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484065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西汉与东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西汉与东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 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A. 法家思想B.墨家思想C.黄老无为思想D.儒家思想2. 汉高祖刘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举措是()A. 全面推行郡县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全面推行分封制D.设立13个州部3. 公元前 118年,汉武帝下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五铢钱与秦朝发行的货币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A. 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的B. 以货币质量命名的C. 纸币D. 铁钱4. 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注重()A. 扶植豪强地主B.强化中央集权C.

2、休养生息 D.遏制地方势力5. 王莽时期的绿林、赤眉起义和东汉的黄巾军起义发生的相同原因是()A. 阶级矛盾的激化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C. 自然灾害的严重D. 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6. 汉初,御史大夫晁错曾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这一主张的实施()A. 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百姓生活B.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 促使大量农民弃农经商D. 背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7. “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职官制度采取了秦制,在皇帝下同样设置了丞相、太尉等十二个朝臣;其二应是()A.

3、继续以法家治国B. 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C. 重新建立了封国D. 大力铲除异姓诸侯王8. 汉景帝曾“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长丞皆损其员”。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A. 汉政府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B. 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C. 王国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D. 平定王国叛乱有了打击其力量的契机9. 公元前 122年,汉武帝颁布了“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是()A. 显示中央对王国的重视B. 歧视王国官员以减少其政治影响力C. “推恩令”后的补救措施D. 提高王国

4、官员地位以笼络各个王国10. 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皇帝举措汉咼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常员、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11. 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其主张主要是为了 ()A. 搜罗王国人才以削弱王国实力B. 完善荐举制度以巩固统治C. 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D. 强化皇帝

5、权力以遏制相权12. 汉代,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迅速取得绝对优势,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它()A. 注重道德教化B.糅合了百家之长C.借助政府力量D.同教育密切结合13.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冶铁行 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反映出当时 ()A. 冶铁业的发达B.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C. 冶铁业环境的宽松D. 政府对冶铁业的重视14汉武帝“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盐铁官统属中央的大农, 盐铁官吏多用过去盐铁商人充任”。上述做法()A. 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B. 促进了民间盐铁经

6、营的发展C. 放弃了对商人的种种限制D. 直接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5.据下表可以得出()文献西汉商业史记货殖列 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 莫不通,得其所欲汉书食货志(下)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吏;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 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A. 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政策的依据B. 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C. 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D. 史书记述的矛盾性削弱了其可信度16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他幼年时的遭遇时说:“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 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其回忆反

7、映出黄巾军起义 ()A. 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B. 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C. 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D. 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二、非选择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武帝于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冬十一月下诏严加督责,云:“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 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且 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 ”经过朝 臣商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白寿彝总主

8、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特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 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 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 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 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9、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 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中前期“求富”观念的内涵。(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和汉,对经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秦始皇 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汉推崇儒家,尊重经学,以利禄手 段争取思想文化的最高统治权汲黯对汉武帝说:“

10、陛下内多欲为外施仁义。”汉 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 子器之。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秦、汉对经学的态度“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统治者重视经学的举措。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推崇的治国思想是()A. 法家思想B.墨家思想C.黄老无为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短命而亡的教训,推崇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以达到巩固统 治的目的。答案:C2. 汉高祖刘邦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举措是()A. 全面推行郡县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全面

11、推行分封制D.设立13个州部解析:西汉建立后,刘邦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 封了一些刘家子弟建立诸侯国。答案:B3. 公元前 118年,汉武帝下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五铢钱与秦朝发行的货币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A. 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的B. 以货币质量命名的C. 纸币D. 铁钱 解析:秦朝发行的是半两钱,汉武帝发行的五铢钱,两者都是以质量命名的货币。答案:B4. 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注重()A. 扶植豪强地主B.强化中央集权C. 休养生息 D.遏制地方势力 解析:题目中的措施

12、,实际上都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表现,反映了黄老无为思想。答案:C5. 王莽时期的绿林、赤眉起义和东汉的黄巾军起义发生的相同原因是()A. 阶级矛盾的激化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C. 自然灾害的严重D. 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解析: 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军起义都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 的激化。答案:A6. 汉初,御史大夫晁错曾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这一主张的实施()A. 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百姓生活B.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 促使大量农民弃农经商D. 背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解析:题干

13、中晁错认为应该把吸引民众重视农业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达到这一目的的途 径是提高粮食的价格,对于能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这一主张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发展。答案:B7. “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职官制度采取了秦制,在皇帝下同样设置了丞相、太尉等十二个朝臣;其二应是()A. 继续以法家治国B. 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C. 重新建立了封国D. 大力铲除异姓诸侯王解析:秦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官制,二是地方行政。汉朝对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继 承就是把郡县制作为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答案:B8. 汉景帝曾“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

14、官长丞皆损其员”。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A. 汉政府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B. 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C. 王国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D. 平定王国叛乱有了打击其力量的契机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汉景帝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同时又削减了王国的 官员,这是其平定七国之乱的结果。答案:D9. 公元前 122 年,汉武帝颁布了“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是()A. 显示中央对王国的重视B. 歧视王国官员以减少其政治影响力C. “推恩令”后的补救措施D. 提高王国官员地位以笼络各个王国解析:汉武帝曾颁布了“

15、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实力。以这个背景为依托,“左官律”也是打击 王国力量的举措。故选 B 项。答案:B10. 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皇帝举措汉咼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常员、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解析:汉高祖以推举三老倡导“修行”,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倡 导“劝学”“举遗兴礼”,这些做法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造就 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