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47955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161中0910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北京版新课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161中2009-201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一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

2、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

3、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

4、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

5、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

6、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明清科

7、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

8、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

9、?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左右复问

10、 辟:使避开B苟有过,盍不早正 盍:何C泾卒固悖慢 悖:谬误D宿以老,数乞谢事 事:事情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清谨忠实的一组是(3分) 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 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宿在做宣州通判时,有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的案件,经过他单独而仔细地审问,终于弄清事情的真相,使这一冤案水落石出。B胡宿在担任湖州知府时,一些官员对前任太守花钱大兴学校,待其离任时,又“疑以为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胡宿毫不留情地进行责

11、备。C在处理泾州卒欲作乱一案中,包拯本不想袒护相关官吏,当面对胡宿义正词严的告白时,包拯就将相关官吏赶走了事,免得授人以柄。D对于“北方”、“捕鱼伐苇”、“侵诬尺寸”引发的争端,胡宿主张“外和”,不必动用军事力量,必要时让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申明即可。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3分)(2)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3分) (3)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古剑清高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8、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

12、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9、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问君西游何时还, 。(2)引壶觞以自酌, 。(3) ,访风景于崇阿。(4) ,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舞幽壑之潜蛟, 。(7)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9)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10) ,天涯霜雪霁寒宵。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1、阅读

13、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暗 记聂鑫森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