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503396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第五次考试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材料一: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至中晚唐

2、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把饮茶、信仰、生活、品位、嗜好连成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

3、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营造氛围,行“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摘编自刘礼堂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特点,有删改材料二: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做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

4、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涵的生态理念?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横、槐、薮、茗、萍、葭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9. 第一个画线句写作者乘高铁穿越蜀道的经

5、历,“闪”的心理感受写出了高铁速度之快、用时之短,展现今日蜀道已不再难以跨越的巨大进步。第二个画线句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火车跨越蜀道的经历,“晃”字写出了慢车时代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表现人们在征服蜀道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艰辛。两个句子前后呼应,通过心理细节的对比侧面展现了征服蜀道过程中的历史转折,凸显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成就。(每点2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点句子的能力。材料分析: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选材来自通鉴纪事本末,主要记述了隋朝末年的一段史实:天下大乱,唐高祖李渊乘势起兵,其次子李世民勇武果决,胆识过人,身先士卒

6、,勇敢征战。阅读此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赏析历史人物,符合读史明理、学史崇德、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10. B解析:由前文“渊、建成战小却”以及李世民奋力厮杀可知,“渊兵复振”句义完整,排除A、D项。“老生兵大败渊兵”与文意不符,应为“老生兵大败,“渊兵”是下一句的主语,排除A、C项。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断句的能力。11. A解析:“十二天干和十地支”表述错误,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气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12. B解析:“李世民不再诛杀其他人”是百姓心悦诚服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观点的能力。13. (1)军士

7、中有偷摘的,就寻找到它的主人补偿他,也不责问盗窃偷摘的军士,军士和百姓都感动喜悦。(关键词:“求”“诘”“感悦”各1分,句意1分)(2)倘若他固守城池,就用他有二心要归属我军来诬陷他。他害怕被身边人上奏告发,哪敢不出战!(关键词:“脱” “贰” “为所各1分,句意1分)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4. 有识人之智,分析宋老生的弱点,劝谏李渊,消除其顾虑。足智多谋,假意挑衅,诱敌出战,从敌后攻其不备。骁勇善战,身先士卒。(每点1分,三点满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参考译文:义宁元年六月甲申(初五日),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令太原县令太原人温大有

8、和他们一起前去,说:“我的儿子年轻,派你去参与谋划军事,大事能否做成,可以通过这件事来预测一下。”当时军士是刚刚召集来的,都没经过训练演习,李建成、李世民和他们同甘共苦,遭遇敌人就身先士卒。靠近道路的蔬菜水果,不是购买的就不去吃,军士中有偷摘的,就寻找到它的主人补偿他,也不责问盗窃偷摘的军士,军士和百姓都感动喜悦。大军进抵西河城下,西河郡丞高德儒关闭城门抵抗坚守,己丑(初十日),攻克了城池。抓获高德儒押送到军营大门,李世民数落他道:“你把野鸟当作凤凰,欺瞒皇上,窃取高官,我们兴起义兵,正是为了诛杀你这样的奸佞之人。”于是斩杀了高德儒。其余不杀一人,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分别慰问安抚百姓让他们恢复

9、本业,远近的人们听说这事后都十分高兴。李渊高兴地说:“照这样用兵,即使纵横驰骋,横扫天下也是可以的了。于是制订了进入关中的计划。壬戌(十四日),(李渊的)军队驻扎在贾胡堡,距离霍邑五十多里。代王杨侑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二万人屯驻在霍邑以抵抗李渊。八月辛巳(初三日)早上,向东南方向沿山脚下的小道直奔霍邑。李渊担心宋老生不肯出战,李世民说:“宋老生勇敢但没有计谋,用轻骑兵挑动他,按道理不会不出战。倘若他固守城池,就用他有二心要归属我军来诬陷他。他害怕被身边人上奏告发,哪敢不出战!李渊说:“你们推测得很对。宋老生在我驻扎在贾胡堡时没有迎战,我就知道他没什么作为。”李渊和数百名骑兵先到霍邑城东数

