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总结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3402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建设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建设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建设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建设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建设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建设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建设总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2011年全区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材料辅助-主动学习”模式在高三文班复习中的应用以“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专题的整合为例 固原一中 陈国江2011年1月6日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专题教学设计 固原一中 陈国江(2011.1.3)学起于思: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结束。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的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右边的这幅漫画道出了人们对这一结局的心情:处在共产主义天堂(CONMMUNIST PARADISE)之上的马克思、列宁和

2、斯大林三位伟大的导师看到地面上戈尔巴乔夫手拿花圈引领抬着巨人棺材的人们走向坟墓的场面时,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I CANT BELIEAE MY EYES!)。一个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巨人只活了70多岁就这样轰然倒下了。他没有被自己强大的敌人所灭,而是被病痛折磨,突然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思考、许多争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看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策略,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或者道路,也最终决定着

3、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那么在历史上,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先后有哪些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形成了哪些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或者道路呢?这些政策、模式和道路的成败得失又如何呢?这正是我们这个专题所要探究的问题。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情景引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人类历史上一百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进行的。马克思几乎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共产党宣言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社会

4、主义建设的理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那么,马克思当时设想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主义呢?这一设想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共产党宣言材料二:“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1)在材料一中,马克思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经济基础)是什么? 条件: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主义(2)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阐述,完成下列表格:马克思设想的社

5、会主义的特征经济基础所有制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达的资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3)据材料二,概况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 社会主义应该是不断改革的,不能一成不变二、列宁心中的社会主义及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情景引领: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无阶级革命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应该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设的学说,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但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还根据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那么,列宁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苏俄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启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

6、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全集(第42卷)材料三: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921年,年轻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来到了苏俄,成为实践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外国人。列宁在接见哈默时对他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

7、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国家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是否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为什么? 不具备。因为俄国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2)材料一斯塔夫理阿诺斯所说的“生存斗争” 和材料二的“办法”各指的是什么?两者有何关系?“生存斗争”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争;“办法”指战时共产主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原因(背景)(3)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指出材料二中 “说明我们错了”的“现实生活”,指的是什么? 经济衰退;农民不满意;失败暴动等(4)材料三中列宁说的“退一步”指什么?“前进两步”又指什么? “退一

8、步”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到“新经济政策”; “前进两步”指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5)材料四映了列宁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6)依据教材对“新经济政策”的叙述和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列宁“新经济政策”体现出的社会主义的特征经济基础所有制经济体制分配方式落后的资本主义以公有制制为主体,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制以计划经济经济为主导,允许市场和商品经济经济存在按劳分配(7)综合以上信息,请你谈谈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呢?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把马克思理论同本国具体国情结合起了(8)1921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

9、,这一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但是1924年列宁过早地去世了。1927年斯大林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列宁过早去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就像现在的中国,会走出具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等)。三、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材料二: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

10、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理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外的海参崴任然是1卢布。材料三: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1)据材料一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依据: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国际大环境。(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特点?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试从教材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叙述中选几个具体的数据来支持丘吉尔的观点? (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核武器等)(4)请你用一段文字解读右

11、边的漫画(尽量写得富有文采吆!): (略)(5)依据教材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叙述和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表格:“斯大林模式”体现出的社会主义的特征经济基础所有制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完全的公有制高度的计划经济工业:工业化农业:集体农庄 (集体化) 按劳分配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情景引领: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策略上都做过重大的调整,但是都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怪圈。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建设在苏联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那么,在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几代领导人的改革为什么没有让苏联

12、健康地成长,反而结束了他的生命?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呢?(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在农业方面临怎样的相同局面? 相同局面:农业落后(发展速度慢);农民积极性不高。(2)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终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但是邓小平在中国农业体制的改革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改变农业上的集体农庄,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也就不能调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邓小平在中国农业的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调的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材料:如果对勃列日涅夫在苏联74年历史

13、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定性,那么用简单的文字来概括,他是苏联的第三代新沙皇。勃氏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继承并发展了斯大林开创的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这“三制”,对内压制,对外扩张。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高放的三代新沙皇一文问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苏联政治体制上的什么特点?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没有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都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作法。(5)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材料: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

14、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

15、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问题:这则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以上的探究结果,你认为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败原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放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党制; 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苏联的历次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6)社会主义建设在苏联的失败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1)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2)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3)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6)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毛泽东心中的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情景引领:列宁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了符合当时苏俄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策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和发展。毛泽东在一个落后的半殖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