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45392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读后感.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激荡的百年史【1】假如说世界近代史是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那么_近代史将是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章。它时而高亢激昂,如大江东去,时而消沉舒缓,如潺潺细流,于跌宕起伏间,上演着悲与喜,智与力,内敛与张狂的多重变奏。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一书正是这曲乐章的完美注释。吉田茂生于动乱无常的明治前期,死于战后_经济起飞的前夜,以显赫的政绩和独到的见解出名于世,其著作激荡的百年史从政治家的视角全景展示了_从明治维新,崭露头角到二战后经济崛起,实现二次腾飞的风貌,生动再现了_在现代化途中艰辛探索的心路历程。正因为作者特殊的身份和作品深沉的底蕴,该书自面世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了人们观察近代_演进脉络

2、的重要窗口。_是一个既重传统、又擅长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书中提到,明治维新前,_是“一个与世隔绝、过着太平生活的国家”,_人也做着“停滞、太平和孤立的梦”。在外国人的压力下,_被迫门户开放,但是“一旦决定开放之后,便在回敬西方的冲击中显示出敢于冒险的气魄和才能”。经历了剧烈争辩后,富于想象力的_大刀阔斧地开场了明治维新运动,一方面通过改革制度、扶植产业、创立近代式的军队等手段搭建了现代国家构架,另一方面通过普及国民教育、主动吸收外国文明、聘请外籍人员等手段推进了“文明开化”。一系列具有卓越“机智”的举措将_推到了新兴的强国行列,成为了资本世界的翘楚。在近代史上,任何外来文明融入外乡文明都

3、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反复地磨合与试错。_在承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经历较长时间的阵痛,吉田茂用“苦于近代化所带来的困境”来形容。在明治驾崩、关东大地震、世界经济总危机等的影响下,军国甚嚣尘上,张狂显露无疑,_为自己“宏大的失策”付出了沉重代价,国家很快步入了“窘境”之中。可以说,_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只停留在物质、技术层面,在精神上并没有确立“个体独立”,没有完成“民主化”的任务,这样的“残留”与结合便构成了战争的根,因此战后_必须在“和平宪法”的根底上,进展彻底的民主改革和“精神_”。在战败后的困难岁月里,_人以诚恳的姿态成认了战败,积极地反思,开场承受占领军的管理,并推行了非军事

4、化和民主化改革,为_战后的崛起打下了良好根底。在书中,吉田茂不止一次地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表达出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_对国家将来开展的深层次考虑。正是以吉田茂为代表的战败初期_政治舵手的精准判断,使得_可以在权衡利弊得失中精准地游走在东西方之间,绝处逢生,占尽先机,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战后复兴,成了经济大国,并重新登上了世界舞台。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负担的阐述,吉田茂用平本质朴的语句将_自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激荡的历史呈如今我们眼前。有过奋斗的艰辛,有过挫折的迷茫,有过乐天的憧憬,在悲与喜、智与力、内敛与张狂之间,_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激荡的百年史。激荡的百年史【2】吉田茂以战后两度出任首相的身份

5、于1967年总结了_的近百年史,从副标题中可看出本书的根本内容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地转变。_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幸运儿,近百年来根本上是一帆风顺的,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岛国,一跃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再跃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虽然_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是战败国,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日子,但为期很短,只不过两三年,用世纪的时间目光看,那几乎算不了什么。回忆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史,实在有点羡慕人家。近百年来,_为什么这样幸运,中国为什么这样倒霉呢?这是我读这本书所关心与考虑的中心问题。从吉田茂这本著作的议论中我体会到,_之所以能有今天,原因自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原因有二:一是_能主动并积极向西方文明学习,二是重视教育

6、,教育工作搞得好。_有向别国学习的传统,古代曾向中国大规模学习过,明治维新时转向西方,战败后再一次全面向西方学习,这已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了。他们不象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民族自大心理,老觉得自己了不起,放不下架子来向别人学习。1854年美国的佩里舰队翻开了_的大门,_人马上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从而主动积极地向西方学习,以此作为富强自己国家的途径。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所著世界史纲中高度评价了_民族这一学习精神。他写道:“他们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着手想把他们的文化和组织进步到欧洲列强的程度。在全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国家象_当时那样的大踏步前进过。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是一幅

7、极端浪漫的封建制度的乖僻的漫画;1899年它已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同先进的欧洲列强立于同等程度上,并且比俄国还先进得多。”1840年英国的炮舰翻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却一直不服输,只成认洋人的枪炮厉害,却看不出西方文明有许多较自己优越之处,先是用阿q的精神来抵挡,后来又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搪塞;甚至直至20世纪六十年代还改头换面地用“制度决定论”作幌子,自诩为世界最先进,而回绝向资本的西方学习。这种顽固的自大心理是造成中国近代长期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从与_的历史理论中比照的情况来看是非常清楚的。其结果是:先是_明治维新成功了,使_一举变为军事强国,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使

8、中国沦于任人宰割软弱_的境地。以后是_以战败国身份使经济迅速起飞,产生了“奇迹般地转变”,而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却一度将经济引向濒于破产的边缘。这个历史教训实在是沉痛!正因为_重视向别人学习,所以它一贯重视教育,二者是严密相关的。早在明治末年19_年_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已达95%,而在1 947年那么又开场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这比中国都早了将近40年。对此吉田茂不无骄傲地总结说:“ 正是由于教育制度的优越,明治时代的_人才能学到西方的新技术。”“高超的教育程度成了战后复兴的宏大力量。”而中国呢,近百年来教育始终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国家受灾难,人民生活贫困,顾不上;另方面那么是不

9、重视向别人学习,从而对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缺乏。解放前就就不去说它了,就拿解放后来说吧,建国后29年教育经费在国家支出中所占比重平均为5.77%,属世界最低层次;而_那么占20.4%。_战后普及初中教育是在占领军命令下强迫施行的。吉田茂在追述这段历史时说:“在国民本来就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决不能把这种负担加在他们身上。当时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财政已经陷入困境,因此再把义务教育延长三年,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美国占领军根本不考虑这一详细情况,而要急急忙忙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呢?吉田茂对此未作说明。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美国认为,进展民主改革从根本上防止_东山再起,进步_人民的文化程度是关键。显然愚昧无知的人是好统治的。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开放政策,翻开了向世界先进文明学习的大门,最近又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中教育,虽然晚了一些,但总算是开场了。从这里反映出我们党和的英明与远见。相信曾引导_人民走向富强的这一历史经历,同样也会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激荡的百年史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