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49969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2月17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印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 【新德里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和印度日在新德里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并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双方还同意建立中印外长年度互访机制。【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随着中国总理温家宝展开印度-巴基斯坦之行,“中欧美”三大势力中心在南亚角力所产生的“阶段性结果”,或者作用南亚方向的印度、巴基斯坦在“第三波排列与组合”中摆出的“最新姿态”,将为其它战略方向的“继续角力”提供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这些表面上看似“务虚”的动作,在“国际新形势”下,却显得极其地“务实” 我们认为,不论是中印双方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

2、、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还是同意建立中印外长年度互访机制、以及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这些表面上看似“务虚”的动作,在“国际新形势”下,却显得极其地“务实”。 对这个所谓的“国际新形势”,稍后,我们将做展开。隐藏在美国寻求“欧盟南亚配合”的“种种努力”中的多重战略意图 事实上,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强调过一个观点,即:针对美国一直渴望、甚至愿意用“中东和平进程”去换取“欧盟南亚配合”的“种种努力”,经历了科索沃战争的欧盟(欧元)也明白:表面上,这是为针对中国的“南亚破局”而在“寻找”欧盟的支援,但站在美国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寻找”本身就“隐藏着”多重战略意图:其一,在“努力寻找”的过程中,如

3、果“有”机会,比如“欧美”配合、以“北约”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与军事集团”的名义、最后成功地挑起中印军事冲突、则就顺势纵向打通“美国的巴基斯坦通道”、横向截断“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从而实现“明修栈道式(政治与军事层面)”的南亚破局。 其二,在“努力寻找”的过程中,如果几经努力之后,仍然“没有”机会(比如,印度始终像孟买恐怖袭击时那样保持冷静)进行“明修栈道式(政治与军事层面)”,那就用各种手段、尽力“引诱”欧盟一道,以“北方”这个“把持着国际经济、特别是金属话语权”的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与金融集团”的名义,进行“暗渡陈仓式南亚破局(经济层面)”,联手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中国。 我们再次提请

4、大家注意:在“向美国提供实质性南亚配合”的问题上,欧盟恐怕“并非不想,而是不敢”。 至于“并非不想”的原因,在于:显然,欧盟在“配合美国”成功地挑起中印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如果“接下来的一步”是能顺利地导致“中美”直接军事冲突,则欧盟在战略上成功。 但“而是不敢”的原因则在于:如果“中美”在局势演化至双方军事冲突之前就寻求战略妥协,而妥协的条件是“中国放手任由美国(美元)攻击欧盟(欧元)”、甚至是“中国与美国联手对欧盟进行金融攻击”的话,那都将是欧盟(欧元)的恶梦,不论是欧元、还是欧盟,在这种情况下,极可能都将成为历史名词。 再谈“美国南亚政策”的“第三种破局方案” 其三,在“国际新形势(中国“

5、率先加息”、美国正式宣称“二次宽松”、欧盟是即没有“随后加息”也没有“随后宽松”)”下,最值得警惕的、也是相对“上述两种意图”最为隐蔽的“美国意图”就是:在“努力寻找”的过程、尽一切手段、既要维持“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稳定,也要尽可能地“制造”并抛出“资本与货币变量”、以尽可能地“引诱”世界主要的“非美经济体”在资本与货币政策上“出错”,而一旦世界主要的“非美经济体(中国、欧盟、日本、印度、巴西等)”在应对美国刻意制造并抛出的“资本与货币变量”上“出错”,那么,“美国南亚战略”就可以从另一个途径寻找“破局机会”,也就是我们之前曾经提及的“第三种破局方案”,即:就目前而言,印度几乎无解的“种族矛盾

6、、宗教矛盾”,无力自足的粮食问题、高度依赖外资的经济结构,足以全面破坏南亚稳定的综合实力,都是吸引美国决策层在“南亚破局”的方案中增添“第三方案”的重要因素。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该方案的核心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因缺乏“欧盟的南亚配合”而既无法“明修栈道”也不能“暗渡陈仓”的话,那么,就尝试“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印度”的手段,利用“粮食”、“资金”与“宗教”这三根杠杆,从经济、政治再至安全这个顺序,依次引爆印度的“内乱”,在此基础上,再回到“其一”与“其二”的层面去寻找机会,即:最后“伺机”伸出最后一根杠杆(印巴、中印领土争端问题),通过克什米尔问题也好、藏南问题、或者其它的问题也罢、只要能“迫使”

