部分既未被消费者获得,也没有被厂商获得,从而形成了净社会福利损失(图中ABC部分)。第二部分来自生产的无效率:在完全竞争中,价格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但在垄断情形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且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情形,因而形

13、成了生产能力的未充分利用,由此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被称为生产的无效(图中BCD部分)。(2)资源使用无效率。这主要体现在莱本斯坦提出的X非效率,即由于垄断情形下由于没有竞争压力,垄断厂商缺少成本最小化动力所造成的非效率,在这种非效率情形下,存在着纯粹的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9. 简述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要素收入等于要素价格乘以要素的使用量,因而一种要素的价格和它被使用的数量影响着它的总收入。确定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的过程就是确定要素收入的过程。而要素的价格与使用量都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要素市场的供给由要素所有者的最优化决策来确定。以劳动所有者为例,他在闲暇与付出劳动换得收

14、入以便进行消费之间进行效用最大化决策。由此确定的最优劳动供给水平即反映了他的劳动供给意愿,而市场供给曲线取决于个体的加总。要素市场的需求则由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决定,厂商在相应的要素价格下选择使自己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要素组合,由此决定了其对各种要素的需求。由单个厂商要素需求加总即可以得到要素市场的需求。要素市场中需求与供给相等同时决定了要素的使用量与要素的价格,也就决定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影响资源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任何变化也就影响到一种要素的收入,从而影响到收入在不同要素间的分配。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关于要素价格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功能收入分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如果资源市场是竞争

15、性的且运转良好的话,那么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就来自其对生产的贡献,且单位要素收入等于它的边际产品以某种要素的单位价格乘以一定效率条件下(成本最小化)所使用的该种要素的数量,便可以得到该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根据欧拉定理,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规模报酬不变,那么按要素的边际产品分配收入将使全部产品刚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10. 为什么国民收入核算中总供给永远等于总需求?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恒等式中的收入方可以理解为总供给,其表述为,而支出方可以理解为总需求,其表述为。在事后的统计中,产出总是被视为恒等于支出,因而,总可以得出一个等价命题: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中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这种恒等关系完全是由投资需求的定义所保证的。在这里,投资需求包含两个部分:通常意义上的投资需求和存货的增量。在现实中,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存货增加,这样,根据定义,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中的投资需求必有等量增加。从收入和支出角度来看,凡是销售不出的产品均可以理解为生产者销售给自己的产品,从而,收入按定义恒等于支出。这种恒等关系仅仅是事后统计意义上的恒等,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11. 为什么曲线的斜率是负的,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