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道德的课堂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453563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道德的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追寻道德的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追寻道德的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追寻道德的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追寻道德的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寻道德的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道德的课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寻道德的课堂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递社会价值的重地,教师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课堂既是师生教学的场所,也是师生进行道德行为示范的场所,更是师生做人的场所,其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道德的内容与事件,课堂本身就具有道德性,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具有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书育人”更加得以显现,教师的道德教化作用更加得以发挥,教师的行为示范力量更加得以实现。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构建起道德的课堂并承担起自身的道德教化使命呢?一、道德课堂的基础:做一个“道”的教师构建道德的课堂,教师无疑是关键。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道德的价值,要想使自己所在的课堂成为道德的课堂,或

2、者说在课堂教学中彰显道德的力量,需要的不仅是以一个知识化身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更需要的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充满“道”的形象的教师。即是说,只有“道”的教师,才能打造“道”的课堂!那么,何谓“道”?何谓“道”的教师?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我们不妨从“道”的反义字“术”来解读。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对官员们的玩弄“权术”恨之入骨,但在课堂教学中,也不乏玩弄“教术”的教师,对于这一点,不论学校教育之外的人员,还是学校教育之内的人员,甚至我们自己往往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不信吗,让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经常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几个真实的玩弄“教术”的片断,然后从中来感悟“道”及其“道”的教师的真谛所在:片断一

3、: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的点名某校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上课铃声一响,一位教师走上讲台,说道:“同学们,上课时间到了,今天是我和大家第一次见面,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来认识一下大家”于是,他拿起了花名册,开始点名,当点到一位同学名字的时候,愣住了,因为其中有一个字他不认识,于是说道:“这个叫赵什么来的,后面的字印得不清楚,请站起来告诉我。”那个叫赵什么来的站起来告诉了他过去有很多人认为那是教师的急中生智,那是教学的智慧,但我以为,那根本不是什么教学智慧,那只能叫玩弄“教术”,而玩弄“教术”的教师只能称之为“术”的教师。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玩弄“教术”的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进行着道德行为的示范。本来,教师第

4、一次与学生见面,上课点名很正常,但在头天晚上就应当浏览一下花名册,如果遇上不认识的字,只要查一下字典即可。但他事先没有这样做,这是需要反思的一个层面,我们姑且不论,今天来到课堂点名,遇到不认识的字完全可以坦率地承认并虚心地请教,当学生告诉你这个字的读音时并表示感谢,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想到今天第一次与大家见面就多认识了一个字”。如果这么做了,那才是真正的教学智慧,那才是“道”的做法,这样做的教师才是“道”的教师。片断二:当遇到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会回答时某教师早晨上第一节课,由于头天晚上娱乐了一个通宵没认真准备第二天的课,因此上课时不到二十分钟就草草讲完了内容,剩下的时间怎么打发呢?他灵机一动,

5、说道:“今天老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故意只讲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你们提问,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在老师一再鼓励之下,终于有一个同学举手说道:“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当学生把问题问出来以后,这位老师也傻了眼,因为他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答,但他又灵机一动,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在我告诉大家答案之前,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解答出来。”他把问题又推给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说不可以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再推给学生来回答,问题在于在把问题推给学生回答之前,有没有坦率地承认你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明明不知道却故意加以掩盖,这样的行为就是玩弄“教术”,这样的教师就是“术”的教师。而“道”的做法则是肯

6、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坦率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再虚心向学生请教,把问题推给全班同学。这样反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考的热情片断三:两点之间为什么直线最短?这是一堂小学数学课,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是让学会领悟一条数学公理,即“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数学教师做了认真的准备,在一块小黑板上事先抄好了这条公理。上课时带着这块小黑板走进教室,并把它挂在教室黑板右上角的一个钉子上,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一条重要的数学公理,请大家看小黑板并跟着我读两遍,两遍以后问道:“大家都记住了吗?”,同学们回答道:“记住了!”,“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又问道。在老师一再追问之下,终于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

7、有一个问题:两点之间为什么直线最短呢?”听到问的是这个问题,老师心想,好像从来没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于是想了想回答道:“这是一条公理呀!”可那个学生依然问道:“可为什么呀?”老师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她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点,又在两个点之间画上了直线、曲线以及弧线三道线,然后说道:“你看,这两点之间有三道线,直线、曲线和弧线,你来比较一下,看哪道线最短?”学生答道:“直线最短。”老师说:“对呀!”可那个学生依然不依不饶地问道:“可你还是没告诉我为什么呀?”此时,老师有点不耐烦了,说道:“为什么别人都不问这个问题,就你问这个问题?”(此话一出,就是“术”的做法)接着只

