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526302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心理教育-教育心理孔子:孔子很重视品德的培养,把品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他认为品德是根本的甚至认为品德好,其他方面也就会好。他还建立德行科,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和训练。根据孔子的一些言论并结合其知与行的哲学观点来看,可以把品德形成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阶段),即品德的认识环节、品德的情感环节、品德的意志环节、品德的实践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密切联系的。在培养品德方面,孔子实际上已涉及到这么一些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以身作则、改过迁善、表扬批评、主观努力等。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孟子:孟子同孔子一样,其教育心理思想也是颇为丰富的。首先,他肯定不仅是人的心理活动存在

2、个别差异,甚至宇宙的万事万物也存在个别差异。如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正是在此种认识的基础上,孟子考察了因材施教的方法问题。关于德育心理思想,孟子提倡仁义,并对这两个道德概念作了考察。他也注意到了道德教育中的情欲与志意问题,特别强调“养吾浩然之气”。更值得重视的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尽心知性、扩而充之、求其放心、反求诸己、知耻改过、自我锻炼等等,其中有些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孟子在肯定“自求自得”的前提下,也积极地主张向外物去求取知识、获得智力。正因为如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加深造自得、

3、打下基础、渐进有恒、积极思维、专心致志、博约结合等等,很值得我们注意。孟子的教师心理思想相当贫乏,与此直接有关的仅有两条资料。庄子;在学习心理方面,庄子提出了“知有所困”,以及用已知“养其所不知”的思想。他又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天涯,殆已!”这涉及到了知识无限与生命有限的矛盾。在智能方面,庄子通过庖丁解牛和痀偻承蜩等事例,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动作技能的形成同练习的关系,以及技能的运用同注意、心智的关系。在差异心理方面,庄子指出“人有人疵,事有四患”,并据此而归纳出十二种人所具有的某些性格特征。他还首次提出用“九征”的方法来鉴别人的才性,对后世影响颇深。荀子:苟子对学习心理作了

4、很好的分析研究。他认为学习的意义很大,即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均长才能、养成品德,也就是使人作到“知明而行无过”。他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也就是感知、思维和运用。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的“积”、“锲”、“壹”“精“思”“行”等,有颇大的现实意义。在德育心理方面,荀于对“君子”应当具备的心理品质所作的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很强调环境、教育在培养道德行为中的重大作用,因而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一定价值的德育方法,如“治养”、诱导、自察、自省、言行一致等等。在差异心理方面,荀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心理差异作了分;他根据勇的种种表现,

5、把勇划分为三种或四种。他的所谓“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小人”云云,可以说是划分的几种不同的性格类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教师心理方面,荀子很重视教师的作用。他师法并提,认为“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他甚至认为师比礼还重要。他对教师应当具备的品质提出了四条,即“尊严而惮”,要有尊严威望,受人敬重;“耆艾而信”,要有丰富经验,崇高信仰;“不陵不犯”,要循序渐进,学不躐等,“知微而论”,要洞察细微,善于发挥。这四条也是颇有现实意义的。韩非:韩非的教育心理思想很不系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以教歌为例,强调教者首先必须掌握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水平。(二)以学驾驭车马为例,指出学习过

6、程中应该集中注意力,才能协调动作。(三)以教子为例,说明惩罚产生的恐惧心理,较“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更为有效。(四)以西门豹佩皮带等为例,论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意义。(五)以迷路者为例,认为“问知而听能”是一个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礼记:在德育心理思想方面,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德育三大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程序。格物、致知包含有道德认识过程的意义;诚意、正心、修身是通过自我教育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把自己高尚的品德付诸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庸提出了“慎独”、无过与不及的自我修养原则和方法。在学习心理

7、思想方面,中庸归纳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五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学记则提出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善于“比物丑类”和重视劳逸结合。在教师心理思想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博喻”,即善于对学生启发诱导,善于掌握提问和答疑的技巧,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吕氏春秋: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作者强调环境、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不可能有生而知之的人,明确指出“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造就优秀人才,除了学生良好的素质以外,还必须“疾学”和“师达”。作者还

8、初步认识到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习心理方面主张尊师好学,精而熟之,取长补短,学贤问智,专心致志,不徙不止。淮南子:淮南子很重视人性与教育,认为大多数人(甚至也包括帝王)都是需要学习的,对大多数人本性的涤荡和教化持乐观的态度。提出要“因性养性”或“因性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性发展的内部规律,表明人性的培养不是简单地由外因决定的。它也不否定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因此在考察品德教育问题时,提出了“正风俗,重教化”的主张。它更重视教育本身的榜样作用,强调“身教”的威力,特别是教育者的“至诚”精神对被教育者的影响。在品德修养上强调要“巡小慎微”,这不是叫人作事时要束手束脚,胆小谨慎,而

9、是强调不可忽视小节,因为小不防终成大锅。在人性修养方面,作者们看到了“积”的规律,即认为人性的善恶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天长日久逐渐积累成的,因此要求人们懂得“积羽沉舟,群经折轴”的道理。而对于怎样防患于未然,怎样对待自己的过错,怎样对待世俗的议论等问题,它都作了较好的论述。淮南子对学习心理也作了比较有价值的探讨。它不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性,培养品德,还肯定可以发展智能。因而相应地提出了“务学习”的主张,并专门写了修条篇。在学习方法方面,它所提出的专精、练习、好问、勤治、乐学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魏晋玄学家:玄学家对于教育心理论述不多,但涉及到学习心理、差异心理、德育心理、教师心理诸方面

