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45285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计算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 药物:指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活性物质,但不能直接用于患者, 必须制备成适宜“剂型”之后才能使用。药品:指经过国家批准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 剂型:指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不同“形态”,即 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如片剂、注射剂、溶液剂等。药物制剂:指药物具体的品种,如罗红霉素片、罗红霉素胶囊、罗红霉素颗粒等。 有效期:又称十分之一半衰期,指药物降解10%所需要的时间,记作 t0.9半衰期:反应物降解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记作t%絮凝:使水或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

2、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 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反絮凝: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点位升高,静电排斥力增 加,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种现象称为反絮凝。热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 药浓度的制剂,药物释放大多数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控释制剂: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一般 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其特点是释放速度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与 PH、

3、 酶、胃肠蠕动等外界因素无关。破裂: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存在,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成为合并, 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成为破裂。助溶: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 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表面活性剂: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 的物质。醑剂: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 物一般都可以制成醑剂。二、解答题P4-5药物的给药途径;1)局部给药(topical):直接用药于要影响的身体部位。包括: 表皮给药,例如局部止痛、止痒膏剂。吸入给药,例如很多哮喘药

4、物。 灌肠给药,例如造影药剂。眼部给药,例如眼药水和眼药膏。 鼻腔给药,例如鼻塞药。2)消化道给药(enteral):但要影响的部位不是消化道本身。 口服,包括片剂、胶囊、药水等。通过人工途径,例如胃插管、胃镜、十二指肠插管等方式给药,包括补充营养和 鼻饲。肛门给药,例如灌肠和栓剂。3)非消化道给药( parenteral) : 作用于全身,但不通过消化道给药。 静脉注射和静脉进食。动脉注射,例如某些治疗血管痉挛和栓塞的药。 肌肉注射,例如疫苗、抗生素等。 心内注射,例如急救时注射的肾上腺素(现已少见)。 皮下注射,例如胰岛素。骨髓注射,然后由骨髓导入动静脉系统。偶尔用于急救和儿科,静脉注射困

5、难的 情况。皮内注射(直接注射到皮肤内部),例如过敏试验和纹身。 透皮给药,例如戒烟者用的尼古丁贴片。粘膜给药,例如舌下含的硝酸甘油。 阴道内给药,例如阴道栓剂。吸入给药,例如麻醉气体。P9 现行药典是哪一年的;2010 年版P24药物溶出速度,影响因素;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溶入溶液主体的量。(用Noyes一Whitney方程:dC/dt=KS ( Cs-C)影响因素:a)固体的粒径表面积: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溶出速度也越大;b)温度: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Cs增大、有利于扩散、粘度降低,从而加快 溶出速度;C)溶出介质的性质、体积:应有足够大体积的溶出介质,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 性;d)扩散系数

6、: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大;e)扩散层的厚度:厚度越小,溶出速度越大。P27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PH值;血清与泪液的 PH 约 7.4,胰液的 PH 约 7.5-8.0,胃液的 PH 约 0.9-1.2,胆汁的 PH 约 5.4-6.9,血浆的 PH 为 7.4(一般血液 PH 低于 7.0 或超过 7.8 会引起酸中 毒或碱中毒)P70影响药物降解因素(温度、PH)(一)处方因素1. pH值的影响(液体制剂)(1)药物的水解受H+或0H-催化,故应通过试验确定最稳定pHm。(2)pH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如吗啡在pH=4稳定;VC注射液在pH=6.0 6.2 稳定。2广义酸碱催化:缓冲体系中HPO4

7、2-对青霉素G钾盐有催化作用。 3溶剂的极性影响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其极性对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很大,可用介电常 数来说明这种影响。4离子强度影响(催化反应中) 制剂处方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无机盐,如加入电解质调节等渗,加入抗氧剂 防止氧化,加入缓冲剂调节pH值等,这些电解质的离子强度增大可能导致药物 降解速度改变,因此存在离子强度对药物降解速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影响:胶束对药物的稳定作用,但吐温80可使维生素D的稳 定系性下降。6处方中辅料的影响:如硬脂酸镁润滑剂对阿司匹林水解有促进作用(二)环境因素1. 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环境因素中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温 度升高,

8、反应速度加快。2. 光线的影响 光可以引发链反应(氧化反应)。3. 空气中(氧)的影响 氧的存在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4. 金属离子的影响 微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对自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5. 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对固体制剂) 加速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的进行。6. 包材的影响 不同材料防水透气等性能不同。P83粉体粒径的测定方法(显微镜观察法、库尔特计数法、沉降法、比表面积法、 筛分法),P51微粒粒径的测定方法(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P111粉体的流动性和充填性的表示方法及其在片剂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作业6); 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休止角(休止角越小,摩擦力越小,流动性越好,ew 30时流

9、动性好,GW40时可以满足生产过程中流动性的要求)、流出速度、压 缩度(压缩度增大时,流动性下降, C 的值到达 40%-50%时粉体很难从容器中 自动流出)。充填性表示法:比容、堆密度、空隙率、空隙比、充填率、配位数。 在片剂生产中意义:流动性好,保证物料从加料斗中顺利流出并充填于模内,有 效减少片重差异;充填性好,可有效防止裂片、松片,获得致密而有一定强度的 片剂。P149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1、高分子的荷电性2、高分子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3、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可根据高分子溶液的粘度测其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聚结特性5、胶凝性P153 (混悬液)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微粒形成疏

