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预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501037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预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爱放在手心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设计枣阳市高级中学 严 兵【文本解读(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它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有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由于学生对父爱母爱在感性上是熟悉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准备突出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读与悟。【学情分析】学生对父母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体验最深,而且从小就学习

2、了不少有关母爱、父爱的文章,但是从哲学高度、从理论上来分析父爱、母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3、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4、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

3、,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3、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课时间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父爱、母爱有关的短文阅读,音频歌曲【教学方法】1、 自主、合作、探究法2、 讨论法3、 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 (先听一首关于父母之爱的歌曲)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儿童跌倒,妈妈

4、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画面,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师引导:画面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教师启发引导: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学生先集体讨论、交流,然后举例( 二至三个 )。二、简单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

5、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简单明确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四(10):总结全文。(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按事物发展的

6、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人生关系上: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

7、、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五、赏读课文,深层探究.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

8、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及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9、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

10、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六、根据以上句子

11、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2. 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七、自由诵读,拓展延伸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

12、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八、课后作业(能力情感目标)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九、总结语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弗罗姆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了理性分析,他不仅认识到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认识到爱的对象发展促进了爱的能力的发展,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要善于“综合”。文章说理深刻,表述严谨,难怪此书读者数亿,至今畅销不衰,今天我们仅是窥见了冰山一角,希望大家课后阅读爱的艺术全书,做一个善于经营爱的艺术的成熟的人。十、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本质上 人生关系上 作用上母(亲)爱 无条件 代表自然界, 爱和关怀,安全感父(亲)爱 有条件 代表思想的世界 指出世界之路,树立信心。积极面 消极面母爱 伟大的爱 不能换取,无法赢得。父爱 努力可以获得, 靠努力才能得到,可能会失去自己控制和支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