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心理机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5302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的心理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情绪的心理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情绪的心理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情绪的心理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情绪的心理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绪的心理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的心理机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 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 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 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 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 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 内在本质

2、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 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 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 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 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 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

3、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 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 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 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一、制约性情绪反应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 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巳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 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

4、此的忽 视。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 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 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 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 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

5、约刺激(自然刺激)” 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情绪反应也普遍存在,即在一些情境下,当遇到某一可以产生某种生理性情绪反应的条件时,在还未受到 该条件的真实刺激之前就产生了该条件真实刺激后所会产生的情绪反应。例如我们在炎热的夏天正口干舌 燥时突然得到一瓶冰镇的凉饮,在喝入之前我们巳立刻非常高兴一一即我们的脑中巳产生了快悦性质的生 理性情绪反应,这种快悦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以往的在解渴后因生理适宜而在脑中产 生的快悦性质的情绪状态的重现(由于特定情境往往还会增加了它的强度),或称之为对以往相关情绪的记 忆。这就是制

6、约性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只是这里还需要与认知有关的情境的作用,比如在不渴或 者见到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凉饮的情况下,制约性情绪的产生在强度上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相反的情绪。认识了制约性情绪反应现象的存在,那么对各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我们就会不难理解。再例如,“小孩看见 护士就联想到打针,从而就产生恐惧”,其实这里的“恐惧”的主体就是重新出现的、包含在他以往打针时 的“痛”之中的不快性质的生理性情绪反应,这里的护士就是信号刺激。这一恐惧的产生就是制约情绪的 简单形式,而古典制约学习理论中的“类化”、“辨别”等现象在制约情绪中都有对照,尤其在人的较为复 杂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中更是如此。人的再高级的

7、情感也不是无源之水,它们都是由情绪的制约刺激物所 产生的以原初的生理性情绪为基础的制约情绪,只是这里的“联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随意联想,而是在 潜思维活动下进行的潜联想,因而表现出这些情绪产生的直接性和原因的曲折性。比如在我们见到要好的朋友时会油然产生一种非常愉快的情绪,这是由于彼此之间曾有过很多交往, 一起有过很多美好往事、很多理解和很多支持,再想起或见到他时这一情境的刺激就会制约出你曾在那些 美好往事、那些理解和支持中所获得过的快悦情绪的重新出现,并成为现实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与“望 梅起液”的生理反应一样,都是神经活动的制约反应现象。其实,人的所谓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不论是正面的(快悦的)

8、还是负面的(不快的),都是制约性情绪 反应的产物。另外,在制约性情绪反应中还有“反制约”现象,比如,当你突然接到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录 取通知,由于你联想(或潜联想)到种种它所意味的事情,所以在你头脑中引起了非常快悦的制约性情绪 反应,即遇到了能产生快悦情绪的条件而引起了当前的快悦情绪,这是正制约。而如果你此时知道的是你 没考上大学的消息,你十分失望,并且确实非常痛苦,在这“痛苦”的内容中,除了你因联想到一些社会 性压力而产生的内容外,还有一种更直接而深刻的内容,这就是这一消息所意味的你曾经或所能联想到的 那些会制约出你的快悦情绪的事情的失去,而这一“失去”的意味却制约出了那些反之该有的快悦情绪的

9、 相反的情绪,即“反之”的快悦有多大,现在的痛苦就有多深,这是真正的“失望的痛苦”这种现象在小 孩身上的表现更易于我们理解。比如给很小的小孩一个苹果,他在还没吃到嘴里就引起了吃到嘴里后由味 觉等反应而在脑内引起的快悦性质的生理性的制约性情绪反应,而使他表现出非常高兴。可是这时苹果突 然掉进了路边的下水道里,他一般会大哭起来,显然他很痛苦,并说明在他当前的脑中产生了现实的不快 情绪,这种不快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只能是与刚才引起了他的快悦性质的制约性生理情绪的过程和机制 一样,此时因“失去”的刺激而引起了相反而现实的脑内情绪反应的生理过程。这里也看到,虽然我们的 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一种心理过程,但

10、它们必然伴随着脑内相应的与情绪有关的神经生理上的反应。二、情绪的对象化情绪本身并非不可感知(有的心理学理论说它本身不可感知),它只是没有空间特征,因此情绪的对象化 也是情绪过程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由于情绪自身没有位置特征,在皮层对之的反映中,总是把它与其它内部或外部事物的一些特征联系在 一起,使其感官化或客体化。“情绪感官化”是在皮层过程中把对情绪反应的反映与来自感官上的信息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大脑在 对此情绪进行反映的过程中附加了一些对来自感官上的信息的知觉。例如把之与某处皮肤上的内部变化和 位置等特征或者对心脏跳动的变化以及其它内部感觉联系在一起。比如饥饿感,它的主体就是与其它任何 不快情