10、松聚集的过程成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成为絮凝剂,常用的絮凝 剂有枸椽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 状态变成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成为反絮凝剂。反絮凝 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的相同。P167 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内容;1、分层:主要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2、絮凝:乳剂中的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是产生絮凝的主要原因,同时絮凝剂 与乳剂的黏度、相容积比以及流变性有密切关系。3、转相:向乳剂中加入相反类型的乳化剂可使乳剂转相,如油酸钠是 O/W 型乳 化剂,遇氯化钙后生成油酸钙,变成 W/O 型乳化剂,乳化剂则由 O/W 型变成 W/O

11、 型。4、合并与破裂:单一或混合使用的乳化剂形成的乳化膜愈牢固,就愈能防止乳 滴的合并。5、酸败:乳剂受外界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 质现象。所以乳化剂中通常需加入抗氧剂和防腐剂。P182 湿热灭菌法,及其影响因素; 湿热灭菌法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灭菌的方法,可分为一下几种灭菌法:1)热压灭菌法:指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法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能杀灭所有细菌 繁殖体和芽孢。2)流通蒸汽灭菌法:指在常压下使用100C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不能保证杀灭所有芽孢。3)煮沸灭菌法:指将待灭菌物品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灭菌效果较差, 常用于注射器、注射针等器皿的消毒。4)

12、低温间歇灭菌法:指将待灭菌的物品置6080C的水或流通蒸汽中加热1h, 杀灭其中的细胞繁殖体后,在室温放置24h,待芽抱发育成繁殖体,再次加热灭 菌、放置,反复多次,直至杀灭所有芽孢。影响因素: 1)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2)蒸汽性质;3)灭菌温度和时间;4)液 体制剂的介质性质。P192 注射剂给药途径;1)皮内注射: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位置为前臂,一次注射量在 0.2ml 以下,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2)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3)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内;4)静脉注射;5)脊椎腔注射:注入脊椎四周蜘蛛膜下腔内;6)动脉内注射:注入靶

13、区动脉末端;7)其他:包括心内注射、关节内注射、滑膜腔内注射及穴位注射。P197 注射剂的制备; 水处理、容器的处理、药液的配置、灌装和封口、消毒灭菌以及灯检包装。P200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可见异物检查:2)细菌内毒素(鲎试剂法)或热源检查(家兔法);3)无菌检查;4)PH 测定;5)其他检查:刺激性、过敏试验、降压物质检查、异常毒性检查等。P214药物经眼吸收途径,有哪两个;1)角膜吸收:由于角膜表面积较大,经角膜吸收是眼部吸收的主要途径。脂溶 性物质一般经角膜渗透吸收;2)结膜吸收:亲水性物质及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 易通过角膜,而需要通过结膜途径吸收。P220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行为特征

14、;片剂和胶囊剂口服后首先崩解成细颗粒状,然后将药物分子溶出,并通过胃肠道 膜吸入血液循环。颗粒剂和散剂没有崩解过程,迅速分散后将药物溶解,因此吸 收较快。混悬剂的颗粒较小,因此药物的溶解与吸收过程更快。口服制剂吸收的 快慢顺序: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P222 固体制剂制备的工艺流程;辅料粉碎过筛散剂合燥造粒制 软 才P263片剂成型影响因素,可能发现的问题及原因;1)物料的压缩特性;2)药物的熔点及晶体形态;3)粘合剂和润滑剂;4)水分;5)压力。可能发现的问题及原因:1)裂片:处方因素:物料中细粉太多;物料的塑性差,结合力弱。工艺因 素:单冲压片机比旋转压片机易裂片(压力分布不均匀);

15、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 易裂片(塑性变形不充分);凸面片剂比平面片剂易裂片(应力集中);一次压 缩比二次压缩易裂片(塑性变形不充分);2)松片:主要原因是黏力差,压缩压力不足;3)粘冲:主要原因是颗粒不够干燥、物料较易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等;4)片重差异超限:产生原因主要是物料流动性差;物料中细粉太多或粒度 大小相差悬殊;料斗内的物料时多时少;刮粉器与模孔物吻合性差;5)崩解迟缓:原因是压缩力过大,片剂内部的空隙小,影响水分的渗入; 可 溶性成分溶解,堵住毛细孔,影响水分的渗入; 强塑性物料或粘合剂使片剂的 结合力过强; 崩解剂的吸收膨胀能力差或对结合力的瓦解能力差。6)溶出超限: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等7)含量不均一:原因是片重差异超限,药物的混合度差或可溶性成分在干燥时 表面迁移等。P265 表格P274片剂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思考题6);湿法制粒压片法优点:表面改质好(表面黏附粘合剂),使颗粒具有良好的压缩成形性;粒度均匀,流动 性好; 耐磨性较强等缺点 :不适宜用于热敏性、湿敏性、极易溶性物料的制粒。干法制粒压片法优点: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