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532697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讲课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 宝山路三期设计有一座 214m 桥梁,该桥梁为后张法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梁工程在施工中质量通病涉及内容广泛,从基坑开挖、桩基础施工、构件预制及安装、支架现浇混凝土等。我司根据桥梁施工的特点,施工中的存在一些质量通病,针对这些质量通病制定了监理措施和治理办法。 基础施工质量通病及监理措施 基坑开挖 1)、挖基 放坡开挖塌方 现象 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 原因 A 基坑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或者通过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的特性分别放成不同的坡度,致使边坡失去稳定而造成塌方。B在基坑两侧,堆放大量土方或施工便道距离基坑过

2、近,在重力或者外力影响下使坡体内剪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塌方。 C 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于排水、降水措施不当,一方面土层受水的影响而湿化,内聚力降低,另一方面于土方的流失,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 D 在挖方时于操作方法不当出现掏空现象,使土体失去稳定。 、监理措施A 根据土的分类, 力学性质确定边坡坡度。一般情况下可参照下表基坑的坡度参数土的类别基坑坡度 基坑顶端无荷基坑顶端有静基坑顶端有动载砂性土粉性土粘性土1: 1:1 1: 荷载 1: 1: 1:1 荷载 1:2 1: 1: 注 1、开挖深度在3m 以上时,应作稳定验算,然后确定坡值,宜在适当的深度增设平台。 注2、开挖深度在 4

3、m 以上且施工周期较长时,宜作坡面铺砌,如用薄膜覆盖、钢丝网水泥砂浆抹面或土袋堆砌坡脚等。注 3、在同一基坑内, 如各层土质不同应根据不同土质进行不同放坡,其边坡可成折线形。 B 采用机械挖方时,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的坡度值,放出基坑边线,在挖方时要边挖边修坡,每次修坡深度不宜超过1m。C 在坡顶上弃土时,弃土堆坡脚至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堆积土数量和土的性质确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堆土高度不得超过。D 在受地下水、地表水影响的基坑,应根据不同深度,不同土质确定排水方法。当基坑深度大于且属砂性土,宜采用井点降水。降水深度掌握在基坑底以下。对深度不深的基坑可采用集水井直接排水持续不

4、停进行,避免基坑被水浸泡。E人工挖方时,应该自上而下顺序进行,要边挖边修坡,每次挖方深度不宜大于1m,在将近 1m 时候就应该修整边坡。F 基坑的底面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一般应在基础平面尺寸外各边放宽,作为支模及开挖排水沟、集水井之用。当基坑底面尺寸不能满足满足需要,而采用修坡放大基坑底面尺寸时,坡脚宜用土袋堆砌,以维持边坡稳定。 治理方法A 于坡顶堆载过量导致滑坡、 塌方时,应该清除过量的堆载作为坡顶卸载处理,然后再修复边坡。 B 若是于降水措施不利、效果不佳或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而导致滑坡、塌方时,应采取补救的技术措施,确保其能达到施工所需要的要求,然后再作边坡修复。 C 边坡的修复应先清除滑

5、坡、 塌方的土体,再按实际情况放坡,也可以放缓边坡。2)围护基坑失稳 现象 不宜放坡开挖的基坑,采用档土板或者钢板桩作为围护结构,发生支撑倾斜、围护结构顶部下沉、严重漏水、漏泥、下脚内向位移等现象。 原因分析 A 没有贯彻边开挖边支撑的原则, 支撑不及时。B 支撑结构不合理,在不适宜使用挡土板的场合使用了挡土板,或虽采用了钢板桩围护,钢板桩的型号偏小、入土深度不足而使钢板桩产生较大的变形或位移。 C 降水效果欠佳,或于附近管线位移而导致漏水,影响围护结构的稳定。D 外力影响围护结构的稳定。监理措施A 基坑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深度采用不同的围护方法。当采用钢板桩围护时, 可参照下表 钢板桩入土深

6、度参数 基坑开挖深度 3 钢板桩入土深度 槽钢型号 25 30 或锁口钢板桩注: H 为基坑开挖深度 B 当基坑采用挡土板作为围护措施时,在挖土深度不超过时,就应进行第一道支撑,以后挖土和支撑交替进行,每次撑板高度一般不宜超过,若土质松软或下雨时更应及时支撑。C 采用钢板桩围护时的首次挖土深度不得超过 2m,在距地面处设头道支撑,以后每隔 1m 左右设一道支撑,支撑的结构与间距应符合有关规定。 D 摸清基坑附近管线情况,特别在影响范围内的上、下水管更应采取防止渗透的措施。E 提高打桩质量,要求达到垂直、平整、直线性等质量要求。 F 严格控制开挖施工顺序,支撑位置挖出后,围檩及支撑必须随时安装完

7、毕。 G 搞好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土体稳定。 3)、基坑泡水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 原因分析A 连续不断下雨,使基坑内积水。B 地下水位较高,降水效果欠佳。 C 排水不及时,进水量大于出水量。D 基坑距离河、湖、沟、鱼池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在不断渗透情况下使基坑被水浸泡。E 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使露坑时间过长。 防治措施 A 雨季施工时,在基坑四周外 1m 处应设截水沟或挡水土提,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B 挖土时应挖到距基坑底处为止。不下雨时,把剩余 土方挖除,并立即做好基础垫层。 C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直接在地下水位下挖方时,宜采用井点降水及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和

