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53362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一写作,是一种心理诉求。我们所面临的实际现象是:学生的作文既可以是洋洋洒洒,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的,也可以是形容枯槁,让人目眩神疲,为之气馁的。这种极端的走向逼迫我们思考这样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扼制学生作文的瓶颈是什么?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所看到的不多的文字作品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发生,及至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后才隐隐感到写作其实是作者的一种诉求。当然,对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来说,其诉求是有所不同的,譬如,先前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说,后来又有立身立业之说,再后来就有“表现理想”之说,等等。其实,说白了写作就是“诉说焦虑”。譬如鲁迅先生的风筝就是典型的心理焦虑综合症产物,否则他怎么可能好

2、好的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没事儿就全心全意地写一篇“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风筝?有太多的老师就是这样理解风筝的,还信誓旦旦地说这是关于儿童的“精神虐杀”的故事。其实写作风筝时的鲁迅简直就是一头受伤的狼,我想,很受伤的他在大年初一、地上还有积雪、远离故乡的早上可能想到的只会是曾经的“姆妈”和其他亲人的温暖的怀抱,决不可能是所谓的儿童教育问题。所以,先生浓笔重彩所描绘的“风筝事件”其实就是最本真的“情感焦虑”。当人们的焦虑到了非释放不可的时候,就需要用“写作”这种方式来表现,所以写作就是一种为了“某种需要”的表现行为,写作就是作者的一种诉求。写作作为一种心理诉求必然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甚至带有隐秘的心理焦虑

3、和情感煎熬,而这种隐秘的诉求是通过语言这种特殊的符号载体来表达的,这就像达芬奇密码中为了避免被过于简单地揭开谜底而设置了重重密码一样。所以,要完成“好”的写作(当然,“好”是相对的)必须在“情感”和“语言表达”两方面下功夫。情感是魂,是灵,是花朵;语言是血,是肉,是篱笆。有花有篱笆便有满园春色,所以就写作的本质而言,必然首先涉及到三个问题:想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为何如此表达?但是,在现行的教学条件之下,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作文格式、满分作文,而后找到历年的考场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然后依样画葫芦地高纯形式意义上的所谓写作。这种高度一刀切、形式化、不知所以然的做法实际上和写作格格不入,甚至是风马

4、牛不相及。这是矛盾之一。如果进一步要求老师在写作上发掘其规律,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首要状态我们通常称之为让学生体验生活教师们则又会举出诸如学校要求、命题样式、分数制约等等学校方面的诸多责任;同时又举出没有时间、缺少生活、素质低下等等学生方面的种种原因。也许老师们的抱怨都没有什么错,但是这样抱怨的老师至少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缺失”的怪象。所以,就写作教学而言,教师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这种“教师缺失”现象。所以,现行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教师现场缺失问题、学生精神诉求问题以及学生写作行为问题。二写作,最重要的是睁开眼睛,打开心门就像前文所说,现今学生作文的瓶颈是其

5、“脑子里”没有东西可写,这种“脑子虚空”和教师“在现场”的主导地位缺失有必然的联系。例如,教师所布置的作文题要么是教学单元后的思考题,要么就是猎奇而来所谓人生理想、精神生活等等大而空的重大命题,全然不顾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经历,也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学生写有感而发的随笔时文思飘逸,而一旦由教师命题则立即才思枯竭。这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而使其“脑子虚空”引起的。现实的作文课堂往往就事论事,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久而久之其思想便只能流于浮浅,或者发一些标签式的空洞议论。所以,改变教师在作文课堂中的地位,使其不再缺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伊朗男子足球运动员戏弄中国球

6、员,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遭到普遍的谴责,而中国速度刘翔轻松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学生们群情激昂。这其实是一种肤浅的感情体验。如果我们聚焦刘翔赛前赛后的种种言行,就会立即发现,其实刘翔并没有全力跑出自己应有的成绩,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枚亚运会金牌而已。这同样存在不尊重对手、保留实力、控制比赛、欺骗观众等等违反体育精神行为,其性质和伊朗足球运动员如出一辙。学生的思维一经点拨,便豁然开朗。这就是思想日积月累,学生得到足够的训练,便不会再有“脑子虚空”症;这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现场感”和主导地位,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具体牵引和激发下,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作文能力。其实,教师现场地位的缺失同样表

