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科举与高考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458068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科举与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比较科举与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比较科举与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比较科举与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比较科举与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科举与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科举与高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科举与高考 一提到科举考,人们便会想到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想到喜极发疯的范进,想到屡考不中的大才子曹雪芹、蒲松龄,想到那些穷经白首,到老一场空的怨魂冤鬼,便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科举考是封建的、腐朽的、没落的、罪恶的。 把这样的科举考和当前的高考相提并论,岂不大谬?其实,科举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它本身并无什么罪恶可言,当今的高考,比科举考也高明不到那里去。它们同属选拔考,所取名额有限,不管参考者水平多高,只要已有更高的占满名额,都免不了落选的命运,竞争同等激烈,淘汰同样残酷。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科举考有着惊人地相似之处,倒象一对多灾多难的孪生兄弟。可以这么说,当今高考的优点,过去的科

2、举考同样拥有;过去科举考的毛病,当今的高考一样不少。 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考试制度,高考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公平。公平性是高考制度的生命线,为保障这条生命线,国家有一系列法律法规,组织措施。尽管高考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有关资料表明,当前中国可信度最高的重大举措还是高考。可以这么说,现在乃至于将来相当一段时期,人们还无法找到一种更公平合理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来取代高考。也就是说,大规模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目下最好最合理最公平的还是高考。同样,科举考的公平性,是不容置疑的。在科举时代,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在科举考面前一律平等。多少寒士苦读寒窗,一朝科举得中,金榜题名,便跃

3、进龙门,他们凭的是学识才能,凭的是自身的实力。在科举考面前,反动没落坚如顽石的门阀观念不堪一击,土崩瓦解;封建统治者都知道,科举制维系着自己政权的安危,因此,再昏庸腐败的统治者,都不敢在科举考的公平性问题上掉以轻心。历史上,为科场舞弊,罢过多少官员,杀过多少重臣,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科举考的公平性。抛开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动机不谈,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科举考所用的方法手段,保证措施,的确显示出它惊人的大公无私。正因为它的大公无私,大量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如唐朝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包拯,以及明清的海瑞,张廷玉,于成龙等,无一不是科举制的硕果。 科举考作为封建王朝选

4、拔人才的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它的职能,它的价值,它的核心,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显示公平。从隋朝开科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它的长寿也正是由于它的公平。无怪乎美籍学者费正清发出感叹:中国有世界上最漫长最腐败的封建政权,却也产生了世界上最大公无私的科举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科举考和高考一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公平的一项制度。不过,正如法律的公平不能保证执法的一定公平,考试制度的公平也不能决定结果的必然公平一样,具体操作过程中,高考,科举考不公平也是显然的。这种不公平不是来源于考试制度,而是来源于考试的内容,来源于执行者的裁判水平、品行道德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弊端。过去

5、的科举考和如今的高考,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制度,我们说它是公平的,这是一种大公平,是对国民整体而言的公平。事实也如此,科举制下,考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读书人中的优秀分子;现行高考制度下,绝大多数进大学的的确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当今的老百姓,无论对高考意见多大,可说到高考制度本身,都拥护它,赞成它。它的得民心就因为这种大公平。应该说,只要这种大公平不被动摇,它的生命力就将永保强盛。老百姓对高考意见很大,又对它非常拥护。拥护它是因为它体现了大公平,意见大是因为它有许多小不公。一般情况,只要不是动摇大公平的小不公,都属于老百姓能忍受的范围。例如考八股,它对于士子来说就是小不公,优秀的士子们尽管对它意

6、见大,腹诽多,也多半把它当作敲门砖,一入仕便把它丢弃,它也并不影响读书人中的优秀群体入仕。也就是说,考八股并没动摇科举制的大公平。就象当今的高考,客观题,标准化试题容易做到公平判卷,却不便于全面地考查学生,但优秀的学生们都会努力地适应它,甚至也把它当作敲门砖,它并不妨碍考生中优秀分子的整体进入高一级学校;主观题能让考生充分展示才能,却又增加了判卷的难度,判卷者的素质、水平,性格、偏好也可能使其失却客观标准,但这通通是个人行为,也可以通过培训业务、严密组织,加强监管、强化检查来使这类不公平减小到最小范围。这些不公都属于小不公,它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考试制度的大公平。 / 当代的高考,历史不过五十年,

7、产生的问题不亚于科举考一千三百年。小公平方面问题不断,上面已经提到。动摇高考大公平的问题,也是科考不能望其项背的。科举制对于冲破门阀等级观念是有进步意义的,而大讲阶级斗争的年月,公开和高考制的大公平叫板挑战的是反动的出身论。高考录取中的向出身论的妥协,事实上是强化了腐朽的门阀等级观念。这种妥协在文革中搞工农兵学员推荐制时达到了极致。五十年的高考历史,文革中停考了十一年,比唐玄宗的三科不取还要长两年。这十一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它造成我们民族知识断代的危害将波及后几代人。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虽然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为十届考生着想,放宽了年龄婚否限制,为他们提供了十届同考的场所,提供了叔侄同学的科系

8、,但是,即使勉强考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向自然科学进军的最佳时机。自然科学的登堂入室,是需要学子们在学龄时期通过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能办到的。故当今四十到五十五岁这一档人,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有一些,但已不成比例,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 恢复高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教育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高考制的大公平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老百姓对高考的信任度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高考作为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指挥棒灵当然是好事,它正可以为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导向,但它的负导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科举制下的重文轻理,导致了知识分子整体的重文轻理,造成了中国

