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527433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小时哈佛管理学组织工作讲义(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简装书库社会科学总论: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人才学、决策与智谋(管理学)12 小时哈佛管理学02编著:王伟、樊懿德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第三章 组织工作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怎样协调组织中 不同人的工作,使之起到“1十12”的效果?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如何安排组织结构? 怎样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如果有问题又如何去实施变革?西皮斯韦逊公司是一个从事洗涤用品生产经营的公司,主要产品有: 肥皂、洗衣粉、洗涤品、清洁剂、精炼产品、化工原料产品等,其产品的服 务对象既有消费居民,又有公司,而且其产品基本销往各大州,企业在根据 其产品的特点,进行部门化设

2、计时,有三种方案:方案I,按产品设计部门 化,形成下图模式:图31 某公司部门化设计方案(按产品设计部门化)方案II,按顾客设计部门化,形成下图模式:方案III,按地区设计部门化,形成下图模式:经营副经理1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营部经营部经营部图33 某公司部门化设计方案(按地区设计部门化) 在上述方案设计出来以后,公司各级主管人员反复讨论各方案的特点, 从 1990 年 3 月到 1990 年 5 月,始终确定不下来采用哪个方案。如果您是公司的总经理,您认为哪个方案更有利?为什么?一、为了实现 “1 + 12”企业就像一个大舞台,要把各项活动细分为幕前幕后的多项活动,所有 这些活动都必须

3、由导演按照一定的意图,合理地安排演员,剧务人员,使他 们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个剧务活动充分协调起来,发挥”合力” 的作用。而导演的这一工作就是组织。组织一词,按希腊文的原意就是和谐、协调的意思。若是三五个人保持 和谐、协调比较容易,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企业的 分工不但复杂,而且协调工作量也较大。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必须要努力采取措施,使企业全体员工的活 动充分协调起来,使之合理搭配,形成合力”,起到“1+12”的效果。 而这也正是组织工作的根本目的。有人称其为:发挥“团队精神”。组织工作因此可以理解为: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各项工作进行分 类组合,并在此基础上

4、使各项工作相互配合的工作过程。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的分工协作关系、组织结构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组织内外 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克洛蒂芬公司,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于 1987 年对其原来的组织结构作了 较大的调整,原来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直线职能制的,因为各分公司的业务 增加以及总公司规模的扩大,采用这种形式不利于总公司处理重大事务,各分公司的积极性也不高,所 以调整为事业部形式。然而,到 1989 年初,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成为重点,为 了解决这一难题,其组织结构又作了调整。在运行到 1992年,他们又对组织 结构进行调整。而且每一次调整,组织效率与企业的利润水平,都获得了较 大的发展。其变化

5、过程如下模式图表示(图 34)。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组织工作的动态性。一般来说,组织工作作为一个 完整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 对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分析,拟订派生的目标、政策、策略和计 划,或具体活动方案。 对实现目标的相关业务进行确认和分类,并确定各项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据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岗位与岗位结构,并使企业有限的资源 合理地配置到各工作岗位上,形成企业的岗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务结 构体系。 合理确定与安排各岗位的职权以及相应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各类规范的设计,使企业的各不同的工作有效地结合成为一个整 体。职能组职能组经理1事业部事业K部

6、1事业部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分厂1989年 1992 年结构图) 图 3 4= I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在组织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管理层次,这是组织内部 的纵向分工。之所以要确定管理层次,进行纵向分工,就在于存在管理幅度 的限制。管理层次取决于管理幅度虽然影响管理层次多少的因素较多,但根本的、直接的影响因素是:管 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名主管人员能够有效的、直接管理下属人 员的多少。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越大,显然,需要的管理层 次就越少。其它影响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管理幅度来影响管理层次。如组织沟通的 状况。一般来说,组织沟通状况越合理,信息传递

7、越快、越准确,则管理层 次可以少一些,如果管理层次加大,则不利于沟通。而信息沟通状况对管理 层次的影响,实际是先影响到管理幅度。因为沟通状况越合理,主管人员能 够直接控制的人数越多,管理幅度就越大。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wH纽 曼与小CE萨默认为: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增加,组 织向扁平方向发展。管理层次:少有少的难处,多有多的弊病组织的管理层次,一定要合理确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 不能片面强调“管理层次越少越好”或“越多越好”。在确定时、必须结合 组织的实际情况。1、“少有少的难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人们都强调: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因为,较少的管 理层次即扁平式的组

8、织结构,具有用人少、管理费用低;它缩短了上下级之 间的距离,从而便于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沟通容易等优点。但是,还应 该辨证地看待,因为“少也有少的难处”,表现在: 控制难。层次的减少,使得管理幅度增加,这就意味着一名主管人员同时控制的 人数与工作量增加,所以实施有效控制的难度加大。 协调难。 层次的减少,也意味着一名主管人员同时监管的业务增加(不但包括业 务量,而且包括业务种类),这必然会增加协调的工作量和协调的难度。 沟通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精力一定的条件下,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难。 因为此时,沟通内容、沟通人次增加了。二是较多的同级人员在一块工作, 必然增加了同级之间的沟通的难度。

