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51984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意义(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其方法论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共性,那么由此就必然得出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看法。因为万物有统一性,所以万物相互联系。万物的相互联系是万物统一性的表现。而联系包括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由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方向向上的运动。这样唯物论讲的统一性原则和辩证法讲的发展原则就统一起来了。物质统一性联系运动发展。所以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

2、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这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角度分析联系。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联系和事物的存在直接相关:事物存在着就说它联系着,无联系了也就不存在了,联系和存在同在,所以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和光、水等联系着,不和光、水等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

3、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举例:有句成语叫做风马牛不相及,它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XX,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4、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指齐国,我住在南边指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方的境内。后人沿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做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但用辩证法的观点,可能恰恰相反,正如凤凰卫视的首席评论员阮次山经常所说的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其实是有关联的。达尔文发现食物链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观察中达尔文发现一个现象,即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可以养得愈多。这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原来羊吃的三叶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老鼠为吃这种蜜蜂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老鼠多了,蜂就少了,从而三叶草授粉的机会就会减少。相反,养猫愈多,老鼠就会减少,丸花蜂也会愈多,三叶草就会获

5、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老鼠丸花蜂三叶草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由此可以看出,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的确是有关联的。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4条件性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任何具体的联系总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例:下雨好不好? 4普遍联系观点的方

6、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

7、的观点看问题。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转移。例:刘表为何失荆州?摘编自:赵建新 生活中的趣味哲学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提起三国演议中的刘表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刘表为荆州刺史,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今XX鱼台人,乃汉室宗亲;平素喜好结纳天下名士,与汝南陈翔,同郡范滂,鲁国孔昱,渤海范

8、康,山阳檀敷,同郡张俭,XX岑治并称为江夏八俊,坐镇荆州,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辅,为一代儒将。根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述其虽外貌俗雅,而心有疑忌,平素优柔寡断,胆小怯弱。究其一生的作为,刘表治理荆州近20年公元190年至公元208年,虽使荆州强大富庶,但他仅仅是努力保住自己的领地,他不肯积极拓取,不肯以进攻求防御。曹操将其评价为虚名无实。荆州是一块衢地。衢者,四通八达之道路也。在隆中决策时,诸葛亮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荆州及其所属各郡主要位于今天的XX,XX大部分地区,正值东南西北各路诸候相互攻杀的中心地段,如同东南西北各路的交汇

9、口,并且荆州之地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因此,荆州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塞,成为各路诸候相互争斗厮杀的必争之地。荆州的东面是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西面有沃野千里,民殷国富,驻守益州的刘璋,南面有南越,北面有势力强大,野心勃勃的曹操、袁绍,他们深知要想王霸天下,夺得战争的有利地位就必须把荆州纳入襄中。因此,在各诸候的连连征战中,荆州一直都处在战争的风口浪尖之上。野心勃勃的曹操,占据XX后,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不断壮大,始终有着统一全国的雄心。他既想北伐盘踞XX的袁绍,又想南征拥有荆州的刘表。然而曹操深知,这两块点心断不能一口吞下,只有先吃了这块,然后再吃那块。而摆在曹操面前的最大敌人便是XX的袁绍,他

10、虎踞冀、青幽,并诸郡,带甲成肆,四世三公,门多故吏,部下能事者极多,其对曹操的威胁也是最大的。于是,曹操决定首先消灭袁绍。就此时荆州显示出其主要的战略地位,袁绍和刘备先后都派人到荆州去向刘表招安,而刘表此时不听劝谏趁曹操与袁绍相持之机而破敌,反而观其动静,再作商议。曹操因刘表不降极为愤恨,但终因袁绍未平,而暂且放弃了讨伐刘表的作战计划。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起兵七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复来攻打XX,往官渡进发。曹操亲率七万人马,前往迎敌,留荀或守许都,由此袁绍、曹操官渡之战拉开了 幕。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其老巢XX相当空虚,刘表完全到以乘虚而入。但是,尽管袁绍、曹操两家打得难解难分,刘表却始

