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49964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肥胖的中医辩证理论.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要病机,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超过标准。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非常多。 对肥胖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内经中有“肥贵人” 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描述。在证候方面,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广肩肉腋项,肉薄厚皮 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灵枢卫气失常篇根据人的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 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肥胖的 分型即由此发展而来。此外,素问奇病论中有“食甘美而多肥 也”,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载,说明 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

2、先天禀赋,劳作运动太少等多种因素有关。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肥胖的病机还与气虚、痰湿、七情及地理 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景岳全书认为肥人多气虚,丹溪心法 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石室秘录痰病认为治痰可徒去其湿,必须以补气为先,而佐 以消痰之品。此外,前人还认识到肥胖与其它多种病证有关,内经认识到 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 关。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 ,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 膜壅塞之故也。”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 脑、垂体病、胰岛病及甲低等的肥胖病),可参

3、照本篇治疗。病因病机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久病正虚、情志所伤、 先天禀赋等导致气虚痰湿瘀滞形成。一、病因1. 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 40 岁以后明显增高。这是 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 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酿 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2.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量过大,或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 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 损伤脾胃,运化无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 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壅肿肥胖。3. 缺乏运动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4、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则 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 脂痰浊,内聚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妇女在妊娠期或产后由 于营养过多,活动减少,故容易肥胖。4. 久病正虚 久病常可致气血阴阳的虚衰,气虚则血运无力,阳虚 则阴寒内生,血行滞涩,痰瘀湿浊内生,形成肥胖。肥胖日久,痰瘀 湿浊的积聚,又会加重正虚,使疾病缠绵难愈或愈而复发,或继发他病。5. 情志所伤 经常忧思愤怒,七情所伤,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脾, 水谷运化失司,聚湿生痰,则可致肥胖;此外,肝郁日久,疏泄不利, 气机失畅,水谷精微不能布达,瘀积膏脂聚集体内,停于肌肤,亦可 致肥胖。6. 先天禀赋 内经即认

5、识到肥胖与人的体质有关,其中土形之 人类似于全身性肥胖,而水型之人类似于腹型肥胖。现代已明确认识 到,肥胖的发生具有家族性。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女性活 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为多。二、病机 肥胖病机总属气虚痰湿偏盛。脾气虚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 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气亏虚,肾阳衰 微,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 而成肥胖。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气虚关系密切,亦与肝胆及心 肺的功能失调有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以气虚为主,多为脾、肾气虚,兼 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

6、,气滞等,临床常 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 “肥人多气虚”之说,即是针对其不同病机而言。本病在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一是虚实之间的 转化,如胃热滞脾,食欲亢进,过多水谷积聚体内,化为膏脂,形成 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 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 内生;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湿内停,泛溢 于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 之证。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 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

7、湿、瘀血日久, 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进一步发展,又可伤阴。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 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 胆胀、痹证等。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x0.9 (Broca 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体重质量指数二体重(kg)/ 身高2(m2)超过24为肥胖,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 断为本病。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 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二、病证鉴别1. 水肿

8、水肿严重时,体重亦增加,也可伴见肥胖的伴随症状, 但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与 本病症状有别。水肿经治疗病理性水湿排出体外后,体重可迅速减轻降至正常, 肥胖患者体重减轻则相对较缓。2. 黄胖 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与 肥胖迥然有别。三、相关检查 肥胖病人一般应做相关检查,以便与相关疾病相鉴别,明确是否 存在并发症,并明确肥胖的病因。1测量身高、体重、血压。2血脂分析。3测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皮质醇。4 .肝脏B超检查,肝肾功能。5抗利尿激素测定。6测定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7心电图、心功能、眼底及微循环检查。8.为

9、排除继发性肥胖,可考虑做头颅X线摄片,显示蝶鞍有否扩 大,骨质有否疏松,或头颅、双肾上腺 CT 扫描,测定 T3、T4、TSH 以排除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肥胖的可能性。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 辨标本虚实 本病多为标实本虚之候,本虚要辨明气虚,还是有 其它虚候。临床以气虚最为多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 气短,动则喘促,舌胖边有齿痕等肺脾肾气虚之候。标实要辨明痰湿、 水湿、痰热及瘀血之不同。痰湿明显者,表现为形体肥胖,腹大胀满, 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吐痰涎;水湿偏重,多有腹泻便溏,暮后肢 肿,舌苔薄白或白腻;痰热偏盛者,多见心烦口苦,大便秘结,舌红 苔黄腻等。瘀血内停者,常见面色紫暗,

