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49517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4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1-4 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一、“华严论主”李通玄及其华严学阐释 1.生平行历李通玄( 635730)?,山西太原人,系李唐王室之后裔。据释照明决疑论序 、云居散人马支纂录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论主 李长者事迹所载,李通玄“性禀天聪,智慧明简” ,身为“王孙”,却“留情 易道,妙尽精微 ;放旷林泉,远于城市”。年过不惑后, 通玄绝览外书, 专 精内典,尤倾心于 华严经,尝遍寻晋译四十华严的“诸家义疏” 。李通玄不仅是唐代博学多识的著名学者, 更是钟情佛法、 自悟自修 的文士典型。据文献记载,在研习晋译华严的过程中,他深感“经文浩 博,义疏多家, 惜哉后学, 寻文不暇, 岂更修行”,遂决定改弦易

2、辙,另辟蹊 径。当时,适逢新译八十华严于 699 年译毕,通玄感到“华严新译,义有关李通玄的传记资料可参见照明华严经决疑论序 、唐李长者通玄行迹记、宋高僧 传法圆传、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等。其生卒年,历史上有贞观九年( 635)至开元十八年 (730)( 宋高僧传)、贞观二十年 (646)至开元二十八年 ( 740)(隆兴通论)、显庆四年( 659) 至天宝十三年 (754)(李长者事迹 )诸说。亦可参见木村清孝中国华严思想史第 6 章李通 玄的华严思想、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第 4 章第 4 节等。理圆备” ,遂以新译华严为主体,重新阐释华严经义学, “搜括

3、微旨,开点 义门,上下科节”,撰成 40 卷新华严经论 。自开元七年 (719) ,年届高龄的通玄,三年足不出户,潜心撰著。此后,又迁隐方山(太原寿阳)土龛,直至逝世,故后世学者有“方山”之称。据传,通玄隐居埋头撰著期间,“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余无所须” , 故有“枣柏大士”之誉。从李通玄行历、事迹的文献记载中,诸如“枣柏之餐”、“猛虎驮经” 、 “神龙化泉”、“天人饷食” 、“齿光代烛” 之类 ?,显然仍有此前唐代华严诸袓师杜顺、智俨甚至法藏等人的“神僧化”痕迹。这种“神异”感应,辅之以李通玄的皇胄身世,成为后世礼赞李通玄不可多得的极佳素材。此外,李通玄的隐逸风采,也是其备受世人关注的

4、重要因素之一。据李长者事迹称:“长者身长七尺二寸, 广眉朗目, 丹唇紫肥, 长髯美 茂,修臂圆直,发彩绀色,毛端右旋,质状无伦,风姿特异,殊妙之相,靡不 具足。首冠桦皮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 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李通玄卒于开元十八年 (730)三月二十八日。据文献记载:“清泰中 (934 936),村民拨石,得连环金骨,扣之如簧。后晋天福三年 ( 938),再 造石塔,瘗于山之东七里,始创屋庐,号昭化院。皇朝初,闽僧志宁以其 论义,分布经中,是为合论。至宋元祐戊申岁( 1088),无尽居士张商英漕 江左,出按寿阳,因斋戒至谒,于破屋之下散帙间,得华严

5、修行决疑论四卷,疾读数纸,疑情顿释,乃移文令废淫祀, 置长者像为民祈福。 ” ?始于后唐的民间祭祀李通玄,经由华严经合论入藏,直至北宋元祐戊申( 1088),张商英募缘重修昭化院,更转向借官方形式祠李通玄。张商英昭化院记称: “说者以伏虎负经,神龙化泉,昼则天女给侍,夜则齿光代烛。示寂之曰,飞走悲鸣,白气贯天。此皆圣贤之余事,感应之常理。”决疑论后记 ,大正藏第 36 卷, 第 1049 页下。马支: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 ,续藏经第 4 册,第 7页中。正受:嘉泰普灯录卷二四李通玄长者,续藏经第 79 册,第 436 页中。自此以后,李通玄以白衣长者的身份,造华严经论,被推尊为中土的

6、 “净名居士” ,并借五台山这一佛教名山的灵验效应,逐渐成为后世佛教徒大加崇敬的对象。张商英的方外之交、北宋名僧慧洪觉范(1071 1128,圆明禅师)尝 撰有枣柏大士画像赞并序一篇,颇为完整地赞述了李通玄的一生: “易 之深渺,不可以义得,故立彖象以尽其旨。心之精微不可以言传,故指事 法以示其妙。唯枣柏大士深入此三昧门。 谨拜手稽首为之赞曰: 须眉如 画颀而美,风神如秋气奇伟。平生归宿东北方,尘劳动中寂而止。鯈然 跣足散衣行,智智用中不乖体。帝王家生得自在,寿量不书绝终始。虎 受使令心境空,女为伴助憎爱弃。冠巾传心即俗真,方隅示法即事理。只将枣柏荐斋钵,我来阎浮非著味。自然光明生齿牙,我谈词

7、章皆实义。佛子授汝以显决,一言便足超十地。随顺无明起诸有,若不随顺诸有离。 圣贤酪生凡乳中,只由观照戒定慧。是谓大士同体悲,令我顿入一切智。作大佛事遍尘剎,华藏界中容顿辔。以空为座礼十身,以愿为舌说此偈。如以花说无边春,如以滴说大海味。稽首世间妙莲华,常愿清净出泥滓。“华严宗主”贤首法藏、 “华严论主”李通玄和稍后的“华严疏主”清凉 澄观,成为唐代华严学建构史上的三大巅峰人物。2.著述及影响据照明撰于唐大历五年( 770)华严经决疑论序称:“ 幸会华严新译义理圆备,遂考经八十卷,搜括微旨,开点义门,上下科节,成四十卷华严新论 。犹虑时俗机浅,又释决疑论四卷,又略释一卷,又释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

