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524600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产业扶贫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优质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全县重点建设西部近郊都市生态农业区、中部优质粮油主产区、东部岗丘特色生态农业区等三个功能区。大力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制定了社旗县农业特色种植业产业扶贫专项规划(2017-2020年)(讨论稿),明确指由,全县以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为支撑,以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使贫困地区特色种植业产业体系更加明晰,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三品一标”认证率大幅提升,区域性公共品牌逐步形成,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至2020年,贫困户从事特色种植业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

2、二是围绕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优质粮食、油料、中药材、蔬菜、林果等农业特色种植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奠定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和吸纳贫困户就业脱贫的坚实基础。粮食、油料产业。以盛康农场、景丰马铃薯合作社等为龙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广优质粮食订单生产,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构建优势突生的优质粮产业链和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郑麦7698、郑麦379、西农979等优质强(弱)筋小麦种植,2017年发展68万亩,占到75%;马铃薯、红薯、杂等面积稳定在8万亩;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017年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2万余亩,其中花生35万余亩。中药材、饲草产业。制定

3、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药材(艾草)产业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明晰全县中药材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及带动脱贫效益,依托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宛东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发展艾草、金银花、生地、杭白菊、瓜萎等,2017年总面积达到20000亩(其中艾草种植面积14000余亩)。在桥头、晋庄等乡镇发展巨览面积6000亩,同时完善范草的收储加工体系建设。畜牧产业。引进牧原、正大、神力农牧等集团,巩固发展以生猪、肉牛、蛋鸡、肉鸡为主导的产业化格局。牧原在我县李店镇、陌陂镇已建成2个分厂,拟再建4个分厂。蔬菜产业。面积达到万亩,香菇、茶树菇等袋料菇达到80万袋,赤松茸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产值实现亿元。其中丙玉蔬菜专

4、业合作社辐射带动3个乡镇1000亩大棚蔬菜提档升级,种德、鑫农达等供港蔬菜基地发展面积5000亩。林果产业。在下洼、朱集、陌陂、李店等乡镇发展黄金梨、晚秋黄梨、优质桃、油用牡丹、薄皮核桃、掰猴桃、葡萄等优质特色林果10000余亩。花卉苗木产业。依托华景园林等龙头企业,在桥头、苗店、郝寨等乡镇发展月季、紫薇、樱花、桂花等景观花卉苗木万亩。二、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发挥组织带动作用。围绕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重点产业扶贫基地,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发挥组织带动作用。以龙头带动为方向,以产业基地为抓手,重点走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模式,培植壮大粮食、

5、油料、中药材、饲草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把着力点放在打造有带动脱贫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上,创建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扶贫基地。一是2017年新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6家,累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75家(专业合作社800家,家庭农场676家),其中农业产业类经营主体1200余家;有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14家,县级示范社8家;全县合作社入户社员2566户,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目前全县己累计流转土地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转移劳动力15万人,农户人均增收800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经营上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覆盖率

6、达40%二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豉励通过企业带动、合作入股、订单生产等途径,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带动扶贫的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培育了赊店老酒、宛东药业、德鑫农产品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围绕精准扶贫,大力实施“百企帮百村”活动,筛选由53个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根据贫困村主导扶贫产业,有针对性地帮扶全县52个贫困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村委+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围绕提供就业岗位、投资产业扶贫车间、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实施爱心捐赠

7、等方面,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增收渠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三是择优扶持仲景艾草产业园、盛康家庭农场、伟诚药业等79个产业扶贫基地,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脱贫目标走、目标跟着脱贫对象走”的原则,根据其产业发展潜力和带动贫困户情况,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车间、贴息贷款、保险补贴、建设用地、农业科技扶贫等各个方面给予扶持,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入社、就业带动、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结对帮扶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帮助老百姓获得三金:土地租金、股金、薪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豉励其参与到产业扶贫大局中,并建立稳定长效利益联结

8、机制。同时,建立产业扶贫基地项目库,围绕建设内容,前期拨付资金1051万元,目前一期项目已基本完工,二期项目50余个总投资2800余万元,已谋划完毕。四是重点打造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社旗县伟诚药业有限公司为扶贫产业示范点,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扶贫车间、订单农业等模式,扶持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以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为例,农场流转土地2500亩,托管土地6000亩,拥有大型农机具共35台(套),同时配建仓库、烘干车间、晒场等基础设施1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700万元,为周边农村提供技术服务万亩,年可收贮及加工外销粮食1700万斤。2017年新增流转托管土地2000亩,拟

9、提供贴息贷款400万元,用于建设粮食深加工项目(大型面粉厂)1座,发展优质强筋小麦3000亩,与思念食品加工厂合作订单生产,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订单农业等模式,带动扶持周边44户216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精准脱贫。总绩效目标计划扶持带动农场周边四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个)106户贫困户、521个贫困人口增收脱贫问题。(三)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激活产业内生脱贫动力。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县土地确权工作目前已完成调查农户万户,完成率100%实测万亩,完成率100%;合同完善率95%,证书发放率80%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有序引导

10、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参与产业发展,获取资产性收益。用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财政资金或形成的资产作为村集体收益,专帐管理,主要用于补贴贫困户收益,形成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渠道。二是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今年新增流转托管土地面积3万亩,累计流转土地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建设各类用于解决农产品储藏、保鲜等问题的保鲜库、贮藏窖、烘干设施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110个,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生态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充分发挥我县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化产业扶贫

11、基地,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储存、深加工,与贫困户形成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以奖代补扶贫政策,创办的扶贫基地,产权归政府所有,受益权归村集体,企业享受优惠租赁价格使用,所在村贫困人口优先就业。四是充分利用光伏发电扶贫政策倾斜,整合各种资金,在光照条件良好的村委会大楼、村小学教学楼等楼顶建设光伏电站,获得长期性收入。目前,全县85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集体光伏电站受益。四、积极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业,以品牌、平台、质量、物流为重点,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7月份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到

12、5300余万元,其中农资交易额800余万元,有机农产品实现进京销售万吨、产值10230万元,累计培养农业电商人才280余人,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网点132个。二是积极发展都市休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工艺等,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规划建设一批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引导星级宾馆、大型连锁超市在贫困村建立农副产品直供基地,致力于实现贫困村就近就地销售土特产品。五、存在问题及不足1、受农业生产成本逐年递增和农产品价格市场影响的双重挤压,加之部分区域产业同质化严重,部分农产品受市场冲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由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2、各级政府对财政整合资金的使用存有顾虑,发放标准不统一,致使政策遭遇棚架,加之落实面广点多,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存在落实难、监控难的问题。3、龙头企业受市场、资金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发展链条不完整,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尚不够强。4、农业产业发展上金融支持政策难以落实。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5、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没有形成县域特色的大品牌,造成产品优质不优价。2017年8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