7、印度“将中国拖进中印军事冲突”、或者以此威胁“视南亚(巴基斯坦)基本稳定为重中之重”的中国就行。 撇除表面,所谓“第三方案”,其实就是“第一方案”与“第二方案”的“综合方案”,且在“顺序”上进行“倒装”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明确指出,撇除表面,所谓“第三方案”,其实就是“第一方案(明修栈道式、在政治与军事层面进行南亚破局)与“第二方案(暗渡陈仓式、在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进行南亚破局)”的“综合方案”,且在“顺序”上进行“倒装”,但意图都在于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南亚方向“完成破局”、从而掌握全球战略上的主动,一旦破局成功,就再“拿”令欧盟“而是不敢”的原因即:如果“中美”在局势演化至双方军事冲突之

8、前就寻求战略妥协,而妥协的条件是“中国放手任由美国(美元)攻击欧盟(欧元)”、甚至是“中国与美国联手对欧盟进行金融攻击”的话,那都将是欧盟(欧元)的恶梦,不论是欧元、还是欧盟,在这种情况下,极可能都将成为历史名词。,“先”去逼迫欧盟让步,“后”再拿“欧盟的让步”、去逼迫中国、甚至俄罗斯的妥协,如此“循环利用”不已并“自我强化”不止,直到欧盟解体并回归至“一群小国家”、欧元瓦解。一旦如此,“美元本位制”将不再有现实威胁,“美国资本”就可利用“美元本位制”的强大威力,随心所欲地将“旧北约”进行“资产重组”。有必要强调的是,所谓“资产重组”,指的是:在彻底解决欧盟(欧元)之后,“北约之美国”就可将美

9、日、美韩、美澳等军事同盟这一“私有政治与军事资产(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及“美元本位制”作为“优质战略资产”悉数注入“新北约”,从而令“新北约”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都“综合起来”的“超组织国家(我们并不想用“超国家组织”这个说法,请大家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异)”,再凭借“重组后的新北约”、或者这个“超组织国家”“去分割、包围、最终瓦解中国与俄罗斯的“版图与潜力”,最终将中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大国、也“像欧盟那样进行解体”、并形成“一群小国家”。针对所谓“第三方案”,有两点必须清楚 而针对所谓“第三方案”,东方评论员认为有两点必须清楚:首先,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中国通过于“欧美”之前“率

10、先加息”发出“中国经济可能降速”的“经济信号”、特别是“大不了中国、东亚、以至全球经济一起硬着陆(警告欧盟、特别是日本、韩国、东盟部分国家不要指望跟随经济、特别是金融围攻中国会在战略上得利)”的“政治信号”之后,面对美联储随即而来的、较市场预期为多的、多达“6000亿(实际上是不少于900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定量宽松”计划,面对即将持续涌入的“零成本热钱”,中国的“池子(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一种说法)”是可以截住“一部分流动性”;其次,有必要高度警惕的是,由于“人民币”本质上仍然只能在“境内循环”,因此,即便“中国的十四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外加严格(也许需要时会更加严格)的资本管制、自主

11、的汇率政策、最终能让“中国的货币与资本政策”顶住美联储二次、甚至三次、以至于N次“定量宽松”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但是,类似印度这样的资本、汇率已经开放、对欧美资本高度依赖、且又对“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稳定与否”影响巨大的“南方经济体”、是否也能顶住呢? 进入“中美直接交手”的第三阶段之后,作为“直接交手”一方的中国,有必要全盘考虑因此,东方评论员认为,在“排列与也组合”已经进入“中美直接交手”的第三阶段之后,作为“直接交手”一方的中国,有必要全盘考虑。 而针对所谓“全盘考虑”,在我们看来,中国现在就要准备好一旦印度受“美国资本”的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其“可能后续发展”与“应急方案”,并注

