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535159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 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说起来轻松,可是真的要进入这种境界却不容易。从县城到某山区镇的水泥硬底化公路终于开通,凡是走过那段路的人皆大欢喜。之前那段路也实在是太难走了,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30公里泥土路,却耗费了我们1/4天的时间,令人感到惬意。但是有一点值得庆幸,就是多年来没有听说发生过车祸,因为司机们一旦走上这段路,个个精神抖擞,没有谁不打醒十二分精神的。如今路修好了,自然很高兴。遗憾的是,高兴之余却频频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新路通车不足三个月就发生了六宗车祸,死伤了二三十个人。我并不认为修了新路有什么不好,我要说的是,司机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更要讲究修身养性的火候。因此,公路

2、设计者会在一段笔直平坦道路后刻意设计适当的弯道,目的就在于提醒司机要保持行车的警觉性。人生也一样,谁不希望自己脚下的道路笔直平坦,谁不希望有更多的鲜花和掌声?然而,到头来又有几人能够如愿?其实,老是走在平坦道路上的人,是无法登上山顶的,也就终生无缘欣赏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胜景。 人生总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因此,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大可不必盛气凌人,过于张狂,不妨在心中设计上一个“弯道”,警醒自己。遭遇失意,也不必沮丧;就算受到挫折或失败,也要坦然面对,查找原因,反思教训,振作精神,寻求突破。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在几起几落中越挫越勇,最终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对此,早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作了富于哲理的阐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是的,思想的成熟、事业上的成功与人生的磨难密切相关,机遇往往伴着挫折同行。只有在挫折中保持着清醒、睿智,没被失败的情绪所左右,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赢得成功。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好走极端,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追求功名利禄于正常人而言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荣辱得失成了前行的羁绊、思想的负累,快乐会被摈弃在幸福的门外,情绪会爆破出荒地的黑洞。最终得到的可能是可

4、悲的结局。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车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后向他告辞回乡,王旦竟然不认识他了。等马车夫转身走时,王旦却立即叫出了车夫的名字,并念他五年来忠于职守、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平日里,这个马车夫只顾埋头赶车,正面也不露一个,以至王旦见到他的脸时反而不认识了。在现代人看来,这个马车夫“呆”得可以,在宰相府工作了五年,竟然不在相爷面前露过脸!他要是有今人百分之一的“精明度”,定能捞个一官半职或者成了大腕什么的。他没有谋得官职,也没能成为富翁,但他却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宠辱不惊”。“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苏轼曾把“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

5、而不怒”的人称之为“大丈夫”,可见,我等凡夫俗子要磨练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境界的确不易。因为不易,所以时时仰视“宠辱不惊”;因为不易,才需要以“纵横自有凌云志,浮沉不失平常心”为座右铭,校正人生坐标。孔子曾经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知晓而不芬。有时,不妨甘于做一个台下人,多一点平和心气,反而会有多一些平凡人的快乐和内心的宁静。这时,你也许会突然发现,生命的最宝贵的时光不属于取得成功、得到鲜花和掌声的时候,而是属于真正淡漠喝彩、享受平凡的日子。世事有时真的说不清,目的性越强,越想得到的东西,偏偏越不容易得到 。心理学家曾做过被称之为“目的颤抖”的实验:在给绣花针孔穿线时,越是全神贯

6、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动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对此,睿智的庄子也有过“外重者内拙”的说法,当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的时候,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十分出色;而当他拿黄金作赌注时则往往会大失水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物极必反说的也是这个理吧。一直很喜欢幽窗小记中的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

7、。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N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

8、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

9、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

10、惊、去留无意。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说起来轻松,可是真的要进入这种境界却不容易。从县城到某山区镇的水泥硬底化公路终于开通,凡是走过那段路的人皆大欢喜。之前那段路也实在是太难走了,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30公里泥土路,却耗费了我们1/4天

11、的时间,令人感到惬意。但是有一点值得庆幸,就是多年来没有听说发生过车祸,因为司机们一旦走上这段路,个个精神抖擞,没有谁不打醒十二分精神的。如今路修好了,自然很高兴。遗憾的是,高兴之余却频频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新路通车不足三个月就发生了六宗车祸,死伤了二三十个人。我并不认为修了新路有什么不好,我要说的是,司机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更要讲究修身养性的火候。因此,公路设计者会在一段笔直平坦道路后刻意设计适当的弯道,目的就在于提醒司机要保持行车的警觉性。人生也一样,谁不希望自己脚下的道路笔直平坦,谁不希望有更多的鲜花和掌声?然而,到头来又有几人能够如愿?其实,老是走在平坦道路上的人,是无法登上山顶的,也就

12、终生无缘欣赏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胜景。 人生总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因此,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大可不必盛气凌人,过于张狂,不妨在心中设计上一个“弯道”,警醒自己。遭遇失意,也不必沮丧;就算受到挫折或失败,也要坦然面对,查找原因,反思教训,振作精神,寻求突破。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在几起几落中越挫越勇,最终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对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作了富于哲理的阐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是的,思想的成熟、事业上的成功与

13、人生的磨难密切相关,机遇往往伴着挫折同行。只有在挫折中保持着清醒、睿智,没被失败的情绪所左右,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赢得成功。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好走极端,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追求功名利禄于正常人而言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荣辱得失成了前行的羁绊、思想的负累,快乐会被摈弃在幸福的门外,情绪会爆破出荒地的黑洞。最终得到的可能是可悲的结局。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车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后向他告辞回乡,王旦竟然不认识他了。等马车夫转身走时,王旦却立即叫出了车夫的名字,并念他五年来忠于职守、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平日里,这个马车夫只顾

14、埋头赶车,正面也不露一个,以至王旦见到他的脸时反而不认识了。在现代人看来,这个马车夫“呆”得可以,在宰相府工作了五年,竟然不在相爷面前露过脸!他要是有今人百分之一的“精明度”,定能捞个一官半职或者成了大腕什么的。他没有谋得官职,也没能成为富翁,但他却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宠辱不惊”。“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苏轼曾把“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人称之为“大丈夫”,可见,我等凡夫俗子要磨练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境界的确不易。因为不易,所以时时仰视“宠辱不惊”;因为不易,才需要以“纵横自有凌云志,浮沉不失平常心”为座右铭,校正人生坐标。孔子曾经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

15、以无人知晓而不芬。有时,不妨甘于做一个台下人,多一点平和心气,反而会有多一些平凡人的快乐和内心的宁静。这时,你也许会突然发现,生命的最宝贵的时光不属于取得成功、得到鲜花和掌声的时候,而是属于真正淡漠喝彩、享受平凡的日子。世事有时真的说不清,目的性越强,越想得到的东西,偏偏越不容易得到 。心理学家曾做过被称之为“目的颤抖”的实验:在给绣花针孔穿线时,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动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对此,睿智的庄子也有过“外重者内拙”的说法,当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的时候,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十分出色;而当他拿黄金作赌注时则往往会大失水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物极必

16、反说的也是这个理吧。一直很喜欢幽窗小记中的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