9、近现代自然科学方面的落后。废除科举制以后,矫枉过正,又来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殊不知如果过分地重理轻文,社会机器的运转就会失衡。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文科大都接近或超过理科,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文理比例是不正常的,我们理科院校比例太高,文科院校比例太低,或者说理科招生比例过高,文科招生比例过低,而高考非但没有淡化这一比例,反而强化了它,其导向作用不能低估。时下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就有的重理轻文思想,不能不说是高考导向的结果。如果中小学就重理轻文,势必造成将来的人才知识结构的残缺,人格的不完善,这是整体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隐患。事实上,自从大学生取消国家统分,实行双向选择以来,各大学已经

10、发现现行科系的配置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要量最大的是文理结合的通才。鉴于此,一些大学已经在调整科系配置,淡化科系界限、文理界限,甚至允许学生自由选系,跨系跨专来学习。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建设及个人精神、物质生活的需要,大学教育基础化是种必然。大学尚且如此,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高考就更应该走在前面。近年,高考考试结构有了较大的改革,如“3X”、“大综合”、“小综合”等等,这些,对中小学重理轻文、应试教育的错误起到一定的扼制作用。 谈到当今高考的大公平,人们比较关注的还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录取名额分配不公的问题,二是考试舞弊的问题。舞弊问题,有极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因素,有极复杂

11、广阔的社会背景,笔者将专文论及,本文就不再赘述。 大学招生名额分配不公,这是显而易见的。如北京上海,所下名额可以保证两三个考生就取一个,而四川,河南这些人口大省,五六个,甚至七八个考生才有一个名额,如果以人数比例为标准来衡量,这种名额分配制显然是对四川、河南的不公平。但如果全国各省统一按考生比例分配名额,那对北京上海的考生显然也是不公平的。由于传统的,经济的,教育的原因,北京上海考生群的整体素质可能要超过其它省分,单一的人数比例标准势必破坏高考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因此,有人主张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用一把尺子衡量全国的考生,以确保选拔人才的公正性。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12、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许多老少边穷的地区,教育非常落后,本来就不公平了,如果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那么那里恐怕连现在的名额都不能保证了,对那里就又是更大的不公平。而恰恰这些地区的发展建设,需要教育,需要人才,需要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均衡发展,缩小差距,是我国经济建设保持高速发展的必须。各地搞发展建设所需的人才,光靠引进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笔者主张,一把尺子量全国,便于高层了解全国各地的教育状况,便于更科学更合理的分配名额。这样,心中有底,在确保公平选拔人才的基础上,名额分配时对老少边穷地区作些政策性的倾斜。大学招生名额分配不公的问题,是个技术性问题,暂时性问题,现阶段

13、可以用政策计划进行调节。随着高校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提高,到时连统一高考都不再需要,这个问题当然也就不再是问题。目前,普通老百姓对现行名额分配,基本上是认同态度。 科举制推行了一千三百年,前八百年它冲破了门阀等级制,让大量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和下层人民利益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后五百年它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作了错误的导向,扼制了中国资本主的发展。现行高考制已有五十年历史,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用人制度的公平,是天下最大的公平,用人制度的腐败,是天下最大的腐败。国家选拔人才,选拔干部,要彻底脱离人治而进入法治轨道,考试制度是永远都需要的。当高考制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会有一种全新的选

14、拔人才制度产生,那种制度,很有可能是现代自考和古代科举考相结合的新型“科举考”。现在的高考制度和科举制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不能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不过是美其名曰的知识分子或者是秀才。年复一年的重复的考同样的东西,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差;甚至发生过本科学生重读中专的事情。如果说当今的高考就是古代科举的翻版,许多人一定不赞同。因为他们会说,科举是对四书五经的最形式化的死记硬背,而现在的高考已经不把四书五经当回事了,它考的是科学、语文、英语之类了。同时科举纯粹是为了做官而读书考试,而高考不仅用于做官(是做官阶梯上的关键一级),而且用于选拔工程技术人员等等。实际上这些论点都没有掌握到科举

15、与高考的实质。科举的实质,就是要人的头脑对某种预设内容的绝对接受,这种绝对接受不容接受考试者有丝毫怀疑,并且必须按它预设的形式答题,比如必须按所谓“八股”的形式答题,没有任何怀疑与讨论的余地。而今天的高考呢?它是否也带有这样的实质?显然,当今的教育制度同样预设了一些“正确”的内容,需要受教育者、受考试者绝对接受,否则,他只能被判失分。从这个最关键的地方来说,高考与科举并没有差别,当然,高考还没有弄到“八股”的绝对形式化的程度。科举的实质是无条件接受四书五经的形式条文,而当今教育则是要学生无条件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如果谁对这些知识抱批判态度,那么,就会有考试不及格的危险。因此,在这种教育与考试方式

16、下,谁也不敢对课本中的知识抱批判态度,更不敢提出不同观点,只能以“标准答案”为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样的教育,不是启发人的智慧的教育,不是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它与科举没有实质上的差别,虽然所教育的内容根本不同。教育对人的智慧潜能的启发,就会使人的思想不再局限于现存知识,就会使他们不再满足于此,此时,对现存知识的批判,就成为教育所收获的最重大的成果。这是教育所获得的最大成果的标志。对现存知识的批判,既可以更好地承传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知识,更可以根本当前现实创造出新的知识;在创造中继承,就成为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对比当今的教育方式,它只做单纯继承之事,只让学生们做单纯的“学习”。而这种学习,并不继承现有知识的最佳方式,因为最佳方式只能是:在创造中继承。没有创造,没有对现存知识的批判,那能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不真正理解,又如何真正继承下来?因此,现行教育存在着虚假性,因为当它单纯将传授知识作为基本功能时,它已经注定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现存知识,只能够让他们了解到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