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家训有哪些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449124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家训有哪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的家训有哪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的家训有哪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的家训有哪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的家训有哪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的家训有哪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的家训有哪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训又称家规、庭训等。古人非常注重以修身为主的家庭教育,觉得“子不教,父之过”,道德与文化的传承是“齐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家训的内容非常丰富,老式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成为家风、家训的核心,用以谆谆教导后世子孙,要她们重德修身,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从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如下摘录数则: 一、周公诫伯禽书 周公旦,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相传她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拜的古代圣人。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示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

2、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颖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你不要由于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来宾,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惟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据说,德行宽裕

3、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颖睿智却总觉得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颖。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虽然贵为天子,之因此富有四海,也是由于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谨慎呢?而伯禽没有辜负爸爸的盼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二、徐勉诫子崧书 徐勉,是南北朝时期郯城人,为官清廉,家无蓄积,自称遗子以清白,徐勉也有一篇出名的诫子书诫子崧书,其中有这样的训诫:“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

4、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门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尔。古人所谓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徐勉觉得,作为父辈,留给子孙的不应是物质财富,而是崇高的人格风范,她说,自己出身清廉,常居贫素,对于置办产业,从未钻营谋求;如今虽然有高官厚禄,但不是由于自己有才智,而是依托先祖良好的风范,福分惠及子孙而得到的。因此古人讲“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把清白留给子孙,不是最丰厚的财富吗?留给子孙黄金满箱,不如教给她们一部经书啊。 三、唐太宗诫皇属 在历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是

5、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都教育,常常告诫其后裔,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爱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掉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

6、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批准见,你们不要由于别人有短处就鄙视她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有长处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教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可以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四、欧阳修诲学说 诲学说是北宋名士欧阳修劝诫子孙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的文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觉得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 文章虽然短小而蕴理深刻,大意是:玉和人相似之处在于都要通过雕揣摩砺才干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

7、砥砺自己提高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 五、范纯仁诫子弟言 范纯仁是名相范仲淹次子,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范纯仁为人正派,性格平易宽厚,从不以疾言厉色看待别人,但坚持道义时挺拔特立,决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她教子甚严,到处以俭朴和忠恕熏陶子弟,在诫子弟言中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颖,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虽然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规定的时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晰的;虽然是再聪颖的人,容忍自己错误的时候,也往往总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规定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

8、做不成圣贤!” 六、袁采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写于南宋淳熙五年,作者袁采。袁采秉性刚正,为官廉明,颇有政绩。当时的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觉得这部家训不仅可以施之于一家一县,并且可以“远诸四海”;不仅可以行之一时,并且可以“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为“世之范模”,因而改名为袁氏世范。 在处己篇里,袁采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的教导,概括起来重要有如下几种方面: 其一,处富贵不适宜骄傲,礼不可因人分轻重。“富贵乃命分偶尔,岂能以此骄傲乡曲”?如果自身贫寒而致“富厚”、“通显”,也不应“以此取优于乡曲”;若是由于继承父祖的遗产或沾父祖的光而成显贵,在乡亲面前耍威风,那更是可羞又可怜。 其二,人贵忠信笃敬,公平

9、正直。袁采觉得,忠信笃敬、公平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取重于乡曲之术”。 其三,严己宽人,过必思改。袁采觉得,对忠信笃敬、公平正直这一做人的重要准则,应当自己一方面做到,然后才干规定别人做到。所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她觉得,人不能无过,但过必思改。同步要宽厚为怀,以直报怨,不要计较人情的厚薄。 其四,谨慎交游,近善远恶。其五,处事无愧心,悔心必为善。她说:“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颖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觉得可,心觉得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觉得不可,心觉得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告

10、诫子孙人的耳目可以遮掩,但神之聪颖不可欺骗,因此一定要慎独,知悔改正为善,为人处世应无愧于心,不可自欺欺人。 七、明宣宗寄从子希哲 这是明宣宗朱瞻基写给儿子希哲的家信。朱瞻基在位期间任贤纳谏、与民休养生息,政治较为清明,因此在历史上有“明有宣宗,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之论。作为比较开明的帝王,朱瞻基严谨治家,对儿子处事、做人、交友严格指引,规定儿子行好事、做好人、交好友。 她在家信中写道:“自汝之去,吾朝夕思汝,又朝夕忧汝。思,非为别离,惟欲汝做个好人;忧,亦非为汝劳苦,惟恐汝做些不好事。汝今在泾野门下,须服从其言,观法其行,乃真为弟子,否则虽见好人,不行好事,反不如凡夫也。待文王而兴,己非豪

11、杰之士,文王所不能兴汝道,她比得凡夫否?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学,四方人才所聚,若所交俱英才,及忠厚有德者,其益不可胜言。若只泛交,与说闲话,为无益之事,其损亦不可胜言。谨、默 二字,可铭诸心。 ” 家信言词恳切,“朝夕思汝,又朝夕忧汝”的因素并非由于别离的怀念和忧虑其劳苦,唯恐子孙不能做好人好事。告诫她在贤士门下要效法其言行,交友要结交英才和忠厚有德之士,亲近可以辅助自己提高道德品行的益友,远离有损德行的损友。文章至今读来仍动人至深,颇有借鉴意义。 八、杨继盛给子应尾应箕 杨继盛直隶容城人,明代出名谏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她生性耿直,刚正不阿,以直谏、气节出名。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

12、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被投入死囚牢。临刑有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于后人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 当时,杨继盛已知自己必死,于狱中写就两份遗嘱,即愚夫谕贤妻张贞和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后世合称为谕妻谕儿卷。次日即被杀于菜市口。杨继盛于临刑前夕觉得人夫、为人父的身份写就的这两份遗嘱后被杨氏后人悉心保护和珍藏,成为警示其家族子孙的贵重家训。 在给儿子应尾、应箕的遗嘱中,杨继盛从为人、治学、治家等几种方面做了最后的教导,言之谆谆,洋洋洒洒,拳拳之心溢于纸上。她教育儿子一方面要做个正直的好人,要立志做个君子。“人须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种定志,则中无定向,便

13、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而要做君子,一方面“休把心坏了”,由于“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心里若是存天理,有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 重德向善是老式家训格言中的纲目,其实也正是做人处事的主线,对现代教育很有借鉴意义。她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道德修身的严格规定,使其在任何时候可以明辨是非,选择对的的人生之路,这是真正为子孙负责,必将使她们终身受益,这样的家训是留给孩子的最珍贵财富,正如徐勉所言“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