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496183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 互联网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中国以来,发展极其迅速。 2008 年 6 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而在这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未成年人是重要的主体。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0 年 1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达到 3.84 亿,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年龄段来看, 10 岁 -19 岁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 31.8% ,这个年龄段的网民数量最大,是中国互联网运用的一个最大的群体。 这个年龄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青少年一代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2、。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迅速发展同时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这次把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作为我们继续教育的选题,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去探讨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一、正确认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与问题 学校和教师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避开网络的危险因素,避免沉迷网络,首先需要对互联网和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一)未成年人应用互联网的一般情况 2010 年 6 月 18 日 ,国内第一本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发布。这是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等单位指导下,由中国少

3、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该蓝皮书在 2009 年度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系列调查的基础上,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联合青少年及互联网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写,对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行为的状况、青少年网络社区发展状况、青少年网络政策法规发展、网络游戏及网吧发展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未成年人目前所处互联网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1 、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程度较高,但使用频率不很高。未成年人中,八成多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互联网;在使用频度上,大约一周上一次网的比例最大。 2 、“家里”是未

4、成年人上网最主要的场所。大部分未成年人喜欢在家里上网,而且希望得到指导。家长常常以为孩子都喜欢跑出去上网,但是从调查来看,一般去网吧上网都是被迫的。有两种情况:家里条件差,不能上网,或者上网的电脑比网吧的条件差,只好去网吧上网,这种情况一般农村的孩子比较多。家里管得特别严,家长控制不让上网,所以孩子才跑去网吧上网。在调查中,高中生去网吧的比例比初中生多一些。可能是高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更强一些。而孩子对大人的要求是,他们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但最害怕的是被监控或者管得太严。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是否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把孩子赶去了网吧。 3 、低龄未成年人相对更多地使用网络。总体上来看,初中生上网的频

5、度高于高中生。初中生上网时间长度在比例上也高于高中生。 4 、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为:查阅资料、聊天、下载音乐和图片、在线视听、下载软件及网络游戏。可见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是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两种功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未成年人的主要精神需要包括:求知学习、交流沟通、休闲娱乐。 5 、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表现出较大差异。求知或学习是未成年人上网很重要的目的,表明在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家庭的要求,用于学习和交流是最突出的功能表现,也表明学习和求知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但是初中生出于这个目的的比例要高于高中生,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在以日常生活作为上网目的上,高中生的比例较高于初中

6、生。在社交作为上网目的上,高中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 6 、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主页或博客的潮流初显,表明表达的需求和参与的需求开始出现。 7 、目前网络社区虽然众多,但是未成年人专属社区很少,大多访问量小、影响不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20 家网络社区更无一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未成年人使用率最高的是百度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国内知名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与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知名门户网站相比,未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属网站知晓率不高,相应的使用率也不高。网络社区难以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8 、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 14.1% ,人数约为 24

7、04.2 万人。粗略估算我国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 3329.9 万人。在所有网瘾青少年中, “ 轻度 ” ( 35.1% )和 “ 中度 ” ( 34.6% )网瘾青少年比例均占网瘾青少年的 1/3 以上,而 “ 重度 ” 网瘾青少年( 30.3% )不到 1/3 。在身份方面,大专生 / 职高 / 中专 / 职专 / 技校生网瘾比例最高。前者为 19.0% ,后者则为 18.6% 。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数是住校或一个人住,缺少父母监管,学习压力不如初中、高中生大。网吧与网瘾没有必然的关系。 9 、不同类型未成年人上网状况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经济条件好、年龄小、城市、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在上网过

8、程当中更迷恋于网络。较差的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运用网络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差的家庭孩子更迷恋于网络。 (二)互联网环境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新问题 1 、互联网环境利弊并存,良朽不齐,监管不易,未成年人成长的风险系数增大。 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有极大的积极效应,这集中体现在它提供了:求知和获取信息的一种新途径;沟通和交流的新渠道;表达个性与感受的新场域;满足娱乐需求的一种新渠道;进行社会参与的一种新方式。 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消极的效应,最主要的体现是: ( 1)对社会原有的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现实性、易控制

