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529913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50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老愚 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样一个用黏黄土版筑起来的院子里,有土炕和土锅灶,日子便能过下去了。与土的间隔仅仅在炕上,用枕席把身体与将泥土抹平的炕面隔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 全家人最珍视的宝贝是粮食,在上房顶楼上做成粮仓,四周用席子包起来,沿根脚撒上老鼠药。夏秋两季,把队里分下

2、来的麦子、玉米一麻袋一麻袋吊到上头,吃粮时,再一斗一斗提下来。院子里打了地窖,存放红薯和白萝卜,歉收年月,连玉米芯、红薯秧子都要储存起来。大地是丰饶的,满地的收获却被国家一车车拉走,支援我们一辈子也见不着的“同志加兄弟”。 父亲在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株泡桐,我负责每天浇水。 猪是最舒服的,每天在圈里哼哼着要吃的。偷偷饲养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咯”叫唤,带着下完蛋的骄傲,向主人邀功:再给一把米吃,明天还能为你下一枚更大的蛋。 老鼠夜里出来,它们躲在厨房案板下,有的钻进风箱里,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跺脚,它们便安静了。 梧桐枝丫伸开,便有鸟驻足,不时掉下气味熏人的排泄物来。据说,屎掉到谁头上,谁就

3、会有霉运,弄得谁也不敢往树荫里去。等鸟儿们的屎铺了一层,父亲才让我去把它们铲干净,倒到圈里,在树下重铺上一层新土。 有一年,来了一对喜鹊,它们来回打量了上房屋檐几圈,决定筑巢安居。一家人面带喜色,好像要添新人一般,走路说话压低嗓门,生怕惊动了贵人。喜鹊夫妻叽叽喳喳,嘴里衔着从地里拣来的细枝,进进出出,仿佛一对心里盛满喜悦的可人儿。 家里也有神灵。母亲在上房东屋供奉了神仙,香火长年不断。木刻的神灵,白天只是一堆杂乱的线条,到夜里便让我害怕。好多次,感觉他们有了生气,睁开眼,从墙上走出来,蹑手蹑脚朝我扑过来,甚至把手放到我脖子上。 最欣喜的是薄暮时分。一家人坐在院子中央的石桌前,中间位置往往摆放一

4、碟凉菜凉拌胡萝卜或白萝卜丝,无非是浇一勺醋,放半勺辣椒。父亲坐北朝南之尊位,旁边会给母亲留出位置,我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其余三边。母亲把稀饭和馍挨个分发到大家手里,等父亲夹起一筷头菜后,我们才敢伸出筷子。很快,就响起“吸溜吸溜”的吞咽声,因为食物单调,吞咽声也像民乐一般简单。粥稀馍碎,牙齿使不上劲,有时不免咬到舌头。 那时候无人说话,大家专注于品尝,生怕一张嘴,好味道就溜走了。因饥饿而来的幸福感,就在这无声的响动里。碗被舔得干干净净,如果谁有未吃饱的表示,母亲就从自己碗里倒一些,或者把手里的馍掰一块递过去。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得很慢,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在等孩子们的呼唤。 饭后喂猪,我和大弟弟将猪食

5、抬到猪圈里,还未倒进食槽,猪们就呼呼扑过来。中午放学回家,我会习惯性地把手伸进鸡窝,一般会摸到一枚蛋,运气好时会有两三枚。鸡蛋在手里热乎乎的,让我感到母鸡的辛劳。这些鸡蛋大都卖给了城里人,母亲只把那些品相欠佳的留下来,在谁过生日时煮熟卧到碗底。 夜里,村子安静了。劳累一天的人和牲口都疲乏了。我们几个就着煤油灯,读读课文、写写作业,就熄灯睡了。父母在上房里说些闲话,我们也听不出那些暗语似的句子,我们只管读书,一切都有他们安排。 胡思乱想着,迷迷糊糊沉入梦乡。起夜时,月色正好,父母的呼噜声有节奏地呼应着,好像眉户小戏里的男女对唱,让人踏实。 远处,从陇海线那边传来火车轮子与钢轨的摩擦声,“哐当哐当

