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45479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经络(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络细目一 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 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授课:XXX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总的来说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2)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

2、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授课:XXX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 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3、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

4、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授课:XXX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5、龈交穴)。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2)基本机能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与脑、髓和肾的机能有关。任脉(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2)基本功能任,有担任、妊养之义,故又通授课:XXX“妊”。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6、。冲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2)基本功能冲,有“要冲”的含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有“血海”之称。带脉(1)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11肋游离端垂直向下与脐水平相交点),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2)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经

7、: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固护保胎、主司带下。授课:XXX跷脉基本机能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维脉基本机能:维系全身经脉。细目四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1)概念:即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由于其与一般经脉不同,但又包括在正经系统之内,所以称之为别行的正经,简称为“经别” 。(2)经别的分布特点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称为

8、-“合”,共为“六合”。(3)经别的生理机能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 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1)概念:别络,亦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2)别络的特点十二经的别络多从肘、膝以下分出后,多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相表里经脉之别络相通,即阳经别络络于阴经别络,阴经别络络于阳经别络。别络与内脏无固定属络关系。(3)别络的生理功能授课:XXX加强了十二经脉中

9、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表的联系;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1)概念: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依照十二经脉的循行,全身的筋肉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2)经筋的特点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3)经筋的生理机功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1)概念: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十二皮部即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2)应用:用于疾病诊断: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用于疾病治疗:在皮肤的

10、一定部位进行贴敷、艾灸、热熨、梅花针等治疗,治疗某些内在脏腑的病变。细目五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1.经络的基本机能 (1)沟通联络作用 (2)运输气血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体表受邪,循经传之于内。内脏有病,循经传之于外。脏腑有病,循经互相传变。(2)指导疾病的诊断循经诊断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常为心脏发病。分经诊断痛在两侧:少阳头痛。痛在头后:太阳头痛。痛在巅顶:厥阴头痛。(3)指导疾病的治疗为针灸、按摩等疗法的理论基础。药物归经如头痛 阳明头痛:白芷少阳头痛:柴胡太阳头痛:羌活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授课

11、:XXX某些特殊治疗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练 习 题【A1型题】授课:XXX足阳明胃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外侧中线 B.内侧中线 C.内侧后线 D.外侧前线 E.内侧前线【A1型题】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A.大肠经 B.小肠经 C.膀胱经 D.心包经 E.肝经【A1型题】最细小的络脉是()A.胃之络脉B.孙络C.心之络脉D.别络E.浮络【B型题】A.面额部B.头侧部C.头顶部D.后头部E.面颊部1.少阳经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是()2.阳明经在头部的循行部位是()【B型题】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3.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4.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授课:XXX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