7、现在在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无序安排。例如,初中学生的写作需求和写作行为与高中学生有什么不同?怎样安排学生的写作序列?怎样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写作能力?什么时候、按什么方式把各种表达方式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在教师的作文训练序列中多半是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如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只能东打一耙,西放一枪,毫无效率可言,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便毫不足怪了。所以,睁开眼睛,打开心门是前提,而教学安排的有序渐进又是基础。如,初中适宜写短小的记叙和叙事类作文,强调其叙事的完整和记叙这一表达方式的运用。切不可在初中,甚至在七年级时就如现在那样的按照中考甚至高考的要求写一些莫名其妙的所谓材料作文

8、、话题作文,把学生思维和思想的萌芽掐断在刚刚露出尖尖角的时候。在内容的处理上也应以学生可能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为主,寻求学生身边的真实的事例、真实的人物,于细微之处发掘其真切的情感。切不可讲排场,讲架子,讲虚空的大话套话。如,在现今的生活里,引导学生关注天地山水,关注一草一木,关注日升月落;关注父母亲人,关注朋友师长,关注生活白象;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村庄、城市街道,关注东地平线,西太平洋;关注柴米油盐,关注嫦娥奔月学生的心智发展是写作发展的根本依据。三写作,不是作文课教出来的拼图游戏我们有很多的教师一直天真地认为作文是靠作文课或作文讲评完成的,其实作文是平时一点一滴地无形资产的积累当然,我们

9、并不否定一定的作文知识和作文讲评的重要性,但是以此为最高准则来理解学生作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单一的作文知识和作文训练、作文讲评并拼出理想的图画。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抓住的是几个具体的环节。1综合实践活动。也许我们误解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意了,总是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成科普教育课,要知道语文综合实践是语文实践,不是科普实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语文心智的历练,它只与语文思维和人格精神有关,它与诸如污水处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城市规划等等貌似科学的学科实验无关。语文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去看看花,看看草,看看树,看看天空和云彩。去看花是怎么开的,草是怎么绿的,树是怎么凋零的,然后感受自然的更替,

10、人事的变迁,然后才可以养育一颗颗感情丰富而细腻的心,然后才有可能由这些鲜活的脉搏跳跃出灵动的心思,然后用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文。2阅读是最好的精神养料。如果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足以让学生去体验,那就尽可能地丰富其间接经验来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以充实学生们日见枯败的精神田园。感谢我们的先人给我们提炼了足够丰富的精神养料,只要我们能沉浸在经典作品的海洋里,我们是完全可以获得最纯粹的精神养分的。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充斥于市场的种种所谓优秀作文选是不能提供应有的滋养的,只能让学生学会乖戾、蒙骗、拼凑和抄袭,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经典文学作品。当然,这类阅读又有很严格的技术因素。譬如在操作层

11、面上,我们依然有两个最基本的准则:学生的心智发展要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中阶段,应该着重的阅读还是叙事性甚至是故事性较强的作品,特别是在七年级和八年级阶段。到九年级,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类作品,循序渐进地从纯叙事进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作品。高中阶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打下较为扎实的叙事作品阅读和记叙能力的高中学生理应有敏锐的眼光,有深入的阅读需求和较为深刻的思想,这时候可以引导其阅读与写作议论性强、有思想深度的论述性作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就教材而言,某些文章的选排也是有一定问题的,诸如鲁迅先生的风筝,以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等作品编辑在七、八年级教材中是很值得商榷的。这也说明以

12、阅读来辅养写作的教学是需要教师的职业眼光和职业选择的,否则所谓的阅读促写作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建立以教材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和教材所确定的单元(或板快)主题为经纬的扩展阅读网络在技术操作层面和有效性方面是极其显著的。3多写。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也只有多写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依据教师所确定的写作发展体系,还应提供给学生足够自由发展的空间,譬如学生的随笔写作。其次应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多写,不一定都是洋洋洒洒的作文,尤其在初始阶段,大可以以简单短小的形式完成,甚至是最有感触的几句话都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养成思考的习惯,写作兴趣。4注重交流。自然,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学生作品朗诵会、学生习作互评、优秀习作展评,甚至教师课堂讲评等等。这种交流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拥有一个写作的氛围,拥有一份成功的喜悦,拥有一个切磋的环境,拥有一份模仿的样式还有一个较为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办文学社,出学生刊物。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办学生作文刊物不是为了镀金,不是为了学校间的所谓交流,而是为了学生的写作热情。5激励学生。不要奢望人人都是余华、徐志摩、茅盾、金庸只有秉承异赋的学生才会成为余华们。但是,不断地激励学生是完全可以取得积极效果的,相反,自觉不自觉地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完全可以使学生远离写作的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