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生活共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483943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和生活共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和生活共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和生活共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和生活共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和生活共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和生活共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和生活共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上好数学课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

2、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

3、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

4、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

5、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数学和

6、生活共存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去认识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发挥数学语言的功能和优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在学“哑巴数学”,他们只能够写写算算,而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与别人交流合作,因此局限了他们的学习空间,所以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可是,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教会学生数学的语言呢?一、教师自身应具有言传身教的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

7、率。”因此数学教师要能够要能够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板眼分明的节凑、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传授知识,更要能够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1、数学语言中的精炼 在语文上有这样一句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诗人为什么不说是“两枝、三枝、红杏出墙来”呢?其实只要有“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足以证明“满园春色关不住”。可见诗人的这种语言用在数学语言上讲就是一种“举一反三”精炼的数学语言 2、数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 我们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数学语言的启发性体现在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如: 、找

8、规律:0.9、0.99、0.999、0.9999、这样一直下去,会越来越接近多少? 、找规律:1/2、1/4、1/8、1/16、1/32、这样一直下去,这个数会越来越接近多少?这样的数学语言就具有启发性了。 3、数学语言应简洁数学语言讲究的是一种简洁的美。计算教学中专门有一种简便计算,如:两位同在计算:7/9+7/15+2/9时;第一个同学: 第二个同学: 7/9+7/15+2/9 7/9+7/15+2/9 =35/45+21/45+10/45 =(7/9+2/9)+7/15 =(35+21+10)/ 45 =1+7/15 =66/45 =22/15 =22/15 如果一个学生绕来绕去花了大量

9、时间做了100步证明了一道题,而另一个学生只用了10步就解决了问题,当然是第二个学生的方法更好了。所以我们的数学语言也要尽量用一句话说请别人十句话没说清的问题,要惜字如金。 4、数学语言应准确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字”、“数位”与“位数”,而且教学中涉及计算测量的内容,很多情况下要求数据的精确,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教师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而且在表述时词语的选择也要准确,因为在不同的条件限制下,数学中的结论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哪两个连续的月份都是大月?只有在一年里才只有7、8月,如果去掉了“一年”这个条件,12、1月也符合条件

10、。所以,数学语言一定要准确。 5、数学语言应讲究逻辑 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简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熟练的掌握教材,紧扣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解,要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领悟知识的来龙动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说算理,既可以巩固算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逻辑性。二、教学中的数学语言来源于生活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 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

11、想。例如: “学校开展运动会需要98套校服,其中每一套校服的上衣29元,裤子21元。问:学校卖这些校服需要多少元?”这是一个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表达。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用下列的数学语言来说明: 98(29+21) =9850 =4900(元) 答:学校卖这些校服需要4900元. 可见,教学中的数学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三、教学中的数学语言服务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数学依赖于生活,数学语言就要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充分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

12、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例如: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是:侧面积+底面两圆的面积 这是数学语言,把它用来解决生活中这样一个问题:“张师傅要做一个水桶,高0.8米,底面直径40厘米,问:张师傅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就很轻松了。 可见,教学中的数学语言是服务于生活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中自有言如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

13、,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

14、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

15、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

16、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又如,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3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 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