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497492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 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 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 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 、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 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 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

2、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三因极 病证方论提出了着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 “六气皆从火化 ”、“五气过极皆能生火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 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 “邪去则正安 ”,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倡 “相火论 ”,谓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 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 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清叶天士

3、,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6 清王清任,着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1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 “阴平阳秘 “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等理论。在治 疗上如 “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春温、夏热、长夏湿、 秋燥、冬寒, 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春生、 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 日在肤, 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 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 蛰虫周密。 ”又如

4、“春善病鼻衄, 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2 .辨证论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 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 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辩证是 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

5、在其发展过程中, 疗。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 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2. 精气、阴阳五行一、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 本原。精气学说, 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 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 生为人。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

6、有对立 统一的概念。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 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 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2)阴阳的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

7、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 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 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 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 “重“或“极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8、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虚: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即所谓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9、阳虚: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即所谓 “诸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 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 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归纳药物性能: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三、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

10、: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 ”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 “母子 ”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 “所不胜 ”和“所胜”(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相乘: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 ;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 相侮: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 ;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素问 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11、运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用五行的相 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的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生关系的传变: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 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浅, 难经经释 “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 ”;子病犯母时病情较重, 难经经释 :“受我之气者,其力方 旺,还而相克,来势比甚 ”;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其中相乘时的病情较重, “所不胜,克我也。脏 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相侮时的病情较浅, “所胜,我可 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

12、微邪 ”。(3)用于诊断和治疗 用于诊断:色脉相合:为顺证;即青弦赤红,黄缓白浮,黑沉乃平;色脉不合:为逆证,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用于治疗: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扶弱;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3.藏象一、概述1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 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 理现象。2.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一是古代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 是反复的医疗实践。3. 藏象学说的主要

13、特点: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五脏与形体诸窍连接成一个 整体;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环 境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4. 五脏的生理特点:生化和储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 六腑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 ”; 奇恒之腑的特点:藏阴精而不泻,异于腑。二、五脏(一)心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脉为血之府 ”;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2)主神志:即心主

14、神明,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 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 )在志为喜: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2)在液为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4) 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 五味矣。 ”(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 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 其次体现于对全身

15、气机具有调节作 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2)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 二是将脾所转输 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 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将津液化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清气; 二是将清气和精微向下布散; 三是肃 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 ”; “肺为水之上源 ”;(4)朝百脉,主治节: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与皮毛。 ”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主治节, 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肺主呼 吸;二是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是调节津液的输布、运 行和排泄。2、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2)在液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