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46861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 汉江临泛 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大意

2、: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

3、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别董大;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

4、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如: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

5、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2)、注释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6、作用: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3)、作者 知人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 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 白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 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 牧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论世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4)、注意诗歌意象句,如杜甫的诗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意象“沙鸥”5)、注意诗歌中

7、的情感句,如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2,结构层次近体诗

8、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在内容和写法上往往与前面有所变化3,诗的题材4、再现情境,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5,读出妙处炼字 炼句 炼篇 表达技巧6、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相关主题词意境主题词: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热闹:热烈、繁华、淳朴、喧闹、欢快清冷:凄清、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情感主题词:悲:忧愁、凄苦、悲凉、悲伤、伤感、惆怅、沉痛、消沉、怨愤、寂寞、孤独、烦闷、思念、惜别、依恋、眷恋喜:欢乐、喜悦、愉悦、恬淡、闲适、悠闲、豪

9、放、赞美、热爱、仰慕思想(态度)主题词:积极进取、自信豪迈、建功报国、乐观旷达、忧国忧民、批判、讽刺消极、消沉、颓废、退隐7. 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 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例如:2005年广州二模题所选的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陈焕梅花) 从考题题干“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中可以获取三个重要

10、信息: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考题中的信息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又一条快速通道。四、特别提醒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五,练习1解读内容: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

11、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2解读内容: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3、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情感: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

12、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天津桥春望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注释:雍陶生活在晚唐。(1)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4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

13、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一二句2分,三四2分)。(2)(4分)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感情2分,分析2分)六、作业1、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 。“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14、感?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