11、绪一样的单纯的生理性痛苦情绪,只是在对这一情绪反应的皮层过程中伴随着对胃壁内部变化和位 置等特征的反映。这种现象还使我们在感到或谈论饥饿时,往往只注意到胃的位置与内部变化等特征,而 忽视了它的情绪主体。再比如,当你突然接到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在你头脑中引起了非常快悦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而这一快悦情绪本身只有强度特征没有位置特征,但由于它引起了心跳速度和强度的明 显增加,当这种心脏的变化与位置特征被皮层与当前快悦情绪一同反映,这时我们感到的就是“心里好快 活”、“心里真高兴”。当情绪被感官化时我们体验到的是快感或痛感。“情绪客体化”是皮层在反映过程中把某一情绪性反应与外界事物联系在一起,尤

12、其是那些由外界对象 的刺激直接引起的情绪性反应。比如一只癞蛤蟆形象的物理的和形式的刺激引起了我们不快性质的情绪性 反应(与一些线条流畅,色彩鲜明的形象的刺激往往会引起我们的快悦情绪相反,癞蛤蟆之类的满身凸凹, 色彩灰暗的形象的刺激往往会引起我们的不快情绪,这与视觉反映它们时的内部运动是否顺畅和接受到的 物理能量是否充分有关),当这一不快情绪与癞蛤蟆的形象一同被大脑皮质所反映,我们就在癞蛤蟆的形象 上看见了“丑”,即,我们就在癞蛤蟆的形象上看见了自己的不快情绪。“丑“作为一种视觉事物,简单地 说,它是由情绪客体化现象所引起的、个体在外界对象上看见的自己的不快情绪。而“美是什么”之所以至今不被人们

13、认识,就是因为对大脑在情绪的反映中出现的情绪客体化现象缺乏 了解。现在我们应该看到:在视觉对象中作为与“丑”相对应的“美”它就是我们在外界事物的形象中所 看见的自己的快悦情绪。那么“美的事物”,它就是那些具有能够产生或引发我们快悦情绪并使之发生对象 化之条件的客观事物。立的事物。而“美感”可以说它是我们在把快悦情绪客体化以后对其的感受。它的 主体就是我们的快悦情绪本身。当快悦情绪与来自某个感官的信息复合在一起时,形成“情绪感官化,这 时我们经验到的是快感性质的体验;当快悦情绪与来自某个外界事物的各种客观信息复合在一起时,形成 “情绪客体化”,这时我们经验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感。情绪对象化的另

14、一种表现形式是“情绪的表征化”。比如我们在遇到某件高兴的事情时,在这一过程中我 们总是把脑内的快悦情绪与当前的人和事的形象或意象表征复合在一起,使我们把对自身快悦情绪的喜爱 理解为是对当前人物或事物的喜爱,再比如我们在回忆某件往事时通常也会引起情绪反应,由于情绪本身 没有位置特征大脑就把它们与当前在记忆中出现的人物、事物的形象表象或情景表征复合在一起,从而构 成一段幸福的回忆或忧伤的回忆。再比如我们看一本喜爱的小说,当我们被故事情节或里面的哲理引起快 悦情绪时,我们会把这些情绪与随着文字内容而产生的形象、情节和意蕴等想象内容复合在一起,这也就 是我们所说的在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美感。也正是由于在

15、我们的这类情绪中总有这些对象化的内容,使我 们感到我们的情感内容很“饱满”很“具象”因此它明显地区别于由情绪的感官化而产生的一般快感和痛 感,也区别于由单纯的生理原因引起的简单的快与不快的情绪(虽然对于有了一定心理内容的人严格来说 不存在既没客体化也没表征化的情绪,有的只是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对象化感觉的程度轻微一些)。现在我根据以上的对制约情绪和情绪的对象化现象心理机制的介绍,对几种情绪情绪的内容进行一些解 释。“恐惧”一一是一种对将要出现的悲惨后果的制约性情绪感受,它的内容包括对当前环境的知觉和对自 身情绪反应的体验。比如看见一条无人看管的凶猛的狗向你冲来,这一刺激激起了你所能想象到的(这一

16、想象过程一般都是潜意识过程)被它咬后的生理上的惨状,并因此而引起包含在相关的“痛”之中的制约 性不快情绪反应,当你的大脑把这一不快性质的情绪反应与当前的知觉内容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通 常所说的“恐惧”的感受。“恐惧”的主体是不快情绪,然后加当前对象的形象或当前事物的表征、加躲避 的愿望和逃跑的念头、加无计可施再加对生理的一系列内部应急反应的感觉(虽然此时逃跑的念头没有实 现,但现实的奔跑所会引发的相应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一一如肌肉的高度紧张和能量的供给等一一巳经因心 理制约而成为现实的反应)。“害羞”是对自己外部或心里缺点被暴露的恐惧。它的主体是经验或预想中缺点暴露后带来的不良后果 所产生的不快性质的制约情绪。“喜爱”是个体内部对快悦情绪趋向的外移。主体是快悦情绪,还包含对内部快悦情绪的趋向转化为的 对当前事物的钟爱。三、情绪作为动机的唯一基础和根源各种心理学理论都认为情绪是人的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之二是什 么?)。而事实上,情绪过程是所有心理动机的唯一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