6、哐当哐当”,那是天籁般的声音。长大了,我就被它带到远方,开始自己的生活。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期待被风吹走,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高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独自溜出绛帐高中的校门,沿高干渠往东疾走。河水激越,发出“咕咚咕咚”的欢叫声,我心里盛满了思念,一口气爬上了双庙坡。 月色里的村子,非常安详。家人在做什么? 推开虚掩的大门,窝里的鸡扑腾一声便又安静了。一家人的身影映在窗棂纸上。 母亲说:“有人进来了?” 父亲说:“你听错了吧?这会儿有谁呢?” “我回来了,妈!” 妹妹和大弟弟出来迎我。 掀开帘子,土炕中央的大红被子上,放了果盘,里面盛了瓜子、花生和苹果。父亲让我上炕,

7、削了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我。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果,父亲削好后从中间切开,将半只递给母亲。 我留恋这温馨的气氛,但隐约感到,自己就像长成了翅膀的大雁,很快就得飞走了。心里有沉重的感伤:学校里每个人只是学习机器,既无深厚的友谊,也乏异性抚慰,我们的心灵非常干涸。集中营式的求学生涯,几乎令人发疯,内心早就渴望逃出这囚笼般的生活。生活注定在远方,能飞多远,就看你的造化了。 回家,只是为了获得一丝慰藉,重回父母遮掩的屋檐下,体会被呵护的感觉。 飞翔的那一刻越来越近了。 三十多年前飞走,我尽管可以一次次回家,但在梦里才能回到那个贫瘠温暖的院子。 我多想待在父母的屋檐下,他们不老不病,我们也不长大

8、,就那样一直生活下去。 老屋如今被一条路踩碎了,三层楼的新屋阔大气派,却颇显萧索。妹妹和大弟小弟相继离开,在他乡成家。二弟在西安做工,大侄子在杨陵高中校外租房,全力准备高考。家里剩下二弟媳妇和读初三的小侄子。母亲病了,陪床的父亲只好睡在医院里。 到晚上,父亲手植的三棵杏树和柿子树发出时而和悦时而惊悚的声响。院外属于生产队的老白杨树,每年都会把它那永远也散不尽的白絮落到院子里,胆大的会透过塑料窗帘钻进父母的屋子。陪伴两位老人的,除了新闻联播,还有秦腔折子戏和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 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幼时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日子

9、老了,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一次次见面不过是人世的告别罢了。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分别”却不知不觉站在我们之间。(1)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请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文中两次提到的“幸福感”分别指什么? (3)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请简析它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分别”一词的含义。 (5)有人说,“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原文内容分点陈述理由。 【答案】 (1)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2)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10、:第二次的“幸福感”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3)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后父亲的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的心态,及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4)“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阳相隔。(5)示例一认同。小时候,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排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得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凄楚的,因为父母老了,虽然物质生活提高

11、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随父母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示例二不认同。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情,如“父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康、安度晚年。在围拢中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的。 【解析】【分析】(1)阅读全文找出“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高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作答即可。(2)第一次“幸福感”在文

12、章第二段,“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幸福”就是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二次的“幸福感”在第十一段“那时候无人说话,大家专注于品尝,生怕一张嘴,好味道就溜走了。因饥饿而来的幸福感,就在这无声的响动里。”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还有碎馍,这样的好味道使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3)“父亲让我上炕,削了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我。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果,父亲削好后从中间切开,将半只递给母亲。”是动作描写。写作对象是父亲,看到我回家,全家人都很高兴,吃苹果的情形表现出一家人的谦让、互爱、温馨。也

13、突出了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疼爱。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意义。(4)本文末尾句: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分别”却不知不觉站在我们之间。“我”长大了,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妹妹和大弟小弟也相继离开,在他乡成家,这里“分别”是指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当我们慢慢长大、成年,父母越来越老,终会离世。(5)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中作者小时候,围拢在父母身边,感觉安心、踏实;成年后,“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幼时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从这个方面理解时赞同这句话的。也可以不赞同

14、。结合“父母照顾年幼的子女,他们年老后,子女会牵挂父母、孝敬父母。家人之间的呵护与关爱是永恒的”谈论。故答案为: 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 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二次的“幸福感”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后父亲的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的心态,及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4) “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阳相隔。(5) 示例一认同。小时候,围拢在

15、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排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得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凄楚的,因为父母老了,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随父母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示例二不认同。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情,如“父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康、安度晚年。在围拢中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的。【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4)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