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五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485235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工原理第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五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测验 第五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六章第五章 传热1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应安装在(A )。A. a小的一侧 B. a大的一侧 C.管内D.管外2. 工业采用翅片状的暖气管代替圆钢管,其目的是( C )。A.增加热阻,减少热量损失;B.节约钢材、增强美观;C增加流体的湍动,提高传热效果。3. 对流传热是由( C )因素产生的。A.流体分子的热振动(传导);B流体体内电子的移动;C流体质点的位移、扰动。4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是(D)。A. 恒温传热和稳态变温传热; B. 导热给热和热交换;C. 气化、冷凝与冷却; D. 传导传热、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5传热基本方程Q=KAAtm,式中的A

2、tm是指(B )的平均温度差。A器壁内外壁面;B.器壁两侧流体;C流体进出口;D器壁与流体之间。6.流体主体与器壁间的对流传热,其热阻主要存在于( C )。A.流体主体内;B.器壁内;C.滞流内层中;D流体湍流区域内。7对一台正在工作的列管式换热器,已知a=ll6w/m2K,a0=ll6O0 w/m2K,要提高传热系 数K,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是(A )。A.设法增大a i;B.设法增大a 0;C.同时增大a j和a 。8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时,传热管的壁温接近(B ) A 蒸汽的温度; B 空气的出口温度; C 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9. ( C)是指当间壁两侧泠、热流体之间的温度为1K时,在单位

3、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积, 由热流体传给冷流体的热能。 A.导热系数入; B.对流传热系数a; C. 总传热系数 K10. 间壁两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要提高K值,关键在于提高对流传热系数a ( B )之值。 A. 大者; B. 小者; C. 两者;11在间壁式换热器内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此过程的总传热系数K值接近于(C )。 A. aB. a C. a蒸汽与a 的平均值蒸汽空气12. 对流传热仅发生在( C )中。 A. 固体 B. 静止的流体 C. 流动的流体13. 稳定的多层平壁的导热中,某层的热阻愈大,则该层的温度差( A )。 A. 愈大 B. 愈小 C. 不变14. 流体

4、与固体壁面间的对流传热,当热量通过滞流内层时,主要是以( A )方式进行的。 A. 热传导 B. 对流传热 C. 热辐射15. 物质的导热系数,一般来说:金属的入( B ),非金的入 (D ),液体的入( C ), 气体的入( A )。 A. 最小B. 最大 C. 较小D. 较大16做传热实验时发现,空气在螺旋管内的a值(A )在光滑管内的a值;空气在螺旋管内流 动的压强降AP( C )在光滑管内流动的AP。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17.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是( B )。 A. 增大传热面积 B.提高传热系数K值 C.提高冷、热流体的平均Atm18. 当冷热两流体无相变且进、出口温

5、度分别相同时的折、错流换热器,其平均温度差Atm都比 纯逆流时的 tm( A )。 A. 大 B. 小 C. 相同19. 喷淋式换热器属于( A )换热器的一种。 A. 混合式 B. 间壁式 C. 蓄热式20. 对流传热方程中Q=a.A. At中,的At是指(C )的温度差。 A.内壁与外壁 B.冷、热流体的平均 C.壁面与流体之间21. 稳定传热是指传热系统内各点的温度( B)。 A. 既随时间而变,又随位置而变 B. 只随位置而变,不随时间而变 C. 只随时间而变,不随位置而变。22. 对于沸腾传热,工业生产一般应设法控制在( A )沸腾下操作。 A. 泡核 B. 稳定的膜状 C. 不稳定

6、的膜状23蒸汽中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会使它的对流传热系数a值(A)。 A. 降低 B. 升高 C. 不变24. 为了提高列管换热器管内流体的a值,可在器内设置(A)。 A. 分程隔板(多管程) B. 折流挡板 C. 多壳程25. 在稳定变温传热中,流体的流向选择( B )时传热平均温度差最大。 A. 并流 B. 逆流 C. 错流 D. 折流26. ( C )是一种以电磁波传递热能的方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27. 两流体进行换热时,每一流体在换热器内的任一位置,任一时间的温度皆相等,这种传热称 为( B )。 A. 稳定变温传热 B. 恒温传热 C. 变温传热28. 导热是( A

7、 )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 A. 固体中 B. 液体中 C. 气体中29换热器中单位时间内,冷热流体间所交换的热能,称为此换热器的(A ) A. 热负荷 B. 传热速率 C. 传热系数31蒸汽冷凝时,膜状冷凝的a ( C )滴状冷凝的a。 A. 等于 B. 大于 C. 小于下列不能提高对流传热膜系数的是( B). A利用多管程结构 B增大管径 C在壳程内装折流挡板 D冷凝时在管壁上开一些纵槽 用潜热法计算流体间的传热量( B )。A仅适用于相态不变而温度变化的情况B仅适用于温度不变而相态变化的情况C仅适用于既有相变化,又有温度变化的情况D以上均错可在器内设置搅拌器的是(C )换热器。 A.套管B