9、所以,虽然扁平式组织结构有较多的优点,但它毕竟有自己的难处。2、“多有多的弊端”。管理层次增多即层峰式的结构,也有优点,比如具有管理严密,分工明 确,易于协调等。但它的弊端更多,表现在: 用人多,机构臃肿,相互扯皮。 管理费用高。用人多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一方面人力费用增加,另一方面耗费的办 公工具、设备增加。 不易控制。 下级远离决策中心,因而不但不利于计划与决策的执行,而且会 产生“神经末梢麻痹”现象。管理幅度应多大:有效的管理幅度无一定之规 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组织中,没有统一的管 理幅度模式,即使是同一名主管人员,下属变了,环境变了,其管理幅度也 会变化。哈罗欣西

10、利尔在公司担任销售部经理时,一个人主管三个副经理,抓 销售的全面工作。把他调到市场开发部任经理时,他很不高兴,原因是:市 场开发部共有四个副经理,只让他主抓“项目组”副经理,其它三位副经理 却直接隶属于主抓市场开发的副总经理。他说:“这明显是降我的职,认为 我的能力太差,可我在销售部任经理时,不但没有出现差错,而且担任三年 经理期间,利润共增长了一倍多,我认为不公平!”那么,真的“不公平” 吗?总经理罗尔比萨的一番话值得我们深思。他说:“之所以调他到市场 开发部并且主抓项目开发,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主抓项目开发的副经理 年龄偏大,没有魅力,而且市场开发人员多,两年多一直没有效益,工作跟 不上

11、,成为公司的一个老大难;其二,今年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市场开发 上,必须要派一个得力的人主抓这一摊子!”从上述例子也可以看到:管理幅度的确定,无一定之规,它要随着各方 面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影响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1、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2、被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3、组织环境。4、组织沟通方式。5、协调方式与协调工作量。6、规划的完善程度。但是,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看法。例如格兰丘纳斯(V. A. Graicunas) 经过数十年的分析与研究认为:有效管理幅度的模式应为:2nn x (+ n 一 1)2其中:n为下属的人数。孔茨认为格兰丘纳斯只简单分析了有关模

12、式,局限性是很大的。因为相 互关系出现的频率及占用的时间比相互关系的数目更加重要。孔茨认为,影 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 下属的训练。下属训练的越好,处理与之关系的频率及占用时间就越 少;因而有利于增加管理幅度。 明确的授权。只有明确的授权,才能使下属知道如何去做,因而就不 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监督与指导下属的工作。因而也有利于增加管理幅 度。 明确的计划。明确的计划,也有利于减少时间去管理与监督下属。 客观标准的利用。运用客观标准去开展工作,有利于主管人员集中更 多精力与时间去处理其它问题,从而有利于主管人员增加管理幅度。 信息沟通方式与信息沟通技术。通过主管人员亲自的口头沟通或其它 方式的

13、沟通,不但需要接触的频率高,而且与下属接触的时间长,因而没有 通过助手或参谋人员的沟通或计算机沟通技术更有效,更有利于主管人员从 事务中解脱出来。 必要的个人接触量。这一因素直接影响管理幅度。若必要的个人接触 量越多,则管理幅度就相应越小。 组织变革的速度。组织变革的速度越快,则管理幅度就应越小。总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确定,是组织设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且 弹性也较大,在具体设计时,应讲求“随机制宜”。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倾向于采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而且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增加中层的管理幅 度,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三、部门化分工部门化分工,主要是研究组织内的横向分工问题。分工并非“越细越好”现

14、有的组织结构及其理论都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上 的,特别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应用与流水线出现后,更是强调分工“越细越 好”。然而,时代不同了,亚当斯密时代是供不应求”、规模经济的 时代。而现在是“顾客导向”、“竞争激烈而且复杂”、“变革本身的速度 加快”的时代。过细的分工,必然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业务流程周期 长、时间成本高、管理费用增加,组织缺乏弹性与适应性等。因而,现在已不是“分工越细越好”的时代,应注意合理分工。部门化分工应面向顾客现在企业在经营中,必须树立“顾客第一”、“顾客至上”的观点,而 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各部门都必须面向顾客。IBM公司在进行组织设计时, 坚持“以

15、顾客及其需要”为起点,以顾客的满足为终点进行设计,从而为其 “全面为顾客服务”的经营宗旨提供了组织保证。因而,企业在部门化分工时,决不能像过去那样”以任务导向”来 设计,而应“以顾客导向”来设计,部门化分工时,应面向顾客,体现组织 是一个“开放系统”。部门化分工的方法部门化分工的基本方法有:1、按产品划分部门。即把不同产品的生产经营划分为不同的部门,相同产品的生产经营划归 同一部门的部门划分方法。像前面谈到的西皮斯韦逊公司设计的方案中, 方案1 就属于这种划分方法。2、按顾客划分部门。即根据顾客及其需要划分部门的方法。例如西皮斯韦逊公司设计的方 案II。3、按地区划分部门。对于生产经营活动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区的企业来说,可采用这种划分 方法。把不同地区的生产经营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象西皮斯韦逊公司设计 的方案III。4、按职能划分部门。据专业化原则,按工作或任务的性质划分部门的方法。常见的形式为下 述模式(图 35)。四、职权关系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及其关系 为了说明上述问题,先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