12、意与印度有关方面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根据是,毕竟印度领导人也清楚美国的“真正战略伙伴”是个什么意思!那得向以色列之前所做的那样,当美国人“指哪打哪”的“钢钉”,而在南亚这个方向,做美国人的“钢钉”,那就得牺牲自己、去做“美国南亚政策”破局南亚的“高效工具”。 温家宝总理此次印度之行携带“200亿美元商业合作”的“战略价值”片超多 而从印度在“孟买恐怖袭击案”的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战略冷静”来看,尽管印度想在“中美”、甚至“中欧俄美”之争中“双向、甚至多向渔利”,但由于印度“并不甘心”成为“美国南亚政策”的牺牲品、不愿意沦为美国的“钢钉”,因此,这就为“中美直接交手”之中国的“全盘考虑”提供了可能

13、。起码直至目前为止是这样的!温家宝总理此次印度之行携带“200亿美元商业合作”的“战略意图”之一!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撇除温家宝总理带去的、包含在“200亿美元商业合作”之内的、宣示“中印可以共同发展”的“商业价值”,那么,“上述内容”、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的沟通”,应该是温家宝总理此次印度之行携带的、包含在“200亿美元商业合作”之外的、宣示“中印之间可以加强金融合作”的“战略意图”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温家宝总理访印“沟通”的前后,还伴随有这样几个细节: 第一,在之“前”,印度向“中印争议区域方向增兵两个师”以“示强”,而中国也高调宣示“打通了通

14、往墨脱的公路关键性工程-嘎隆拉隧道”以“针锋相对”,毫无疑问,今后,解放军就可通过嘎隆拉隧道随时向藏南地区大规模集结军事力量。 面对国际局势的极其复杂性,中国在做“两手准备”第二,在之“后”,温家宝总理还将访问巴基斯坦,据说也准备了200亿美元的合同,也就是说,瞄着印度继续想在中美之间、甚至”中欧俄美“之间“双向、甚至多向渔利”的“战略心态”,特别是,着眼于印度政府对国内、国际的政治、军事、是经济局势把握上的“不确定性”,中国也做了“尽最大的努力以实现最好结果,做最坏的打算以面对最坏结局”的“两手准备”。 在某种意义上讲,“试爆过核装置”的印度与“没有试爆过核装置”的日本一样 但不管怎么样,在

15、中国用“性质”更多为“中印共同发展”的“200亿美元”之“纯商业合同”有效对冲了“性质”更多为“向印度要钱”的美国、欧盟与印度之间的“军火合同”之后,中国也好、印度也好,至少都多了一种战略选择。 至于印度国内局势日后会如何发展?其对外政策在危急关头又将如何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那都是必须面对“中段反导”之战略威慑的印度、自己要考虑清楚的事情! 在这个问题上,在某种意义上讲,“试爆过核装置”的印度与“没有试爆过核装置”的日本一样,在大规模军事冲突中,其“安全系数”基本是一个级别,如果不考虑印度的人口与幅员的话!当然了,必须承认的是,人口众多与幅员广阔,也正是印度较日本“安全系数”高一些的“主要因素”! 不论是中东、还是东亚、东欧、更或是科索沃方向,也在“同时”、且“类似地”异动着 显然,不论是美国领导人(奥巴马)、还是欧盟领导人(萨科齐、墨克尔等)、以及中国领导人温家宝总理纷纷展开南亚之行,其意图分别在于“或制造条件、企图南亚破局(对美国而言);或激化矛盾、等待中美直接冲突(对欧盟、甚至俄罗斯而言);或强化南亚区域合作、全力维持南亚的稳定(对中国而言)”。 值得强调的是,在“中欧美”领导人纷纷“南亚一游”、大签“军火或商业合同”的同时,特别是,在“中印”领导人坐在一起,一边大谈生意搞合作、一边又纷纷展示肌肉搞备战的同时,不论是中东、还是东亚、东欧、更或是科索沃方向,也在“同时”、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