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445682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悟行知创造教育之魂,探美术欣赏教育之策美术欣赏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策略初探【摘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感悟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灵魂,对幼儿园实施美术欣赏教育,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实施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我紧扣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以“生活”为内容,以“启发”为手段,以“创作”为途径,以“民主”为条件,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欣赏兴趣,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生活美,热爱生活美,乐意创造生活美的艺术生活态度,同时,较好地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 美术欣赏 创造力美术欣赏中,艺术作品是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的中介和桥梁,只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激发

2、幼儿内在的探索创造的欲望,因此选择适合幼儿的欣赏内容尤为重要。艺术作品不单指名画大师的艺术大作,生活中也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平民艺术品”让我们惊叹。这些有趣的创意生活用品造型独特,色彩明朗,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更易引发幼儿浓厚的兴趣,激起创作的灵感。陶行知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实施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贴近幼儿生活,具有典型性审美的生活素材,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解放孩子的头脑、手、眼、嘴、空间,通过感知、体验、探索、分析、创作,民主评价,从而获得审美经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潜在的创造力。一、 感知欣赏,生活是艺术创造之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

3、创造之源,创造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我们幼儿园美术欣赏也应以生活为内容,我们呈现出欣赏对象要能投其所好,紧贴幼儿的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在整体感知作品阶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是核心。生活是基石,想象是高楼,幼儿对作品有感性的认知经验,才能在欣赏中积极地感知和想象。此外,我们要解放幼儿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给幼儿独立欣赏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去想,去观察,去体验,并大胆把自己所看所想地表达出来。幼儿语言所表述的感知经验正是他内心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生活认知经验和在此基础上的想象对幼儿的创作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幼儿创作灵感的来源。1. 欣赏材料的精美性。 陶行知“生活教育”告诉

4、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创造,时时有教育。美术欣赏对象的选择,必须是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又具有美感的材料。现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对生活用品的要求不再是它单一的功能,而是在生活用品上融入了很多的艺术装饰元素,它们在发挥本质功能的同时,给我们带来视觉审美感受,提升生活情趣。如,墙上的挂钟,不是简单的圆形钟盘和黑色的指针,钟表店里的挂钟琳琅满目,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有美丽的花型的,有创意数字型的,有可爱娃娃型的诸如此类的生活用品精美特别,又是贴近幼儿生活的,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创造。选择欣赏内容的原则除了“生活性”,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精美性”,这就要求不仅欣赏物品本身是美

5、的,所呈现给幼儿的图片也必须具有艺术效果。如,我们要欣赏幼儿园的环境,教师呈现的实景拍摄照片是否具有美感?能否带来美的视觉感受?教师随意拍摄的实景照片和专业摄影师拍出的照片呈现的效果肯定不同,毋庸置疑,具有艺术美的照片更能给予人视觉的冲击,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2. 感知描述的生动性。 在欣赏作品阶段,我们要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细致地观察作品的造型和色彩;解放他们双手,让我们去感触模仿;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去思考作品内容,大胆想象;解放他们的嘴巴,为幼儿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鼓励他们表达、提问。教师巧妙地引导,让幼儿用丰富又专业艺术的语言表达对美丽事物的感受,并在幼

6、儿表述后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在欣赏后可提问,“这些物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让你想到了什么?”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中,启发幼儿想象。 现代居家装修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瞧,幼儿园也赶时髦,新学期开学孩子们便发现走廊里焕然一新,美丽的天花板和作品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教师借此开展了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畅所欲言,说说美丽的天花板。在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丰富生动而又形象,充满着想象力。小朋友说,天花板上五颜六色的泡泡,就像小鲤鱼吹出的泡泡五彩缤纷的,真好看;还有小朋友说,作品栏重叠的方框像妈妈拉着小宝宝的手多有趣的描述,多有创意的想象啊!二、 观察品味,规律是艺术创造之秘。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涵义

7、是启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学会如何创造出“独出心裁”的作品,前提是幼儿感知到作品的内涵,找到作品的内部规律。寻找规律是对欣赏对象进行形式分析,也就是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对称、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认识到作品的特点。欣赏的一组物品,既有变化又有统一,这个变化和统一就是我们的所要寻找的规律,把握了这个规律,幼儿才能创作出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如何让幼儿理解其中的“规律”,教师应该要有清晰的教学组织的思路,如作品呈现的方式,教师如何进行语言引导,如何启发幼儿想象创作。1. 作品呈现的层次性。 课堂上幼儿表现出的凌乱一定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清晰造

8、成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必须理清活动过程的脉络。首先教师要整理呈现的教具,即将要欣赏的图片。欣赏物品和欣赏名画的区别在于,通常欣赏名画是一幅作品,而欣赏物品会出现多幅图片。如果多幅作品毫无章法地呈现,幼儿也将无法“寻找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到:第一,图片分类。根据物品的图案、造型、色彩、属性或功能进行分类。如,在欣赏美丽的书签活动中,教师收集了各种各样的书签,根据书签的图案和属性进行分类,以PPT展示四组书签,山水风景书签、人物书签、卡通书签、纸质书签、金属书签。让幼儿清楚地感知到书签的不同图案风格和不同属性制作的特色。第二,逐步呈现。当几组图片有递进关系时,教师应该由浅至深,逐

