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48662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县级局站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县级基层气象台站是气象部门直接获取气象信息、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依法履行管理职能的最基层单位,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石。基层气象台站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质量和水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02X年,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了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对未来十年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指导。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气象局的大力支

2、持下,基层台站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改善,硬件环境提升,自动化、现代化程度提高,气象信息获取能力和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台站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基层台站工作领域逐步拓宽,现代化设备和仪器增多,观测技术要求提高,服务领域和需求增长,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多,对基层台站的工作环境、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台站建设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平面布局和气象科技文化氛围不相适应,硬件环境改善与软件建设不相适应,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人员素质与业务技术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级基层标准化台站建设的步伐。突出表现在: 1

3、.办公用房与整体环境改造步伐较快,基本形成一站一景的建设格局,但“四室一场”建设特别是测报值班室、预报会商室、决策服务室和职工活动室建设没有标准规范,气象科技特色和气象文化主题不突出; 2多轨道业务系统不健全,业务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薄弱; 3气象行政许可不规范,社会管理职能薄弱,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 4.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缓慢,台站缺乏发展活力; 5.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气象科技发展需求,如何加强基层台站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水平和总体竞争实力刻不容缓。 二、县级标准化台站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4、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台站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基层台站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促进基层气象台站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2.建设原则 ()规范标准,示范带动,强化管理,稳步推进; (2)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4)庭院建设做到生活区和工作区分

5、区管理,功能适用合理,格调高雅,环境优美,个性突出;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三、县级局站台站建设标准 .工作环境优美,富有地区特色和气象文化特色。 业务办公用房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美观大方,结构新颖,装修简洁明快,朴实清新。 富有地区特色和气象文化特色,基本形成一站一景的建设格局。 有畅通的排水系统、供暖系统和突发停电故障下保障业务正常运行的供电系统。 防雷设施符合建筑物防雷规范要求和气象业务设备设施防雷安全要求。 统一设计布设电线、通讯线和网络线,管线集中暗敷,安全稳定,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环境整洁优美,做到院内绿化、美化、亮化,体现部门特色。 2.四室

6、一场标准规范,体现部门气象科技形象。 测报值班室 a.业务平台整洁,设备、仪器摆置有序,有统一的网络设备和电源机柜。 b.铺设架空防静电地板,设备、仪器用电线、信号线、网线统一设计暗敷; c.墙面统一设计,布局美观。台站简介、技术规范、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常用图表、质量公布栏和学习专栏等制作上墙; 预报会商室 a.业务平台整洁,设备、仪器摆置有序,有统一的网络设备和电源机柜。 b.铺设架空防静电地板,设备、仪器用电线、信号线、网线统一设计暗敷; c.墙面统一设计,布局美观。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常用图表等制作上墙; .合理布局视频天气会商(会议)系统和信息滚动显示屏。 决气象局站标准化台站建设情

7、况调研报告第2页 策服务室 a业务平台整洁,设备、仪器摆置有序,电线、信号线、网线统一设计暗敷; 墙面统一设计,布局美观。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周年服务方案、应急工作流程和常用图表等制作上墙; 观测场 a.场地平整、四周开阔,设施和仪器、设备整洁; b站址信息(站名、建站时间、经纬度、拔海高度等)标示清楚,设计美观;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d.周围环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3多轨道业务平台功能完善,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气象综合观测平台 a.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观测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运行情况良好的。

8、 b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流程科学规范,符合标准,可确保综合观测业务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c.气象探测环境符合要求。依法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避免气象台站的自身建设和城市建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建立综合观测平台自动监控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观测资料出站合格率要达到9以上,并确保自动观测的各类信息的质量。 每月张榜公布个人和站组质量。气象测报质量统计和发布准确无误,并坚持定期分析业务质量。 f.制定本地特色产业观测项目并实施观测。观测项目要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g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一般故障排除不超过24小时,较大故

9、障排除不超过7小时,不使用超检仪器,按规定配有规定数量的备份仪器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条件满足业务要求。 预报预测平台 a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满足县级预报预测业务需求。具备预报预测分析、临近天气监测、预报产品生成、质量评定、可视化会商等功能。具备灾情收集调查和开展农业生态气候资源调查的软硬件条件,灾情情报收集调查上报及时,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要。 b.制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流程、可视化会商流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预报服务周年方案,并上墙公布或系统固化。 c.建成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突发气象灾害,生成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信息,并充分应用网络、电话、手机、报纸

10、、广播、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传媒技术快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信息。 d.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气象预报服务不出现重大失误。重大灾害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达到8小时。 .建成综合监测、预报预测信息滚动显示系统,滚动显示辖区内气象站观测信息、卫星云图信息、雷达观测信息和环流形势图、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wrf、)预报图、指导预报产品等信息。 f.发布公众专业气象指数预报信息。气象指数包括生活气象类、医疗保健气象类、旅游休闲气象类以及人体舒适度、紫外线辐射、空气质量潜势等。 g.建成站台历史资料数据库。包括历史气象灾害、历史气候资料、历史天气个例等,实现资料累加、查询、检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气象预报

11、服务零投诉。年度公众气象服务用户满意率达到80以上。 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a.建成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满足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需求。 b.定制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并上墙公布或系统固化。 c.建成决策气象服务系统,能够在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下,结合当地高产、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 d.建成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应用网络、电话、手机、报纸、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传媒技术快速发布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

12、服务信息。 e.建立较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形成2种以上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传递手段,实现重要气象信息进村、入户,满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需求。 f.实现农网信息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报送和发布业务流程及各种管理、培训制度,确保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行业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g.建成先进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实施火箭作业的能力、信息快速收集传递和效果评估能力,火箭点建设达到行业标准。 信息网络平台 建成能够满足县级业务服务需求的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信息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实现与区、市级信息网络平台的互连和信息共享,满足业务

13、系统、视频监控、远程教育、视频会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需求。县级局站桌面网络带宽达到0mbps,与区、市级宽带信息网络达到4mps,建XX县区级小型数据库,实现县级行政区内站点历史气象资料和实时气象观测资料的存贮应用。 4气象行政许可规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设立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办公室或服务窗口。工作流程清晰,服务标准,管理规范。开展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施放气球申请审批等行政许可工作。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的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率达%以上,施放气球申请率达9%以上。 成立县级防雷技术服务中心,培养2名以上专职(兼职)技术服务人员,开展防雷技

14、术评价服务。加强防雷安全定期检测,每半年对易燃易爆场所进行1次定期检测,检测覆盖率达到9以上;其他各类防雷装置每年进行次定期检测,检测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制定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气象行政审批程序等工作制度流程,并上墙公布。严格按照气象行政审批程序程序进行审批,不断提高气象行政管理能力。 建立高素质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开展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及时查处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类违法案件。 建立气象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诉讼代理制度。完善气象行政处罚程序和执法文书,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气象行政复议程序,推行气象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及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和罚没款罚缴分离制度。 建立与气象行政许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档案,并装订成册或上墙公布,提高气象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建立气象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备案及定期检查制度、社会监督投诉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非正常开支公示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在公共场所设置“政务公开栏”和“民主监督箱”,按时收集意见,及时处理反馈。 加强普法学习,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基层气象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具备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活动。利用气象日、科技周、法制宣传日等机会,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活动,普及气象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 建立局务会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