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微探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45458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教育微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微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微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微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微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感教育微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教育微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感教学微探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人们关注的往往是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把情感因素、情感教育摆在从属、服从的地位,而不是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这是与未来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相疏离的。情感教育是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情感在教育中有其自己的存在形式,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方式和独立的意义。关键词教育情感教学情感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正文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学正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促使学生朝着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的。这是一种人类的特殊活动,活动的双方都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而,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又时时离不开人所固有的情感因素。然而,站在现代教学改革潮流中回首从前,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人们关注的往往是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失衡现象违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一方面现代教学要加速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使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而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个

3、性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对此的深刻反思,促使我们在教学改革大旗下将视野不再囿于认知领域,而是拓宽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广阔视野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情感教学这一理念是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的。古今中外,不少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这方面的真知灼见,并主要体现于“乐学”思想中。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十分重视情感这一人类的重要心理

4、现象。孔子在论语中就已经反映出一些情感教学思想。他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的之事。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雍也篇里,孔子称赞他的得意弟子颜回以学为乐、乐在学中的求学之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认为,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绪体验,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效果。有言为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可以依稀体会到:“知学”似乎是指缺乏情感因素激励而仅依靠认知因素的学习,而“好学”和“乐学”则是带有情感因素激励的学习。但“好学”较多的是反映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倾向:“好”爱好

5、、喜欢;而“乐学”不仅仅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倾向,而且还表明学习者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陶醉于学习之中。因而,孔子认为,缺乏情感因素激励的“知学”者,不如带有情感因素激励的“好学”者和“乐学”者。同时,孔子也在某种程度上指出教师实施愉快教学的方法。其中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自己做到乐学、乐教,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故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说。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孔子已具有初步的朴素的情感教学思想,并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也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书中不仅肯定了孔子关于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

6、事的观点,而且也使孔子关于积极情感对学习促进作用的观点具体化,并且还从反面论证了乐学的积极作用。它批判了当时教师在教学中只知道诵读课文,灌输知识,而不顾学生接受状况,不考虑学生的情趣的“注入式”教学,并揭示其对学习的危害:“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里集中反映了乐学的反面苦学给学生所造成的厌学、怨师、速忘的严重后果。如果说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已隐现着情感教学思想的最初源头,那么在学记中便出现该思想的最初源流,并自此影响着随后两千年

7、的绵连不断的发展长流。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旗帜鲜明地打出“乐学”的旗号,他认为人本有最初的求知愿望,“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教师的错处。”学习本应是愉快的事,“人生没有比寻得智慧更快乐的事”;教学的艺术是使师生双方都“感到愉快的艺术”,因而,学校“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而不应该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和“才智的屠宰场”。在情感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有众多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许多精辟见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未被人们普遍重视。就拿“乐学”思想来说,它在历史上从未占据教学实践的主角地位,而与之对立的“苦学”观却一直为人们所接受乃至崇尚,并影响和禁锢着一代

8、又一代人的思想。从我国古代的象形字上考证,似乎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与“苦学”相联系。古代的“教”字是这样写的:“”其中“爻”为“经典”之意;“”为“子”字,代表“小孩”;“”是“手里拿一根树枝,有所扑打”。那么,所谓“教”就是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一边手里拿着树枝扑打孩子。这也就是在文字上所反映出来的人类对教学活动的最初理解和最形象的概括。可以说,“苦学”观也由此得到最初的体现。“苦学”现象一直以来普遍存在于教学现实之中。无论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还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无论是“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诗句,还是“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的感叹和“十年寒窗苦读”的描述;甚至21

9、世纪的今天“三天一顿打,包你上北大”的虎爸狼妈的真人演绎,都反映了“苦学”观在民间根深蒂固的事实。这种“苦学”观强调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这种仅从智能角度入手,其发掘的潜力将是有限的,并且稍有不慎,极易产生诸多副作用,影响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厌学情绪的滋生、蔓延,健康状况的下降、劣化,思想品德教育的薄弱、松懈,便是常见的一些典型的副作用。其中又以厌学现象最为突出。中学生跳楼事件频发就是最惨痛的教训。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同时又能有效预防诸多副作用,甚至变副作用为正效应,教育改革工作者的眼光不能再囿于唯一的智能因素的角度了,而是寻找新的挖潜增智的途径。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

1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由于情感现象的复杂和难以把握,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对认知的偏重,使得情感一直处于认知教育的陪衬地位。情感只是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注意的催化剂,是服务于认知学习的手段,而没有被视为教育的一个具有独立意义和方式的组成部分,视为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斯特认为:认知和情感不过是同时存在的不同方面,没有无情感的纯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他把这叫“认知情感互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论断更形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没有情感这一方沃土,知识的种子就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唯认知、偏重认知,培养出的将是“现代野蛮人

11、”。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力与能力的培养,还有与之密切相连的另一面,即情感素质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建构。教育既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情感领域的教育。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是未来教育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从教育的最终目标看,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它不仅是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策略或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情感作为人的内心体验,它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体验、建构、创造,才能形成自己的内在的情感世界。也就是说,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种非强迫性的

12、过程,一切外在的东西在情感面前只有获得自律才会有意义,外加的强力不但无济于情感体验的产生和流动,甚至会引发主体相背逆的反应。从这一角度讲,情感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那么,情感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教育。情感教育过程是连续不断的生命唤醒。这一过程,必须经由个人的参与,即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学习活动中,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也要求学生的感受、体验、发现、领会必须是学生内在的。从情感层面上说,首先要唤醒引发学生作为人所必备的情感,诸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怨、恨、伤、悲等等,引导学生感受之,体验之,并能自由自在地表达。让今天的学生学会感动

13、,在感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他人、自然、生活、人类相联系,加强对自我和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和理解,逐渐形成与道德、审美、理智、信仰等相匹配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并经过不断地巩固与深化,使之性格化。梁启超说过一段话:“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智育的任务基本上是提供知识,教会人分辨真假善恶,可以说是“用理解来

14、引导人”。一般说来,这种教育是严肃而冷静的,是诉诸理智的思考的,多不伴随发生强烈的感情活动,也难说受教育者一定在实践中对所学到的会严格遵循,有时理智还会与感情发生矛盾,甚至于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到的越发少。从教学过程看,教师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以其不容否定的事实参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因素,使教学活动呈现一种知情交融的复杂状态。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那么“德”和“才”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

15、苍白无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中爱、理解、尊重和信赖学生是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也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要爱学生,更要使学生学会爱人教师的爱具有巨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桥梁。学记中讲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才有一条心灵通道。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是人的一种积极的高

16、尚的情感。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情操,就应该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这是情感教育赖以实施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的爱心去接触学生,才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感到老师对他的爱,他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和愉快。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的滋润,可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为学生情感的升华打下必备的基础,从而使他们学会关心和爱护别人。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有极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因为有爱,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如果和学生建立了真正的感情,达到信任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情绪心理学认为,人在心情舒畅时,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幽默机智,各种能力都增强;相反,如果情绪低沉、沮丧、忧郁,那就会思维迟钝、记忆衰退、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