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复习要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453770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复习要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语文复习提要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一)基础知识1、字音形义(范围主要是书中字词积累部分)2、词义:主要考察成语或常用词的运用3、句子:选择或修改病句 (可在原句上改,但必须用正确的修改符号)4、修辞:主要考察仿句或写对联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如果我是清风,我将。钱可以买到宽敞的房屋,但不一定能买到家庭的温磬。钱可以买到,但不一定。钱可以买到 ,但不一定。忆往昔沧桑岁月,看今朝锦绣河山。5、名著导读名称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其他水浒传宋江 鲁智深 武松 林冲 晁盖 吴用智取生辰纲 武松打虎绰号 及时雨 花和尚行者 豹子头 托塔天王智多星 三位女英雄鲁宾逊漂

2、流记鲁宾逊 星期五野人 人肉宴作者:笛福(英)格列佛游记格列佛小人国 巨人国作者:乔纳森 斯威夫特 (英) 也不排除有考察四大名著其他几部的可能 例如去年期末考试试题如下:05“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写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_,以他为核心展开的故事情节有_。(2)(写出一个)04在外国文学名著中,有一个叫雷米尔鲁格列佛的人,他向往航海,几次出航,最后一次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居民长着马的模样,然而却有着人所不能及的智慧和美德,他们就是_这里的主人,而人在这里则是低贱的牲畜,野蛮

3、而丑陋,他们也有一个称谓_。练习1、“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是名著 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2、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者( ) 3、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判断正误)(二)古文部分第六、七单元复习提要文章内容提要:篇目 作者及出处 内容中心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韩柳”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水、游鱼、树木、岸势,着意渲染了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文学家,“三苏” 描绘了自己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时看

4、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曹刿论战: 左丘明,春秋时期,左传 记叙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紧扣曹刿的一言一行,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 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圣,诗史子美,杜陵野老 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才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诗人

5、边塞诗人 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剑南诗集 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通过对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的描写和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应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 苏轼号东坡居士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易老而叹息,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观

6、刈麦 :白居易、香山居士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 : 杜牧 唐代文学家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文学家正义歌 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朝散曲家 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

7、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常识:字义:范围是讲读课文的书下注解05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1)A.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水中高地)故人具鸡黍(办、准备)B.彼竭我盈(充满)动心忍性(忍受)C.念无与为乐者(想念)右手秉遗穗(拿着)D.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文学常识 著名的作者的简介和作品集常在后面的古文阅读中出现背诵 范围所有古文背诵篇目,有接上下句,更多的是理解性题。05(1)人生自古谁无死?_。(2)_,自将磨洗认前朝。(3)过故人庄中,描写作者进村时

8、见到的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04(1)绿树村边合,_。(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_?_”的坚定态度回答了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表现出了他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3)寒月的父亲前年因车祸亡故,去年小弟又因病夭折,连失两位亲人,寒月的母亲大病了一场,再也不能干重活了,家务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弱小的寒月身上。又要上学,又要顾家,她累了,哭了,觉得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你是她的朋友,请从孟子的文章中找合适的句子劝慰她:“_。”练习 1、 ,自将磨洗认前朝。2、困于心, , ; , , 。3、过零丁洋一诗中,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句子是 , 。4、山坡羊潼关

9、怀古一词中,写潼关险要壮观的语句是 。5、古代有不少诗篇写到“花”,请写出两个含“花”字的诗句 ; 。6、观刈麦是 代的现实主义诗人 所写;诗中表达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与关切的句子是 ;这首诗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的诗句 。现代文背诵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 , , , , 。(二)古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0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1)解释第段中两个加横线的字。(1)是:曾:(2)翻译第、两段中划线的句子。(2)_。_。(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一个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增长才干?(2)小石潭记0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本语段出自唐代文学家_的_。(1)(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1)_应改为_(3)解释加横线的字,为 内汉字注音。(1)潭中鱼可百许头俶尔远逝(4)“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是_。(1)(5)本语段从字面上看皆是写_,但其实是写_,突出了_的特点。(3)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11、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给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

12、( )公与之乘()下视其辙()望其旗靡()、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弗敢专也(独自享用)公将鼓之(击鼓)又何间焉(参与)、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小惠未偏,民弗从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用原文回答问题。曹刿请见的理由是什么?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什么?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是什么?、用简要的话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二段:曹刿参战(叙述长勺之战过程)。第三段:曹刿论战(叙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体现曹刿

13、军事思想的语句是夫战,勇气也,从二三段内容可知,本文详写论战,而略写战争。“彼竭我盈”指的是齐人三鼓,我军一鼓。的时候,反攻的最佳时期是齐人三鼓,追击的最佳时期是彼此我盈之时。、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问答题。试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中所起的作用?曹刿是本文打造的中心人物,他的“远谋”表现在哪里?他在战争中起什么作用?曹刿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获得了国人的信任,军事上先发制人,赢得了战机,这是战胜齐军的政治军事保证。齐师败绩后,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他看到了和望到了什么?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曹刿为什么不在战前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