11、终按兵不动,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进攻XX的机会。刘表以为荆州既然无玷,那就不要去招惹事非,幻想同曹操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然而,刘表不想进攻曹操,不等于曹操不想进攻刘表。在曹操得知刘备逃往荆州,投奔刘表,便欲引兵攻之。程显建议说:袁绍未降,而遽攻荆襄,倘若袁绍从北而起,胜负未可知矣。不如还兵许都,养兵蓄锐,待来年春暖,然后引兵先破袁绍,后取荆襄:南北之利,一举可收也。 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 此时的刘表还没有吸收必要的教训。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远投沙漠,意欲彻底残投奔乌桓之时,曹洪等将曾反对此战,认为!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我救应不及,为祸不浅。而郭嘉认为:刘表坐谈之耳,自知才

12、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元忧也。曹操对此深感有理,遂决定向乌桓进发。也正如曹操等所讲,刘表因疑忌刘备,加之后妻蔡夫人的挑唆,遂派遣刘备赴守新野。曹操北征乌桓再一次远离XX,这使刘表又获得了一次袭取曹操老巢的绝好机会。当时,客寄荆州的刘备急忙从新野赶回为刘表谋划道:今曹操恶兵北征,XX空虚,若以荆襄之从,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然而刘表却回答到: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遂拒绝了刘备的建议。及至袁氏彻底覆灭,此时曹操将所得袁绍之兵,共五六十万,班师回许都。而此时的曹操,也已今非昔比,他拥有了袁绍的全部地盘,平定了北方,占有冀、青、幽,并四州,其实力在各诸

13、候中已经独占鳌头。曹操此时掉过头来准备大举进攻荆州。这时的刘表也渐渐省悟过来,他在与刘备攀谈时曾讲:近闻曹操提兵回许都有,势日强盛,必有吞并荆襄之同心。昔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此时的恍然悔悟,其为时已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亲率10万大军出师南征,打算先灭刘表,再击孙权,统一南北。在曹操大军压境之下,刘表忧心如焚,终于一病不起,于同年八月去逝。刘表死后,蔡夫人与蔡瑁等商议,假写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刘琮终因曹军之势难以抵挡,遂决意投降,荆州归曹操所有,然而刘琮与其母蔡夫人终究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在赴青州的路上,被禁杀害。刘表定不会想到因其过错累及其家人。讨论题:1.当

14、曹操北征袁绍、讨伐乌桓,XX相当空虚之时,刘表为什么始终按兵不动?对东汉末年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刘表是如何认识的?又是如何指导决策的?2.你认为刘表的最根本失误是什么?这段历史所蕴含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又有什么样的启示?案例点评:本案例讲述了荆州刺史刘表由于没有对时局的充分认识和对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屡次错失攻打曹操的良机而造成领地不保、家破人亡的惨重后果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物质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全面的眼光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国时期,野心勃勃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作为交通要道的荆州虎视眈眈,统一全国的野心显而易见。作为荆州的刺史,刘表对曹操

15、的威胁熟视无睹,始终没有把东汉末年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正确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把荆州的安危和存亡放到整个战争态势中去考虑,消极观望,稳坐钓鱼台,一次次错失进攻良机。在曹操与袁绍相持之际,刘表观其动静;建安四年,在曹操大战袁绍、老巢空虚时,刘表按兵不动;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再次远离XX,刘备急忙赶回为刘表谋划,若乘间袭之,大事可就,而此时的刘表依然镇定自若我坐荆州足以,岂可别图?。这种孤立的看待事物的眼光严重阻碍了他对整个战争局势的准确把握和全面认识,与大好机会失之交臂。同时,刘表又以静止的眼光指导决策,认为既然现在荆州安然无事,就不要招惹

16、是非;却没有意识到,战争态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战争双方的是军事实力对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曹操北征袁绍、讨伐乌桓之时不进攻荆州,荆州安然无事,并不意味着将来永远也安然无事。当曹操彻底打败袁绍,占领其全部地盘,军事势力空前壮大之后,掉过头来大举进攻荆州时,刘表方才渐渐醒悟过来,不过此时悔悟已晚。最终刘表在曹军大军压境之下郁郁而终,家破人亡。造成如此的下场,实在可悲可叹。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要自觉地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