8、卷。至于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 门、华严观及诸诗賦,并传于世。李通玄的著述, 据各经教目录所觉范:林间录后集 ,续藏经第 87 册,第 277 页上、中。照明:华严经决疑论序(撰于唐大历五年, 770),C 大正藏第 36 卷,第 1011 页下。 载,达十四种之多。 ?但其中或误传, 或重复, 实际现存者主要有如下四种。第一, 新华严经论 ,四十卷。新华严经论在撰写体例上,取法于法藏的华严探玄记 ,亦分为 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卷的总括概述, 属不涉经文的 “悬谈”内容 第二部分自卷九至卷四,以“随文释义”的形式逐品讲解。值得注意的是,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并非为区别于智俨、法藏等人的华

9、严经义学 阐释,而是以唐代新译八十华严为析解对象。第二, 华严修行决疑论 (全称略释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简称 决疑论),四卷。李通玄序称 :“但略叙纪纲,广申难尽,意令行者顺辙,不枉其功,于 此一部之经,略立十门,以知进修之轨。 ” ?其内容要旨,在于阐释“ (华严) 一乘圆教佛果之门” ,详述修行阶次。修行次第的十门内容,包括举佛自 果劝修生信门,自己发心信解修行门, 以定该含古今三世门, 入佛果位现 障成位门,明自行所及至果成佛门,明自成佛果普贤恒行门,明成佛果满 一切皆成法界门,以佛果法利益人间俗众门,令世间人及龙劝修入法,信 心修行因果同时门,十至妙峰山入位举行修行门。 ?上述修行

10、十门,依次 对应于新译八十华严“十处十会四十品” ,终摄于“(华严) 一乘圆教佛 果之门”。据张商英决疑论后记 (太原府寿阳方山李长者造论所昭化院 记,简称昭化院记),元祐戊申九月( 1088),出按寿阳,至李长者造论 之所方山昭化院,于破屋之下,散帙之间,得华严修行决疑论四卷。 ? 这一充满传奇的经历,显然可以成为有关李通玄 “神异” 形象的一大据 智证录、圆超录、义天录、永超录、凝然录等经录。李通玄:决疑论序 ,大正藏第 46 卷,第 1012 页中。李通玄:决疑论卷一, 大正藏第 46 卷,第 1012 页中。张商英:佐证。第三, 华严经大意 (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 ),一卷。

11、此作以诵文形式归纳八十华严之要旨,凡分八十节,以应八十卷数,便于初学。如第六十一卷诵文为“普贤以能开十句,如来展白毫一光,文殊徒从而南行,皆显定门之果德”。第八十卷则记称“文殊展手而 如持,善财功证于极果,普贤摩顶而偈劝,慎勿疑于此经”。第四,释华严十明论 ,全称释华严经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亦称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这是李通玄对后世影响颇广的另一部著述。此作围绕“十二缘起” 这一根本佛理,从修行论上依次析解其本源、成因、属性、功德等哲学问题。透过十明论 ,可以充分显现李通玄堪称精深入微的哲理思辨能力。十明论所阐释的具体内容,略述如下:第一明一切众生十二缘生从何所生的本源问题;第二明

12、十二缘生为本有抑或本无问题;第三明诸佛解脱智慧为“本有”抑或为“修生”问题; 第四明十二缘生与性空智慧孰先孰后的时间性问题;第五明十二缘生及 佛智慧有无始终的宇宙论问题;第六明,十二缘生是一心所变与所受三 界苦乐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七明佛教出世解脱法中何法有依、何法无依的问题 ;第八明,诸佛解脱无有性相,体无处所,其有无量功德,是有常还是无常的功能属性问题;第九明,一切诸佛誓度众生方成解脱的终极性 与众生无数而诸佛无量的现实性之间的悖论问题;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如何超度众生,转迷开悟,终得解脱,与诸佛智悲双运,成就一切智海佛功德海的修行工夫论问题。?据上所述,十明论所讨论的问题,在佛教

13、现实修行中具有较强针对性,其要旨则在于辨析华严唯心论与法界缘起论的关系。李通玄主张众生迷悟、诸佛解脱智慧及其功德成就,皆不离十二缘起。因此而涉及到华严唯心论、法界缘起论与佛教十二缘起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尝试性 地解答了唐代华严教义学理论与缘起性空这一佛教根本教理之间的内 在关联。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基本性与现实针对性,使李通玄释华严十明论在宋、明代佛教界皆有相当影响。据对李通玄颇为关注的惠洪觉范称, 十明论的主旨就在于题称所 示 :解迷、显智、成悲。他在释华严十明论叙称: “ 夫杂华具四天 下微尘数偈,而其所诠者,如来普光明大智一法而已。亲近随顺此智者,戒、定、慧三法而已。以戒、定、慧观照方便破灭无明,一切众生弹指实 证。故金刚藏菩萨曰: 随顺无明起诸有,若不随顺诸有离。 是谓成佛显 诀,人法要旨,借令三世如来重复宣示深奥,不能加毫末于此矣。其于利 害去取,晓如白黑。其义理昭著,粲如日星。不知学者于戒、定、慧,何疑 而不随顺?于无明烦恼,何恋而不弃遗乎? ” ?慧洪觉范之所述,正 是李通玄十明论前引部分的主旨内容。据钱谦益记载 :“泐潭英阅华严十明论 ,至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 自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华严第六地 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是为成佛要门,上述湖潭英所引者,即是十明论“第一明”的要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