8、釜式 C夹套D热管 热导率(导热系数)的单位为( B)。 AW/(mC)BW/(m2.C)CW/(庞C)DW/(SC) 多层串联平壁稳定导热,各层平壁的导热速率( C )。 A不相等B不能确定 C相等D下降 夏天电风扇之所以能解热的原因是因为( B )。 A它降低了环境温度 B产生强制对流带走了人体表面的热量 C增强了自然对流 D产生了导热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汽冷凝以加热空气,下面两项判断为( A )。甲:传热管 壁温度接近加热蒸汽温度。 乙:总传热系数接近于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 A甲、乙均合理 B甲、乙均不合理 C甲合理、乙不合理 D甲不合理、乙合理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列管式换热器(

9、 C)。 AU形管式B浮头式 C螺旋板式D固定管板式问答题 下列不属于强化传热的方法的是( D)。 A加大传热面积 B加大传热温度差 C加大流速 D加装保温层 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空气时,传热管的壁温接近( A )。 A蒸汽的温度 B空气的出口温度 C空气进、出口的平均温度 D无法确定 冷、热流体在换热器中进行无相变逆流传热,换热器用久后形成污垢层,在同样的操作条件 下,于无垢层相比,结垢后的换热器的K(B )。 A变大B变小 C不变D不确定 对流给热热阻主要集中在 ( D )。 A 虚拟膜层B 缓冲层 C 湍流主体D 层流内层在套管换热器中,用热流体加热冷流体。操作条件不变,经过一般时间后管壁结

10、垢,则K (C )。 A. 变大B. 不变 C. 变小D. 不确定选用换热器时,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多少时考虑需要进行热补偿(B )。 A. 20CB. 50C C. 80CD. 100C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 C ),使湍动程度加剧, 以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A黏度B.密度 C速度D.高度 总传热系数与( A )无关 A 传热面积B 流体流动状态 C 污垢热阻D 壁厚 不能提高传热速率的途径有( A ) A 延长传热时间 B增大传热面积 C 增加传热温差 D提高K 在化工生产中,传热有哪些要求? 传热一般有两方面的要求: 1、尽量使传热情况良好,即要求

11、高的传热效率,以减少设备尺寸 2、尽量避免传热,即保温或保冷。 强化传热过程应采取哪些途径? 增大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 增大传热的平均温度差提高传热系数k 1 提高流速 2在流体中加入添加物,增强边界层湍动 3减少结垢并定期除垢 4采用导热系数大的传热壁面 为什么工业换热器的冷、热流体的流向大多采用逆流操作?第六章 蒸发 蒸发可适用于 A A、溶有不挥发性溶质的溶液 B、溶有挥发性溶质的溶液 C、溶有不挥发性溶质和溶有挥发性溶质的溶液 D、挥发度相同的溶液1. 蒸发操作中,从溶液中汽化出来的蒸汽,常称为( B )。 A. 生蒸汽 ;B. 二次蒸汽 ;C. 额外蒸汽2. 蒸发室内溶液的沸点( B

12、)二次蒸汽的温度。 A. 等于 ; B. 高于 ; C. 低于3. ( C )下的蒸发,称为真空蒸发。 A. 加压 ; B. 常压 ; C. 减压4. 在蒸发操作中,若使溶液在( A )下沸腾蒸发,可降低溶液沸点而增大蒸发器的有效温 度差。 A. 减压 ; B. 常压 ; C. 加压5在单效蒸发中,从溶液中蒸发1kg水,通常都需要(C ) 1kg的加热蒸汽。 A. 等于; B. 小于; C. 不少于6. 蒸发器的有效温度差是指( A )。 A. 加热蒸汽温度与溶液的沸点之差 B. 加热蒸汽与二次蒸汽温度之差; C. 温度差损失7提高蒸发器生产强度的主要途径是增大(C)。 A.传热温度差; B.

13、加热蒸汽压力; C.传热系数; D.传热面积;8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属于(A )蒸发器。 A.自然循环; B.强制循环; C.膜式9标准式蒸发器适用于(C)的溶液的蒸发。 A.易于结晶; B.粘度较大及易结垢; C.粘度较小10.列文式蒸发器属于( A )蒸发器 A.自然循环; B.强制循环; C.单程型11蒸发热敏性而不易于结晶的溶液时,宜采用(B)蒸发器。 A.列文式; B.膜式; C.外加热式; D. 标准式12. 采用多效蒸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B )。A.完成液的浓度;B.加热蒸汽经济程度;C.生产能力13. 多效蒸发中,蒸汽消耗量的减少是用增加( A )换取的。A.传热面积;B.加热蒸汽压力;C.传热系数14. 对热敏性及易生泡沫的稀溶液的蒸发,宜采用( C )蒸发器。A.中央循环管式;B.列文式;C.升膜式15. 平流加料的多效蒸发流程,浓缩液( C )排出。A. 在第一效;B. 在未效;C. 分别在各效对于在蒸发过程中有晶体析出的液体的多效蒸发,最好用蒸发流程 A、并流法 B、逆流法 C、平流法)有关。 D、都可以 16温度差损失的大小除与溶液种类和溶液中的溶质的浓度有关,还与(A A.蒸发器操作压力; B.蒸发器内液柱高度; C.加热蒸汽压力17膜式蒸发器内溶液是(C)流动的。 A.自然循环; B.强制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