10、里外的地方等待步兵,李世民率领数十名骑兵进抵城下,举着马鞭指挥,好像将要包围城池的样子,并且大骂宋老生。宋老生大怒,领兵三万人从东门、南门分道杀出。李渊于是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李渊、李建成开始交战后稍稍后退,李世民和军头临淄人段志玄从南边高处率军疾驰而下,冲击宋老生的军阵,出现在他的背后,李世民亲手杀死数十人,两把刀都砍出了缺口,鲜血沾满衣袖,甩掉后又投入战斗。李渊的兵马也重新振作,趁势大喧:“已经活捉宋老生了。”宋老生的军队大败提渊的兵士率先直逼城门卜城门关闭撰老生下马跳入壕沟,刘弘基上前斩杀了他,僵尸卧满了数里。天色已黑,李渊立即下令登城,当时没有攻城器具,将士们徒手搏斗

11、登上城头,于是攻克了霍邑城。李渊封赏霍邑作战的有功将士,军吏疑虑应募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百姓受同等封赏,李渊说:“在流箭飞石之间作战,不分贵贱。论功行赏之时,怎么就有等级差别?应该全都依据本人的功劳授予封赏。”材料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选取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律,其诗风淳朴自然、构思新巧、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的主题是劝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关联,有助于学生作为参照,在古今对照中获取启示和审美感受。因为诗歌内容理解难度不大,所以设题侧重于整体上把握写作思路,需要学生理解诗人的谋篇布局,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15. B解析:“诗人对前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理解有误

12、,“向来诸老端何似”句只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并没有对其观点进行批判。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鉴赏能力。16. 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2分)首联写夜读夜景。青灯相伴,素月透窗,诗人灯下苦读,是一幅月夜攻书图。(1分)颔联、颈联写夜读的思考及行动。夜渐深,读书也渐深,诗人遍览群书,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之心油然而生;于是诗人愈发刻苦攻读,多角度写自己用功读书。(2分)尾联写夜读之乐。久读之后,夜饮解乏,喜人的春雨恰好催肥了园蔬,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足。(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13、17. (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北定中原中原一败势难回中原北望气如山家祭无忘告乃翁(每空1分)(3)示例一:当奖率三军示例二:百战疲劳壮士哀示例三:早岁那知世事艰示例四:王师北定中原日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选取了一篇关于家乡山水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沉,引导学生发现家乡之美,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同时考查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18. B解析:第一空,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燥。滋养:供给养分;补养。从语境看,后面宾语是家家户户,故选择“滋养气第二空,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突然发作。爆发:火

14、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从语境看,主语为山洪,故选“暴发”。第三空,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深切,无法排遣。寤寐思服:寤,睡醒,寐,入睡,指白天黑夜总思念她,一般指思念女性。从语境看,应选“魂牵梦萦二第四空,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从语境看,“生生不息”更符合语境。故选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19. A解析:A项,“万叠苍莽的青山和千顷蓊郁的竹海”承接上一句的“黔中”,“一涧清冽的溪流”又和下句“充满灵性的山泉”保持主语一致,是衔接最恰当项。B项,强调青山、竹海、溪流具有苍莽、蓊郁、清冽

15、的特点,和整个语境强调重心不吻合,故排除。C、D两项,主语是“一涧清冽的溪流,和上句的“故乡的村庄”衔接不紧密,故排除。命题意图考查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20. 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恩泽着万物,守护着这一方百姓”作谓语,突出强调这一涧清流的作用和意义;改句,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恩泽着万物”做定语,突出强调的是一涧清流的特点。句式选择不同。原句为三个短句子的排比,更能突出强调谓语部分,更加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突出强调定语部分,简洁性和节奏感不如原句。(每点2分,共4分)命题意图考查语义相同、句式不同的语句的表达效果。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选自热点新闻“二氧化碳转化淀粉”,属于创新科技的科普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关注科学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引领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此题设置了情境补写和情境拟写两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补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 如果有一天 这一切都将有望实现 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每点2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补写句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