8、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底深。D 要备足排水设备,随挖方随排水。排水设备要根据水量而定,排水量应大于进水量,排水时间应自挖方开始到填方完成为止。 E 在距离河、湖、沟、鱼池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的地方,应在基坑外设一道截水沟,截水沟距离基坑边线3m 以上,使外界水流入截水沟,而避免流入基坑内。截水沟内的水也应及时排除。 F 基坑开挖后,应连续作业直至浇筑垫层混凝土。 在无法连续作业时,也应保证 土方,待有条件作业时再挖出,同时应随时排水,避免基坑内因积水而引起基坑泡水。 G 基底已被泡软的土方应预挖出,并回填砂、石等粒料至土基标高。 4)基坑超挖、基底扰动现象基

9、坑开挖后,地基不平,使局部或全部地基面高程低于设计标高,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 原因分析 A 采用机械开挖, 没有留下 30cm 人工开挖整平,而是一挖到底,操作又控制不严,局部多挖。基底原状土受到机械开挖而扰动。 B 没有专人指挥,盲目操作。 C 测量未经复核出现差错。 预防措施 A 加强测量复核,要设高程控制桩,指派专人负责经常复测高程。 B 机械挖方时要专人指挥,当机械挖至还剩 30cm 时,应人工开挖修整。 治理方法 当出现超挖或扰动时,应挖出扰动土并回填砂、石或其他建筑材料,分层夯实到设计标高。 5)基坑底出现橡皮土 现象 当挖到基坑底时,人走在基底上发生颤动,受力处下陷,四周鼓起,形

10、成软塑状态。在基坑内成片出现这种橡皮土将使承载力下降,变形加大,基底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 原因分析A 严格控制挖土标高,当用机械挖土时,最后30cm土方应人工修挖到标高,当遇到超挖时以砂、石回填,不准回填原状土。B 合理安排施工,严格按顺序挖土,尽量减少人、机械的往返次数。C 应根据土质状况,基坑深度设计降水措施。预防措施A 应有良好的降水设施,确保基坑底部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B 无论使用机械或人工挖土,应尽可能避免对原状土的扰动。如操作者不要过多在原状土中踩踏、行走。机械挖土时应避免机械对原状土的撞击。治理方法 A 将橡皮土挖出, 挖出部分用砂、石或其它建筑材料回填拍实,然后做基础垫层

11、。 B 将橡皮土较严重的部位,把橡皮土挖除后铺填大石块,再用其他建筑材料嵌实。 6)、基坑底出现冒水、流砂 现象 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坑内采用集水井排水时,基坑底出现一个个冒水水眼,水从水眼不断涌出,同时伴随带有粉细砂。 原因分析 A 于基坑底部地质状况有变化,出现了粉沙层或粘土颗粒含量小于 10%、粉粒含量大于 75%的土层结构,基坑内外水位高差大,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通过空隙窜出基坑底面而形成冒水流砂。 B 基坑底部出现暗沟、旧河道,旧河道距基坑底层很近。潜水在水压的作用下穿破土层而造成冒水流砂。 预防措施 A 加强地质勘探和调查研究,在基底标高附近有粉砂层时,应采用井 点降水方

12、法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动水压力。 B 应根据地下暗沟、旧河道的流向在其上游开挖截水沟,使潜水通过截水沟引出工程范围外。 治理方法 当开挖到基坑底后,发现冒水流砂可采用如下两个方法: A 在冒水水眼处开挖一道排水沟,排水沟内填上空隙较大的建筑材料,排水沟通往基坑边的集水井,通过抽水使水眼不冒水。 B 用隔水材料覆盖在基坑底部,使水眼里涌出的水在隔水材料的阻隔下,沿隔水底面引到工程范围以外。 7)、基坑底土体隆起 现象 于土体的弹性和坑外土体向坑内方向挤压,坑底土体产生回弹、隆起变形。导致构造物建造后产生过量的土体压缩、沉降变形。 原 因分析基坑开挖等于基坑内地基卸荷,土体中压力减少,产生土体的弹性

13、效应,另外于坑外土体压力大于坑内,引起向坑内方向挤压的作用, 使坑内土体产生回弹、隆起变形,其回弹变形量的大小与地质条件、基坑面积大小、围护结构插入土体的深度、坑内有无积水、基坑暴露时间、开挖顺序、开挖深度以及开挖方式等有关。 预防措施 A 合理组织开挖施工,较大面积基坑可采用分段开挖、分段浇筑垫层进行施工,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B 做好坑内排水工作,防止坑内积水。C 可采取坑内地基加固的技术措施,通过计算确定加固地基土的深度。治理方法A 坑外卸载,挖去一定范围内土体。B坑内载或沿坑内周插入板桩,达到防止坑外土向内挤压的目的。 C 坑内按实际情况作坑底地基土加固,然后挖去隆起的土体至标高。 8)基坑底部突涌 现象 A 基底被承压水顶裂、 在坑底出现不规则的树枝状裂缝,承压水从缝隙中涌出。 B 基底被承压水冲破,基底土体结构破坏,下部含水层土中的砂土呈悬浮流动状态大量涌出。 原因分析 于基坑开挖,减小了承压水层上部不透水层的覆土厚度,致使承压水顶裂或冲破基坑地基土,而产生土涌。 预防措施A 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承压水压力的技术措施。 B 采用隔水帷幕,切断坑内承压水。 治理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