10、。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认为学习有益于增进智能、形成性格,反对人云亦云、人学亦学以及厌倦的学习态度,但也注重“不知而中”的神秘方法。在差异心理思想方同,指出人的心理与形体一样存在着差异,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德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通过所谓“道”和“无”来保持人的先天的道往品质,尽“德”之用。在教师心理思想方面,认为教师有“强梁”与“非强梁”两种教育风格,主张采取“非强梁”的风格,顺乎学生的本性进行教育。程颢、程颐:二程的教育心理思想主要有:提倡幼教幼习,认为婴儿除“饮乳”等本能之外,“其他皆诱之也”。主张要教以“格言至伦”,使其盈耳充腹,则不至被邪言所惑。提出教师要精于义理,“记问文章不足以为人师”

11、;教学要由近及远,应有趣味性。在学习心理方面,指出学习者应知自己的不足,不应为了名利;学习里专心致志、有勇才能前进;要有自信、自求、“卓然之独见”,不应人云亦云;强调要通过深思以求自得,并能“见乎行”。八-r朱熹:朱熹的教育心理思想是其整个心理思想体系中最为丰富、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关于学习心理,他分析了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的过程乃是“积累”和“贯通”相结合的过程。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学习原则与方法。关于德育心理,他的主要观点是有德无才,不能为用;过而能改,复手无过;诗歌养性,荡涤邪秽,改善辅仁,德业回进;慎独愧耻,所系甚大等。关于差异心理,他主

12、张对于狂、狷等不同类型的人要“因其志节,激后我抑”,并明确提出了“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的命题。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由来。关于教师心理,他继承孟子“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思想,赋予教师崇高的责任,并提出了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富有心理学意义的教学方法。陆九渊:陆九渊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教育心理思想较为丰富。在德育心理方面,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自省、改过、自知之明等品德修养的方法。在学习心理方面,则总结出立志、切磨、疑思辨、虚心涵泳、先易后难等学习原和方法。但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指的是“正学”-读圣贤书,其目的是为了去外物之蔽,明“本心”之“理”。吴澄:吴澄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气质之用

13、小,学问之功大。”注意到了教育的关键期,指出“教之当于可以受教之时。”他肯定择师的重要,并对教提出了心理上的要求:“开导其志而不尽言,使人思而绎之,而继续其志。”“激励其志,使之自能。”他更提出了一套读书法,强调“必究竟其理而有实悟,非徒诵习文句而已。必敦谨其行而有实践,非徒出人口耳而已。”要求“进之以浙,待之以久”,并且“就身上实学”。他还继承孔子乐学的思想,认为“知之必好,好之必乐”,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陈献章:陈献章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习端而俗正,教立而风行”,“人之贤否存乎教”。主张为学务求“自得”,认为“学无难易,在人自觉”。重视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读书不应“徒诵

14、其言而忘味。”强调为学要“循次而进”,并持之以恒,“不可一日而不修焉”。王守仁:王守仁的德育心理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致良知”的思想中。在他看来,“良知”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认识的本体,同时还是道德的本体。“致良知”既是认识的途径,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但“良知”一词并非王守仁所首创,而是孟子“良知”的直接继承和发挥。其次,在“致良知”思想的基础上,他对粮有心理作了一系列的考察。他非常重视德育,认为“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他把德育过程明确地规定为“开其知觉”、“调理性增”、发其志意”和“导之习礼”等四个环节,这与今之所谓知、情、意、行相当。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他很重视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还

15、特别强调规章制度、礼仪、诗歌、音乐等在德育中的作用。陈确:陈确主张对此重要严教,不护短,才能“日过于德”;否则,必将“长傲养恶而不肖以终其身”。德育心理方面,强调改过,能“改之又改,即是圣贤功夫”。学习心理方面,提出要先立志,要志于道,并立定主意“必为圣人”,指出“天下之理无穷,一人之心有限”,因此,学要虚心、切问,不可“傲然自信”,提倡学要养病于辨别是非、真伪,有所创新,一味模仿必将“格于古而巴之才性不出”,强调学里和家庭日用相结合,“不能身体力行,便是不曾读书”。当然,陈确所主张的学、行,是以领会和躬行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王夫之:王夫之首先把人性与教育结合起来考察,认为“教者皆性,性

16、必有教”,表达了一种把学习视为人的潜能开发的思想。他还区别了学与教的不同,但认为学与习则不可分为两事。他着重论述了学习心理过程,把学习分为“学”(博学、审问、笃行)与“思”(慎思、明辨),并强调学思并进、学必兼行。他还认为学习的五个环节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对于具体的人、事而言,哪一个环节薄弱,这一个环节就成为主要环节、他也说明了学习的意义,涉及了一些关于练习的思想。他还专门论述了学习的一些心理条件,如正心、立志、无意、持疑等。颜元、李塨:颜李继承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的恶乃是后无环境与教育的引蔽习染所致。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且提倡导期教育,如说“乃自童龆,即身心、道艺一致如功”,“人莫患于自幼不从师”。也特别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主张学习必须接触实际,反对程朱的静坐、死读书。提出了学必习行,学必勤奋,学贵立志,学贵有恒,学贵专一等观点。也提出了“因材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