8、好又说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她又一次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说道:“这比作我们学校的操场,假如在操场的这一头有一个点叫A点,在操场的对面也有一个点叫B点,行不行?”学生答道:“当然可以。”老师接着说:“再假如在A点站着一条狗,B点有一根骨头,你说这只狗如果闻到了骨头的香味,看到了骨头,它是直接跑过来还是顺着跑道跑过来?”学生答道:“当然是直接跑过来啦!”“你看,狗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你还不知道吗?”毫无疑问,上面的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就是一种“术”的做法,而他本人只能是一个“术”的教师。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在真实的课堂中类似于这样案例仍然是屡见不鲜的。通过上述种种片断

9、,我们不难发现,“道”和“术”往往只有一纸之隔,“道”和“术”的转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走到这边就是“道”,走到那边就是“术”。同时,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只有充满“道”的做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道德的课堂;而只有“道”的教师,才能造就道德的课堂;课堂中任何教学行为都必须符合教育的道德准则,违背教育的道德准则带来的哪怕再好的教学效果也是需要批判的;另一方面,任何好的教学肯定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教学的道理,违背教学道理的教学即使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伤害,而追求教学的道德与遵循教学的道理则是“道”的教师的根本所在。二、道德课堂的关键:遵循“共同遭遇”

10、的育人道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反感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常常反对牵强附会的道德说教形式,甚至有人常说道德灌输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也深表赞同。但我以为,道德灌输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灌输本身无罪,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进行道德灌输时有没有考虑到你所教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差异,有没有事先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总而言之,有没有遵循“共同遭遇”的育人的道理是关键所在。不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真实课堂的案例给我们可能带来的启示:案例一:来自“人生第一课”1的启示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美国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

11、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湿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定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

12、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项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我相信,虽然这位教师也在进行着道德灌输,但这样的课堂仍然是道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让人终生受惠的课堂,这才是道德课堂的真谛

13、所在。这种教育不是抽象的,它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的震撼。这种教育又是潜移默化而持久的,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这种课堂的道德教化作用是有形的,同时,这种课堂的道德教化作用又是无形的。案例二:来自“小女孩有意跌了一跤”2的感悟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了,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哭得呼天呛地。如果一个大人处理这件事,会如何?在我想来,出不了以下几招:赶快跑过去哄,给孩子拍着身上的的泥,嘴里说着要孩子立即停止大哭的话,具体说些什么就看各人了;或者鼓励:勇敢点,自己爬起来,别哭;再不就朝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不打它效果呢,尽可以去

14、猜,总之,根据生活经验,都不会出现什么奇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女孩是怎么处理的。她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将起来。天衣无缝,不是吗?小女孩大概并没有从深层次考虑她行动的方式和意义,但她确实是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的,且充满灵性,小女孩行动自然而然,没有刻意雕琢,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仿佛生命的状态,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就该如此。显然,之所以这个小女孩的做法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者的形象而是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形象

15、出现在孩子面前的。它对道德课堂构建的借鉴价值何在呢?它意味着: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重新体悟“同学”一词的本真含义,当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说出“同学”或“同学们”这样的字眼的时候,它不仅指的是在座的学生,而且也要将教师自己包含在其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与学生共同面对所需学习内容的共同学习者。同时,它还意味着: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实践“教案”向“学案”的转变,在今后备课及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仅以自己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思考,在充分了解你所教的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教学与交往。这既是教学的基本道理,也是育人的基本道理,同时也是道德课堂构建的基本原理,更是

16、道德课堂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三、道德课堂的实现:实践启发的原则道德课堂的实现既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也不是有心强制的结果,而应是通过师生不断对话生成的结果。其间,虽然有着众多的影响因素,但最为关键是必须实践启发的原则,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孔子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愤”?何谓“悱”?朱熹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愤”乃“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乃“口欲言而不能之貌”,只有到这个时候,启发才真正有效。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给我们提供了道德教学的光辉榜样。道德课堂的关键在于“启”,只有教师“启”得及时,“启”得好,学生才能“发”得深,“发”得远,课堂才会充满人性的光辉。道德课堂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只有在学生“愤悱”之际,教师的适时点拨方能化解学生心中的谜团,促进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