9、步呈现,层层递进。如在美术欣赏活动儿童房无框画活动中,教师欣赏了三类无框装饰画,独立型、二联组合、三联组合型的,在作品的形式中还融入了色彩应用:统一协调、近似协调、对比协调。这三组图从易到难,逐一呈现,让幼儿了解到无框式的形式和色彩协调。2. 指导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提问的语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开放性,针对性,逻辑性,简洁性。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路,有逻辑有针对地进行提问,多用开放性的提问,启发幼儿思考、联想、理解作品。教师再进行简洁明了的经验性总结,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如在欣赏活动创意笔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理解创意笔的新颖造型和笔形的借形想象的关系。教师提问:“设计者是怎么想到

10、把笔设计成花的造型的?花和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活动中,教师精准的指导语言就像航海的启明灯,成功地将幼儿的思维引往正确的方向。3. 胸中之竹的预想性。美国画家霍夫曼将艺术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对自然界的视觉获取阶段,第二,对视觉形象的转化阶段,第三,创作阶段。这三个阶段表明,艺术活动过程并不是从欣赏感受直接过渡艺术创作,而是通过欣赏的艺术视知觉,经历艺术体验加工,才会进行艺术表达。郑板桥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这“胸中之竹”正是进行艺术体验加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幼儿欣赏之后,一定要给予幼儿进行构思的时间和空间,并肯定幼儿大胆的构思,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美术欣赏活动趣味书签,

11、小朋友欣赏了各种各样的书签,有卡通动物别针型、优雅植物型、创意金属型等,在小朋友感受到创意书签的魅力之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幼儿去创作表现,而是进行一次讨论,教师提问:“欣赏了这么多的书签,你想设计什么样的书签?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吗?”看似简单,可有可无的问题,却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设计构想的引导,也将设计的“独特性”要求暗含其中。这一环节让幼儿从“眼中之竹”过渡到了“心中之竹”。三、 多变形式,兴趣是艺术创造之魂。欣赏感知环节是启动幼儿“知”的过程,创作表现环节就是“行”,创作的过程正是幼儿知行统一的过程,是表现出创造力的途径。在这环节中,幼儿的创作兴趣是进行创作的灵魂所在,没有了兴趣,就不可

12、能有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激发幼儿的兴趣,首先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创作材料要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其次创作的形式要满足幼儿创作的个别需求,利于他们大胆表现出独出心裁的作品。1. 创作材料的多样性。 多样化的、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是帮助儿童保持对美术活动兴趣的重要因素。在美术创作环节,教师应为幼儿准备丰富操作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作画,满足他们操作的需求。同时,这样的操作材料也有助于儿童创作出更具视觉审美效果的作品,使他们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产生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2.创作形式的多元性。 培养孩子美术创造力一方面要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要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创作的空

13、间,包括操作材料和表现形式自主选择的空间。 美术活动百变茶壶中,幼儿欣赏了各种茶壶的独特造型。在创作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创作形式,绘画组是设计卡通造型的,手工组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立体茶壶,泥工组是用橡皮泥塑造创意茶壶,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最后呈现出作品丰富多彩,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与众不同的,这让幼儿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四、 作品评价,自信是艺术创造之续。 陶行知先生指出,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在作品评价环节,民主化体现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作品评价多元化的主体和自主化的评价空间。教师尊重每位幼儿的创作,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用宽容和了解的态度评价作品,让人人参

14、与,民主表达,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能最大限度激发幼儿的创造力。1.作品展示的艺术性。 毕加索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作品常常蕴含着无限的艺术气息。作为美术教育实施者,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用宽容的态度欣赏儿童的作品,理解儿童从作品中表达出的情感。其次,我们更应该学会怎样对儿童作品进行装饰,艺术性地呈现。我们往往发现,单独看一幅儿童的绘画作品和对作品进行装饰美化后的视觉效果大相径庭。因此,创作活动后,幼儿的作品展示尤为重要,如设计一幅相应主题背景或者准备美丽的边框,这种呈现方式也极易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评价环节的作品展

15、示呈现集体艺术性的方式,例如红黄蓝的构成活动中,幼儿用线条装饰了生活的中手提袋等物品,创作结束后,教师以全班幼儿走秀的形式展现作品。桃花盛开欣赏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组创作的“盛开的桃花”树,布置成一片桃花林。无论是活动中评价环节的作品的展示还是班级环境中幼儿作品的展示,都应符合全体性和美观性的原则。2.作品评价的自主性。 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教师的指导性评价,也有儿童的自我表达与评价,还包括同伴间的互相交流与欣赏。评价时应关注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以激励为导向,对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教师应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儿童相

16、互交流、相互欣赏,使更多的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以幼儿的生活和兴趣为基准,在欣赏中丰富感知经验,在观察中探索创造的方法,在创作中培养创造的兴趣,在评价中开发创造的潜质。这一系列的策略无不诠释和体现着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创造之源,行动是创造之始,自由是创造之神。我们开展美术欣赏教育,也要以生活教育为本,在教学中为孩子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对孩子实行“六大解放”,让他们有自由去看,去想,去说,去做的空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力。参考文献: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周成章.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要点J .江西教育,2004,(12)3施静.制作幼儿美术欣赏材料的巧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