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及赏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51861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及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调歌头 宋杨炎正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请简要赏析。5分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傍晚,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衬

2、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惨重的意境,衬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忽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总分值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离别故乡的愁绪以及

3、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欲归隐田园之心情。1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阅读练习二:1有人认为上片写愁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再转为明笔直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递进,层层渲染,请结合上片内容简要表明是如何淡写暗写明写浓写的。4分2词的下片着重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芙蓉两句,暗写愁怀;中有离愁成斛句,是明写愁多;无入落征鸿句,浓写愁重。每答对一点得1分,4分2报国与归田。2分词人先自言自己的人生道路,发出人生如寄的感慨,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寄寓田园之思。接着肯定国中豪杰舍我其谁,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做个钓鱼隐士无奈之情。2分

4、赏析:?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是南宋词人杨炎正的作品,是首感怀秋日的词。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下片,词人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开合张弛,忽纵忽擒。这是一首十清楚显的感怀秋日的词。作者与辛弃疾是至交。人品、气节十分相似,词品、风格也很相近。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共同乘舟路过镇江、扬州,曾写下有名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虚度光阴的苦楚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统治者推行不抵制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无从施展。这首词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叙述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表现了他那种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动。

5、虽然这首词哀怨伤感是主要气氛,但作者并非完全低沉,一蹶不振。全词立意炼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风姿卓约,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叹。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这两句是对仗,使人不觉。接下来胭脂两句,自然是发问的内容。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花色红艳,所以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

6、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正如东风是春花的主宰一样,西风也是秋花的主宰,至少词人在这里是这样认为的。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又何以有此一问?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所以心里嘀咕,产生了这样奇怪的想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鸣,可谓推陈出新之笔,以此暗写愁怀,颇为沉郁。放眼暮江千顷句,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己在江边,不疏不漏,暮字又回应斜日。这千顷大江,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转出写愁正题。以往文人写愁,方式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喻之;贺铸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喻之;李清照以双溪舴艋舟,载不动?武陵春喻之;皆构思新颖,构想

7、奇特。这里,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赋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愁之无边无际,由此可以想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这一句在上面两句的形象比较根底上对愁情加以浓笔重抹,直至写足写透。以上七句,分作四层写壮志未酬之愁情。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再转为明笔直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递进,层层渲染。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当时,词人已三十四岁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满腹经世之才,无处施展,确实使人愁肠寸断。这种报国欲死无战场

8、的悲壮沉郁之情,至此淋漓尽致,到达高潮。于是在笔墨酣畅之后,词人又出以淡笔,使语气变得平缓。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醉醒中,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是把酒浇愁醉而后放眼观物醒情貌的捏合,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相近。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壮志未酬。两句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感情上也顿挫有致,视象上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下片,词人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开合张弛,忽纵忽擒。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

9、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慨,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丰满。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一词有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

10、性。辛弃疾与之唱和的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叹和悲愤,饱含着多少辛酸苦辣。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与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作者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庆元二年年五十二始登第,为宁县簿。庆元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派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