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457032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方的民族融合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1(原创)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北方多个政权分立,其中有二个少数民族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这二个政权是()曹魏北魏前秦西晋ABCD【解析】正确答案是B。课标要求为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本题考查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掌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东晋中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基本统一黄河流域。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2(改编)概括归纳特点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括最准确的是()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B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C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D是我

2、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解析】正确答案是C。课标要求为知道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和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事例。本题考查对历史时期的特点把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多个政权并立,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形成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3(原创)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汉族改变席地而坐习俗胡人汉服昭君出塞蒙恬北击匈奴ABCD【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本题的时间为南北朝时期,条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选项符合这两个条件,而的时间不对,是东汉时期;

3、时间不对,是秦朝,同时是冲突不符合友好关系的条件。选出不正确的,正确答案为选D。4(原创)下列事件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大禹治水B秦始皇统一六国C楚汉争霸D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标要求为知道古代文化领域的成就。本题考查史记的记载内容的时间起止,所以学生要知道每个选项的时间,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ABC选项皆发生在汉武帝之前,只有D发生在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符合题目要求。5(改编2014年中考湖南省衡阳市历史试题)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而“正音”既是汉语。那“北语”是()

4、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解析】正确答案是C。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根据材料“魏书”、“孝文帝”的关键词,推断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而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所以选出正确答案C。6(原创)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A北魏迁都洛阳B北魏改用汉姓C北魏改穿汉服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先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孝文帝”、“

5、北魏”,推断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再选出跟题意“孝”相符的选项。7(2013重庆)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将都城迁往咸阳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鼓励鲜卑人穿汉服ABCD【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后,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他下令改革鲜卑旧俗,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规定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鲜

6、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氏由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知识性错误,扩大范围,太过绝对,由此可以排除。8(2014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历史试题)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析】正确答案是B。课表要求为评析重要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改姓氏属于社会风俗,A是军事方面,B是

7、经济方面,显然与题意不符。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张冠李戴,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始时洋务运动,排除ACD,选B。9(原创)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B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D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解析】正确答案是C。课表要求为评析重要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是指西晋统一全国,不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故符合题意。10(2013年广东省揭西县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

8、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解析】正确答案是D。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属于理解层次。A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B是影响;C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北魏孝文帝作为北魏政权的掌权者,更多的是从政治上即自己的统治角度出发来选择改革,所以D才是根本目的。二、材料题(原创)11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一:图一图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1)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的内容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一中图一内容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位皇帝在处

9、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也采取了这种开放包容的方式?试举一例证明。答案:(1)民族融合(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3)本题为开放题,事实正确,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本题考查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交融的现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图一是改汉姓,图二是汉人胡食。学生只有在读懂表格和图片,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后,才能组织答案,这就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2)课表要求为评析重要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3)课表要求为列举中国古代的重

10、要人物,属于应用层次。让考生自主选择,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改编)12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2)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平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后迁都到哪里?(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北魏

11、孝文帝(2)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迁都,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3)山西大同;河南洛阳(4)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解析】课表要求为列举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的事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学生需要通过提取关键信息“魏主”、“平城”、“欲断北语,一从正音”,从而推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件;后面三问也紧紧围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展开,学生需读懂材料,根据问题,组织语言。这就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习惯。(改编)1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才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

12、。请阅读以下二则史料,回答问题:【改革之路】材料一: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变法取得巨大成功,使秦国逐渐富强,最终统一中国。然后,后人对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褒贬不一。材料二: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汉化措施,使鲜卑人的勇武之风变成了文弱之气,最终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积极改革,使鲜卑族最后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1)根据上述情况,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试着

13、归纳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写出一点即可)答案:(1)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立场二: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俗。(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或者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坚持改革。【解析】课标要求为评析古代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评价,属于理解识记,对比归纳的层次。半开放式的题目,新颖灵活。对于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评价见仁见智,充满各种争议。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

14、评价,事实准确,言之成理即可。题目的主要立意在于,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看待问题。三、综合探究题(根据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例7改编)八(1)班小陈同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看到如下两组关键词。第一组:公元208年曹操刘备赤壁火烧赤壁第二组:北魏迁都孝文帝改革494年【把握要素】(1)根据以上两组关键词,请你告诉小陈,阐明一个历史事件,一般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了解过程】(2)请你帮助小陈从以上两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描述它们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概况。(描述的历史事件必须包含所提供的关键词)【做出评价】(3)为了帮助小陈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请你简要说明你所描述历史事件

15、的意义。答案:(1)时间、地点、人物、主要过程(作用或者影响)。(2)第一组:公元208年,曹操举兵南征,试图统一全国。曹操率军沿江而下,与刘备和孙权联军相遇于赤壁。曹军不习水站,联军火烧赤壁,一举击溃曹军。第二组: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下令改革鲜卑旧俗,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3)第一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第二组: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本题在考查学生学习历史事件的知识时,将学习方法作为考查内容,新颖灵活。注重方法的培养,注重能力的提高。在第二问中,要求学生描述历史事件必须完整清楚,试题让考生自主选择,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自主选择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