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14941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作者:郑伟琴颜景颖 杨向东【关键词】 辨证论治;远端结肠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在 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以腹痛、腹泻、黏液脓 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可归属中医的“泄泻”、“腹痛”、“肠痹”、 “痢疾”范畴。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至今尚未完 全阐明,可能与精神、免疫、感染、饮食等有关,且病程缠绵,迁延难愈, 复发率高,与结肠癌关系密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缺乏特效手段,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治疗手 段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治疗方法上采取综合治疗,

2、在给药途 径上采用内外结合,加之标本兼治的辨证思维,随证加减的灵活用药特 点,在临床中收到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良好效果。中医药保留灌肠治 疗本病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综述如下。1 理论基础1.1 局部治疗作用 结直肠给药可使药液与肠黏膜病灶直接接触,避 免药物代谢的首关消除效应,病灶部分药物浓度较高,促进其修复, 取效快捷、确切。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淤药不仅直接改善微循环, 促进炎症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还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等方面达到增 强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1。1.2 全身治疗作用 中药保留灌肠通过药物渗透,吸收能达到甚至超 过口服药的效果,并减少口服药的副反应,常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 疗。

3、1.3 肠道透析治疗作用肠腔内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起到一定的结肠透 析作用,通过肠道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2 治疗方法2.1 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失疏泄则脾之运化 功能障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精不布而为湿,水湿流溢于肠道为泄 泻;湿邪日久不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为淤;另外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异常 对该病的发生也至关重要;病久及肾,可致脾肾阳虚。因而肝郁脾虚是 其主要病机,涉及到肝、脾、肾、大肠,湿、淤是其致病因素。故疏肝 健脾化湿,和中理气化淤是治疗该病的关键2。2.1.1 湿热壅盛型证候:起病较急,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如注,便味臭秽,血随便下。 或泻下黄色水样便,或脓

4、样黏液便,腹胀肠鸣,肛门灼痛。或可伴有 寒热,心烦口干而不欲多饮,食欲不振,小便赤涩短少。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病机: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本病。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云“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温耳。 可见湿邪多与热邪相兼致病。治法:清热除湿。方药:吴滇3以中药保留灌肠为治疗组,基本方:炉甘石、白芷、当归、枯矶、地榆、甘草、白术各10 g,红藤30 g,白及15 g,锡类散1.2 g。湿热内蕴型加白头翁30 g,黄柏、秦皮各10 g。以口服柳氮磺胺吡 啶为对照组。结果从临床症状、钡灌肠、纤维肠镜疗效分析,治疗组均 优于对照组。韩新华等4用自拟秦苦汤(秦皮30 g,苦参

5、、肉桂、当 归、黄连、广木香各10 g,槟榔、红藤各20 g)灌肠治疗108例,结果 治愈75例,好转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6%。赵向碧等5以清 热除湿、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为主拟方(苦参、黄芩、白及、地榆、黄 连、黄柏),以益气健脾,托疮生肌,活血消肿生肌为主拟方(党参、青 黛、白及、吴茱萸、丹参、黄芪)交替点滴,30 d为1个疗程,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30例有效率100%,治愈率83.3%。孙氏6采用苦参白及汤 (苦参、槐花、夏枯草、藿香、黄柏、仙鹤草、白花蛇草)联合云南白 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出血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 100%。徐子亮7用自制溃结康(黄柏、白头翁

6、、紫草根、蚤休、生黄 芪各15 g,诃子9 g,罂粟壳3 g,加水250 mL,煎取100 mL,再加入白 及粉、青黛粉各10 g,调成糊状)灌肠治疗30 例,治愈23 例,好转7 例, 治愈率76.7%,有效率为100%。张林祥等8按中医辨证分型,湿热蕴结型内服方(黄连、葛根、黄芩、 地榆、茯苓、白术、银花炭,丹参、枳壳、甘草),灌肠方(黄柏、白头 翁、青黛、五倍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与西药组(口服柳氮磺胺 吡啶,强的松SASP生理盐水灌肠)38例对照,显效率分别为96.7%和 73.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黄解申等9采用益气解毒中药内服配 合自拟连翁汤保留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

7、结肠炎66例,并与西药组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4 g/次,4次/d,甲硝唑片0.4 g/次,3次/d,同时 以地塞米松5 mg加生理盐水100 mL保留灌肠,方法同治疗组)60例进 行比较,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毕湘杰等10 用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之法组成健脾清肠饮,配合中药灌肠,结果 36 例中基本治愈19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1.2 淤阻肠络型证候:下利日久,便下粪少,大便时稀时干,便后不尽,夹有粘冻或 黯血,或下血色黑有光如漆,腹部刺痛,痛有定处,以左侧少腹为多, 按之痛甚。可扪及条索状淤块,面色暗滞,舌边有淤斑或舌质暗红

8、, 脉沉涩。病机:叶天士云:“初病湿热在经,久病淤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 其久入络入血”,所谓“久主络”。病久入络,湿热、寒凝等邪壅塞肠络, 气血与之相互搏结,肠道传导失司,损伤肠络,气滞血淤而发病。故王清 任医林改错云:“腹肚作泻,久不愈者,必淤血为本。”淤血不去, 新血不生,气血难续,正气愈虚,遂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治法:化淤通络、止痛止血。方药:梁启明等11采用自拟中药保留灌肠基本方(黄连、黄芩、白 芷、菖蒲、白及、锡类散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为治疗组,对照组 口服柳氮氨磺胺吡啶,1 g/次,4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2 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

