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5233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美文档 望海潮 教学设计(XX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

2、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乘醉(chng)罗绮(q)羌管(qi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

3、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n。 重湖叠清嘉:y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

4、、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

5、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

6、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

7、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

8、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

9、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

10、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

11、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

12、陌上桑、木兰辞:“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

13、,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SPAN>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