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521357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设计论文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设计中的体现系别: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班级:装潢 0734 姓名:张慧君 学号:200720602413地域文化在龙亭公园VI设计中的体现【摘要】VI设计元素的主要来源于对地域文化是视野下的表层元素和深层 元素的挖掘。它包括历史古迹、自然地理风貌、民俗风情和地方精神、价 值观等如北京的四合院、香港的舞龙火。正是这些文化元素为设计者指明 了方向和提供了灵感,设计者应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充分体现其视 觉冲击力和内涵,使其具有显著的特征和内涵的 VI 设计【关键词】:地域文化 传统元素 VI 设计 龙亭公园。一 :研究的时代背景 1:简述中国北宋的发展在漫长的中

2、国封建时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 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北宋是中国历 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 匡胤。 公元 960 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 京。此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 建割据局面,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时的开封 水运十分兴隆,贯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条,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 河。当时汴河一路,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就有五百万石到七百万石 之多。宋神宗时,由于宋朝开始导洛入汴水利工程,从汴口往西开渠

3、五十 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与伊洛河相互沟通,东西横贯 全河南省境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从开封向北,可通辽国的 南京(今北京);从开封往西,经郑州、西京、陕西的京兆府(西安); 向西南,经许吕、邓州、襄阳、江陵,直达湖南和两广;往东可达山东沿 海各地。那时的开封是一个开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门类多、规模大、知名 度高。久负盛名的历代皇家寺院大相国寺、建于北宋供奉佛舍利的开宝寺 铁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观之一的延庆观、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 兴国寺塔、大云寺塔、东大寺、古观音寺、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以及建于民 国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宝珠寺等,宗教门类齐全。尤其是相国寺是开

4、封历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国许多优秀的古典小说,如水浒传、 西 游记等,都曾编写过有关相国寺的故事,历经千年,至今香火不断。北宋开封的繁华盛景,除了文字记载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 河图。它像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八百年前北宋东京的生活情 景和社会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北宋时各种社会风情和人文历史的珍贵史料。 在开封的历史链条中,名人众多,如蔡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 钟嗣成、王延相等在开封写下了各自的一页。“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 辨忠奸”的唱词唱响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户晓。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张泊星、 虎门销烟林则徐等脍

5、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近代又哺育了范文澜、冯友 兰、尹达、邓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 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而宋朝的 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当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 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北 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方面中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河南省,即上古时代九州中的豫州,因豫州位居九州中央,故也称“中州”。2:中原文化的发展中原大地,西高东低,

6、太行、王屋雄峙西北;大别、桐柏屏立南境;西有 秦岭东来,分出伏牛、熊耳诸脉,结为豫西山地;中部嵩山耸立,雄视中州四野; 东部为黄淮平原,沃野千里。黄河横贯中原。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 的古代文明,诞生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原长期为帝 都所在,人杰地灵,文化繁荣,经济昌盛;民风民俗,古朴淳厚。可以说,中原 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和化身,是中国文明的缩影。但由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封 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受儒家正统观念的熏陶,专制制度、宗法制度及其思想影响 根深蒂固,又形成了河南人正统保守的心态。中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中州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 开始,我们的

7、先民们就在这里发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创造了裴李岗、仰韶和 龙山文化,并留下了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和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大量传说。从龙 山文化时代早期国家出现到夏朝建立,生息繁衍在河南地区的华夏族率先脱离了 野蛮和蒙昧,迈向了文明社会的门槛。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 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地域的时间占有相当比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 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横贯其中的、被称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的黄河,更是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东巡至洛处, 受龙图于河,受龟书于洛,从而开始了

8、中原文明的进程。而作为中原文明源头的 太极八卦图黑白鱼合抱之图形,传说是伏羲观察浑浊的黄河水与清白的洛河 水二水相汇,形成黑白分明的漩涡而得。这就是太极图的真实原型。从禹至太康、 少康至胤甲到桀,夏文化三次辗转迁徙,其文化的扩散都是围绕着黄河进行。“伊 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因此,从裴李岗文化经过仰韶文化,从殷墟的甲 骨文到洛阳的龙门石窟,从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到七朝古都开封,中原 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辉煌壮观。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河南省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人、古代文 物比比皆是。国家七大古都,河南占其三,数量居全国之首。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102座,河南占8座。龙门石窟为世界

