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诗《关雎》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504037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爱情诗《关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爱情诗《关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爱情诗《关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爱情诗《关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爱情诗《关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爱情诗《关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爱情诗《关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XX 年古代爱情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品赏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 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 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 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 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 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

2、的概括却基本正 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 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 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 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 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 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 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 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 说:“关雎乐而不淫,哀

3、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 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 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 文义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 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 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 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 “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 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 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

4、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 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 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 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 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 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 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 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 说:“寐始觉

5、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 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 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 “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 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 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 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 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

6、“挚而有别”,兴淑女 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 “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 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 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 “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 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 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 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 “上古之时, 谣谚之音, 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 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

7、声叠韵连绵 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 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 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 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 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 “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 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

8、是这段史事的记实, 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 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 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 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 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 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 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 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 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 诗义。郑玄诗谱序云: “虞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 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