9、性等特点,在使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变得空前开放的同时,也隐含着某些放任、失范对法律和道德带来的困境。例如, 不负责任地把别人的隐私、不雅视频上网传播,在网上进行恶意诽谤、人身攻击等等。 ( 2)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各样消极和有毒的问题,比如说 “ 黑色文化 ” “ 黄色文化 ” 。例如前段时间手机可以上网后,许多中学生浏览到涉黄网站。调查也发现, 50% 以上被调查中学生在聊天和玩游戏时遇到过不良内容或行为,远远高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校园暴力的比例。 ( 3)网络 “ 黑客现象 ” 也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2 、互联网的特性具有极大吸引力,容易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未成年人热衷于互联

10、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的特性;另一方面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质相关。互联网作为一种行为环境,与人的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互动,这种互动与相互结合,容易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1)互联网具有新奇性、虚拟性、娱乐性、游戏性,以及丰富的信息、不断更新的技术,进入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一个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娱乐的数字化迷宫 , 这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喜欢幻想、沟通交流、娱乐消遣的强烈心理需求。求新求异且自我控制力差的青少年学生极为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空间而不能自拔。 ( 2)互联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交、娱乐、信息和交易四大类。社交和娱乐服务主要包括各种网

11、上聊天、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多媒体娱乐等。在这个世界里,青少年可以感受各种音效、色彩等多媒体刺激,这给富于激情、对新刺激敏感的青少年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又会驱动他们更多地使用互联网。 ( 3)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性满足了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求。处在青少年这一人生阶段,未成年人渴望成长与成功,渴望友谊和交流,有多方面的需求。但当今中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有时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或实现,例如缺少同龄伙伴,父母工作忙,少陪伴;学习成绩不良,人际关系障碍,心境就会处

12、于压抑状态。当未成年人面对现实中的压力无法解决时,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展示出的全新虚拟社会环境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舞台。因此一些未成年人转而逃避现实 , 遁入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解脱。在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可以使用虚拟角色。虚拟角色本身具有替代性和补偿性功能,这种功能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对未成年人来说很重要。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身份,扮演与现实自我不同的或是自己所渴望的身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以及社会交往的规则也都不复存在,这就提供了逃避现实,满足现实社会不能满足的需要的可能性。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可以宣泄自我,与网

13、友作伴有认同和归属感;网络游戏中容易得到奖励,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使青少年可以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网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当他们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获得快乐和满足时,便可以忘记现实中的痛苦。因此,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希望重复获得这种快乐。 ( 4)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使用者处在平等交流的情景当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网络还具有隐匿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用真名说假话 , 网络中却可以用假名说真话 , 这给学生带来了平等感和自由感。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

14、位。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减少陌生焦虑;易于自我良好发挥,使自我表现欲增强,从而可以减少与他人交流时的窘困感;网络的虚幻性使上网者既能获得成功 , 也可以失败 , 都不需负责任。成功了 , 可以获得奖励;失败了 , 可以重新再来。很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 可以在网上实现 , 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青少年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某种程度上虚幻的自我实现,因此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满足舞台。 当我们指出互联网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容易吸引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时,是否意味着学生沉迷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呢?其实不然。互联网 是一种划时代的新技术、新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原罪。而 另一方面,无论社会怎么发展,

15、时代发生什么变化,儿童成长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都是一样的,例如他们需要亲情的满足,需要关怀与爱,希望被肯定、被欣赏;他们有求知欲望,喜欢新鲜事物,希望有交流、有沟通 ,等等,但如果现实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满足,他们常会义无反顾地投入网络的怀抱。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未成年人宁愿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把时间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不是家长与他们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是不是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如果说,他们摒弃了现实而沉迷网络,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实已经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而网络世界里提供了现实中缺失的东西。他们的现实生活苦闷而单调,上课、补课、作业、考试家长不理解,老师不体

16、谅,学校不关心,可网络世界里没有这些郁闷。可见,孩子沉迷网络的病根是在网外。可以说,未成年人是被逼到网络世界里去的。 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的例子。 在英国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 , 但是沉迷于网络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都在家里上网 , 并且家长都装了过滤软件或者是监视器 , 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 , 能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 另一方面是英国孩子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 , 他们一般没有太多时间去上网。英国孩子的作业负担比中国孩子轻得多 , 他们可以尽情参加各类课外活动 , 如体育活动、音乐、绘画、参观博物馆等。在小学 , 老师还会给学生开列课外阅读的书单 , 供学生娱乐消遣 , 增长知识。并且 , 英国的家长还经常在周末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 , 而不是让孩子呆在家里 , 从而有效地抵制了网络的诱惑。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去指责网络和未成年人,最该反省的应该是家长、学校和社会。 望子成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