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47947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教材定制 /提高课堂效率 / 内容可修改Read instructional design case 4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 FoonShion 教育原创教学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四教材说明: 本教案资料适用于小学语文科目,主要用途为提升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语言组织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口语交际及表达技巧,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秋姑娘的信教学设想秋姑娘的信 是国标本

2、 (苏 )语文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 大雁南飞、 青蛙冬眠、 松鼠储食、小树穿 “冬衣 ”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 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 我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 采用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猜、想、

3、读的过程体验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第2页/总10页原创教学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作为起始阶段的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朗读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要求,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首先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自己最爱读哪封信。在分段学习时,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句子,并通过读秋姑娘的信学会对好朋友的关心。同时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

4、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进行:( )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积累在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 如 “冬眠 ”、“充足 ”等,通过看图理解,想像说话,提供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目的是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二 )在背诵中积累学完四封信后,让学生看着图,用“一封写给 (谁 ),怎么样。 ”的句式,让学生把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练习背诵,从第3页/总10

5、页原创教学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背一句到背几句,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积累语言。(三 )在拓展说话中强化积累学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说话练习,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用“一封写给 (谁),怎么样 ” 的句式说一说。设计这一练习,目的是希望他们在想像、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导、

6、扶、放 ”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完两封信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剩下的两封信,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启发读懂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尝试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评价方式上,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目的是激励和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1 (出示实物枫叶图)秋天到了,枫树上的叶子都红了,美吗 ?闭上眼睛 (师拿走叶子, 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睁开眼睛,第4页/总10页原创教学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你发现了什么 ?你会怎么问呢 ?出示第六自然段: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7、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读,伺机指导朗读。 “咦 ”要读出好奇、惊异的语气和问句的读法。4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过渡:是呀,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 ?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课伊始,就有意识地造成悬念, 激起遐想,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二、自我质疑,揭示课题1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2指名读,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3再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4反馈交流: “片片枫叶 ”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好朋友们 ”是告诉我们秋姑娘把信写给了谁。5指导朗读:读出语气的

8、轻缓。指名读同桌互读,相互评价。6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的自我质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策。第5页/总10页原创教学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过渡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板书课题:秋姑娘的信三、品读结合,积累语言1(播放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录音)想: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2学生回答问题,师乘机贴大雁、松鼠、青蛙、山村孩子图 (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3师:秋姑娘在信上写了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信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4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大雁小心青蛙 被子着凉生病松鼠准备充足食品山村裹5小朋

9、友读得很认真, 你愿意为大家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朋友的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第二至五自然段)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供句式:秋天到了,大雁要 (),秋姑娘让它们 ()。2还有哪儿不懂的可以问一问。伺机板书:南去3师:是呀 !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危险与困难,所以秋姑娘让它们第6页/总10页原创教学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多加小心。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5指导朗读: 指导体会读出关心、体贴的语气。 指名读范读 指名读 齐读。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读得怎么样。 “评价 ”不再是老师

10、的专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发展了语言能力。2交流读懂的与不懂的地方。理解:冬眠(出示图 )瞧,冬天到了, 青蛙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 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刺猬、蛇、癞蛤蟆、蚯蚓 )师:小朋友知道的课外知识可真多呀! 这些动物都要 “冬眠”。齐读:冬眠概念是思维的基础, 教给学生正确的概念是双学的基础要求。结合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较直观形象,学生易懂。3师:你能用这样的话说说吗?出示句式:秋天到了,青蛙要 (),秋姑娘让它 ()。4指导朗读: 读出秋姑娘担心吵醒青蛙的语气。指名读同桌互读 男女生比赛读。第7页/总10页原创教学

11、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过渡:其余两封信分小小组学习、交流。反馈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不懂的地方,小组间相互补充, 教师适时点拨。板书:准备食品3理解:充足想想小松鼠会准备哪些食品呢?(松子、松果、花生 )这些食品够小松鼠吃整整一个冬天。齐读:充足4指导朗读: 把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引读 小组比赛读。反馈第五自然段1读一读,交流。板书:给小树裹上“冬衣 ”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山村孩子为小树裹“冬衣 ”。质疑:(出示 “哭 ”树、“笑”树 )猜一猜,哪一棵树已经 “裹上了冬衣 ”?为什么 ?“笑”树会怎么说 ?3比赛读

1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四、指导背诵,内化积累1看着图,自由尝试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信。2指名背诵,能记住几封信就背几封。3加上动作,进行配乐表演。 “熟读成诵 ”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并使之内化的重要途第8页/总10页原创教学设计Excellent Teaching Design径。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见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五、拓展说话,内化语言1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 “一封写给 (谁 ),(怎么样 )。”的句式说一说。2小组练说 指名说,奖励 “枫叶 ”。3是呀, 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难怪树上的枫叶都不见了。齐读第七自然段。六、齐读全文,升华情感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让我们捧起书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写字1认读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