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3608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273 大小:34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7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7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7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73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2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时 教 案课题: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批 注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生自由答)。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是啊,仅仅是

2、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二、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三、合作探究(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

3、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

4、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

5、子”的印象。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

6、,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教学过程一、讨论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学生小组合作解决。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

7、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二、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三、感悟体验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

8、中感受到的爱。四、拓展延伸(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五、作业用行动表达爱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

9、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六、板书设计:散步 莫怀戚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 我的儿子尊(老)爱(小)我和妻责任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母亲“我”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

10、去看看吧什么时候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 (再生)(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母亲爱 花,更爱 双腿瘫痪的儿子 ”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母亲就悄悄

11、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

12、哭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2一组重叠词: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

13、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二)精段阅读:(第2段)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

14、信心。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二、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二)理解主题(三)拓展延伸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