9、文化遗产,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 圭寸相国寺海外闻名。河南是两大武术流派之一 少林功夫的发源地。河南也是 戏曲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20多个小剧种,具有浓郁的中原文 化特色。特别是豫剧,至今影响深广。河南还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省,有全国民族 艺术之乡14个。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大相国寺的佛教音乐,洛阳河洛 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闻名遐尔。3:简述开封的历史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从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 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戏曲之乡”,开封是豫剧“祥符调”的发 源地。作为“书画之乡”,这里在宋代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 开封

10、翰园碑林已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作为 “木版年画艺术 之乡”,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 国宝。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 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时的国都,简称汴,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 批公布的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 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 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 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 朝故都”。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 在国内外享有

11、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开封教育学院。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 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开封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 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古 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 乐业,绵延700 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 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北宋东京城遗址是 1988年国务 院公布的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是开封市范围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存 最丰富的一处遗址。北宋东京城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有皇城、内城、外城三城 相围。北宋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上1000 年世界的纽约。开封地 面上至今还有开宝寺塔(铁塔)、天清寺塔(繁塔)和大相国寺等几个外城和内城的 坐标点;在地面下已钻探或发掘出皇城城墙、内城城墙、外城城墙、大庆殿和宣 德门、州桥、金明池等重要遗址。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分别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记录了北宋东京城 的繁华和壮丽。考古发掘证明,在北宋东京城遗址上下,还叠压着五座城池,1000 多年来,开封的城市中轴线一直没有变化,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

13、一个奇迹。北宋 东京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高超水平。以后的金、元、明、清多为仿 效和继承,特别是北京和杭州,更是直接以北宋东京为蓝图。更珍贵的是,北宋 东京城冲破了封闭的、棋盘状的里坊制,变成了开放式的街道,是近、现代城市 的雏形,对以后的城市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 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1948年 10 月 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 月 6 日成立开 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 月23 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国初期, 开封为河南省会。1952 年 8 月 5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 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这份言简意赅的报告阐

14、明了迁址的缘由:“鉴于河南 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 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 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 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 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在省政府领导下,驻郑州统一进行修建与筹备工作, 争取明年即行迁移”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发知照“同意河南省会决定 于开封市迁郑州市”。9 月 19 日,省政府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河南 省省会迁址”的复函。开封是我国七朝古都,文化名城。数年前在开封驻

15、留的记 忆也快被流水般的时间冲涮得干干净净。开封的历史文化太过厚重,我多时找不 到撬动开封的支点,不知从哪里写起。我曾想过写一写汴菊、汴绣和官瓷。这几 样由来已久的生活艺术,都是重造型,重细节,重想象,重韵味,与文学创作颇 多相通之处。开封的历史,在典籍的记载中曾经辉煌一时,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却像未被 得识的一位美人,埋没在高山深谷,更像一位被时世冷落的垂垂老者,只在少数 历史学家和文人的凝视中沉默地徘徊蹀躞。遥知黄河源头远,独教开封灵气多。开封毕竟是开封,开封毕竟是天子脚下 的城郭,和中原大地所有名城一样,这个曾经名曰“启封”的都城,越尽千年风霜 漫漫踟蹰地行来,终究还是中国特色的威风锣鼓为

16、她真正喝道“启封”,总归还是 改革开放的顺时东风催得她生机焕然。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这个又曾经名曰“汴梁”、“东京”的古都,“哗”地一下摔脱了陈旧的青衣小帽, 掀开了遮颜的面纱,于是,就像娉娉婷婷风姿绰约的美人,开封仪态万方地从黄 河的波光涛影中玉然而出,只显得更加出类拔萃,只显得更加容光焕发;开封更 像一位雍容大度的长者,早已不再心浮气躁,他神定气闲从容不迫地用手中那根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智慧手杖,巧借时代的春风,一一点化了它自身从古到今的文 化光彩!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城市的灵魂,也是这个地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最内 在的要素。要识开封,就得先识她的文化,再识开封,更得细细品咂她的文化和 敬识创造文化的人。回家所见第一眼物事,便是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的长卷清 明上河图。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更曲折的“卷”,更鲜活的“图”。为开封的文化再添厚重风采的,自然不只是这座“清明上河园”,那收藏了许 多珍贵文物的延庆观;那坐落于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