9、有效率85%。两组有效 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吴滇3以中药保留灌肠为治疗组,基本 方:炉甘石、白芷、当归、枯矶、地榆、甘草、白术各10g,红藤30 g, 白芨15 g,锡类散1.2 g。气滞血淤型加木香、丹参各10 g,乳香6 go 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为对照组。结果从临床症状、钡灌肠、纤维肠镜 疗效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吴宗辉等12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保 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治愈3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 效率 95.3%,丹参素是其主要成分,具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提高机 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张林祥等8采用内服方(炒白术、 云苓、陈皮、赤芍、

10、白芍、丹参、柴胡、地榆炭、甘草),灌肠方(赤石 脂、蒲黄、白及、青黛、枯矾),疗效显著。2.1.3 脾肾虚弱型 证候: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大便稀薄,多混 有不消化食物,形寒肢冷,四未不温,腰酸膝冷,疲乏无力,小便清 长或夜尿频多,舌质淡胖,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病机: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 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 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 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固不必外受风 寒,始谓之寒也。”可见脾胃功能障碍在溃结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肾 阳

11、与脾阳密切相关,命门之火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助肠胃消化吸收。 如久病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成本 病。治法:健脾温肾止泻。方药:吴滇3以中药基本方保留灌肠为治疗组,脾肾阳虚型加制附片6 g,诃子肉、补骨脂各10 g;肝郁脾型加防风、白芍各10 g,陈皮6 go 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为对照组。结果从临床症状、钡灌肠、纤维肠镜 疗效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有学者采用内服方(党参、白薯、茯 苓、陈皮、白芍、当归、黄芩、甘草、升麻),灌肠方(黄芪、吴茱萸、 五味子、白及、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为治疗组,与西药组(口 服柳氮磺胺吡啶,强的松SASP生理盐水灌肠)38例

12、对照,显效率分别为 96.7%和73.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8。 2.1.4肝郁脾虚型 证候: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发作,时作时止,每因恼怒而发作或 加重。发作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大便溏薄,黏液较多 时夹脓血,日行34次,左少腹坠胀或里急后重,伴纳差,胸脘痞满, 噫气不舒,性情急躁等。舌质红,苔薄白而腻,脉弦。病机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调 经论篇亦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平时脾胃素 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 致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失常,湿滞肠胃,日久气血壅滞,损伤脉络而化为 脓血而便下赤白黏液。

13、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云:“盖以肝木克土, 脾气受伤而然。”治法:抑肝扶脾、理气化湿。方药:吴滇3以中药基本方保留灌肠为治疗组,肝郁脾型加防风、白 芍各10 g,陈皮6 go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为对照组。结果从临床症状、 钡灌肠、纤维肠镜疗效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李实山等13应用 痛泻要方加减口服及灌肠(党参、青黛、白及、吴茱萸、丹参、黄芪)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14例,2个疗程后,治愈276例,好转104例,无效 34例,总有效率91.8%。2.2 灌肠操作要点 保留灌肠的方法很多,临床证实,中药保留灌肠是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14。2.2.1 药液保留时间 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

14、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 效果15。研究表明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 h 以上效果最好 1 6 。因此,郭红先 17在灌肠液中加入2%普鲁卡因以 尽可能地延长药液在结肠内的保留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据观察,中药灌肠液内加入不同西药进行直肠高位滴入保留 灌肠法后,药物在结肠内保留时间有差异。结果发现纯中药灌肠液易 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保留时间短;加入奴夫卡因或丁卡因后使肠 蠕动减慢,延长了药物保留时间18。2.2.2 导管插入深度 中药深部给药法实际是一种全结肠保留灌肠。 此种给药途径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及肠系膜血药浓度为目的,讲究药 物弥散面积与扩散系数,保

15、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然而传统保留灌肠 仅作用于直肠药物,很难达到乙状结肠以上部位。为此张景岚19将 肛管插入深度由原来1520 cm改为30 cm,结果无论是保留时间还是 治疗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将肛管插入深度增至30 cm,肛管位置达 乙状结肠中段,避免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显 著延长。随着先进仪器的应用,我院对乙状结肠以上部位的溃疡性结 肠炎常采用结肠透析器行高位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灶,增加药物 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疗效。2.2.3 药量 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 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

16、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 mL为宜。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 mL左右;注意药量 应由少渐多,根据患者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2.2.4 药液温度 比较接近肠腔温度的灌肠液,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 冷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容易使灌肠液被肠道黏膜吸收,高于直肠 局部温度3C4C的灌肠液可刺激直肠黏膜,灌肠后引起立即排便, 不利于药物保留。而低于34C时可使肠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不利于药 物吸收。保持灌肠液的恒温,可减少药液对肠道黏膜的冷刺激,灌肠后 以患者感觉下腹部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因此,适宜的灌肠液温度 是延长灌肠液在肠腔中长时间停留的首要条件17。一般而言,药温 应保持在3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