10、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 络迂曲,其中舌淡紫胖者,属气虚血瘀;舌暗红苔黄腻者,属痰热瘀 血互结。2. 辨明脏腑病位 肥胖病有在脾,在肾,在肝胆,在心肺的不同, 临证时需加以辨明。肥胖病变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临床症见身体重着, 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有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 病久累及于肾,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 肢浮肿,夜尿频多。病变在肝胆者,可见胸胁胀闷,烦躁眩晕,口干 口苦,大便秘结,脉弦等。病在心肺者,则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 神疲自汗等。二、治疗原则 针对肥胖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当以补虚泄实为原则。补虚常用 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泄实常用

11、祛湿化痰,结合行气、 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多余的痰浊、水湿、痰热、 瘀脂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用于本病治疗过 程的始终。三、分型论治1. 胃热滞脾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 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机概要:胃热滞脾,精微不化,膏脂瘀积。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方药: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前方通腑泄热,行气散结,用于 胃肠有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中有燥屎者;后方重在消食导滞,用于 食积于胃而见胃气不和者。两方合用,有清热导滞化积之功,使胃热 除,脾滞解,水谷精微归于正化。常用药:大黄、连翘泻热

12、通便;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山楂、神 曲、莱菔子消食导滞;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和胃;茯苓健脾利湿。肝胃郁热,症见胸胁苦满,烦躁易怒,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 经不调,脉弦,可加柴胡、黄芩、栀子疏肝清热;肝火致便秘者,加 更衣丸;食积化热,形成湿热,内阻肠胃而致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或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可用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 丸;湿热郁于肝胆,可用龙胆泻肝汤。风火积滞壅积肠胃,可用防风 通圣散。2. 脾虚不运肥胖壅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 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 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证

13、机概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燥湿止泻;防己黄芪汤益气健脾,利水渗 湿,两方相合,健脾益气作用加强,以杜生湿之源,同时应用燥湿渗 湿之品,祛除体内的多余湿邪。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大枣健脾益气,桔梗 性上浮,协助补益脾气;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燥湿健脾;陈 皮、砂仁理气和胃燥湿;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或加入五皮饮; 腹胀便溏者,加厚朴、陈皮、广木香以理气消胀;中阳不振,腹中畏 寒者,加肉桂,干姜等以温中散寒。3. 痰湿内盛 形盛体

14、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 眩,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证机概要:痰湿内盛,留于体内,阻滞气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方药:导痰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善治痰湿内盛, 气机壅滞之肥胖。常用药: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茯苓健脾渗湿化痰; 橘红、枳实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化痰消痞之功。临床 可加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决明子通便;莱菔子消食化痰;亦可酌 加白术健脾化痰。痰湿化热,症见心烦少寐,纳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可酌 加清化痰热之品,如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蒌仁等,并以胆 南星易制南星。4.

15、 脾肾阳虚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 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薄白, 脉沉细。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湿痰浊内停。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方药: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温肾阳而利水;后方健脾利 湿,化气行水;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之功。常用药:附子、桂枝补脾肾之阳,温阳化气;茯苓、白术利水化 饮;白芍敛阴;甘草和中;生姜温阳散寒。气虚明显,伴见气短,自汗者,加人参、黄芪;水湿内停明显, 症见尿少浮肿,加五苓散或泽泻、猪苓、大腹皮利水渗湿;阳虚生内 寒,而见畏寒肢冷者,加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益智仁,并重用肉 桂、附子以温肾祛寒。兼瘀血阻滞者,加当归、赤芍、川芎、泽兰、益母草。临床本型肥胖多兼见合并症,如胸痹、消渴、眩晕等,遣方用药 时亦可参照相关疾病辨证施治。预防调护肥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一旦形成本病,则治疗一般不易。对 本病积极预防非常必要,应积极主动,持之以衡,坚持治疗。本病患 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醇酒厚味,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 素的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宜低糖、低脂、低盐;养成良好的饮食 习惯,忌多食、暴饮暴食,忌食零食;必要时有针对性地配合药膳疗 法。适当参加体育锻练或体力劳动,如根据情况可选择散步、快走、 慢跑、骑车、爬楼、拳击等,也可做适当的家务等体力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