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验收达标卷 论述类文章阅读卷(4)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44059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验收达标卷 论述类文章阅读卷(4)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验收达标卷 论述类文章阅读卷(4)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验收达标卷 论述类文章阅读卷(4)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验收达标卷 论述类文章阅读卷(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验收达标卷 论述类文章阅读卷(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四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卷(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的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特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

2、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

3、品的清朗、纯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显“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

4、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的美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选自大众日报)1对文中“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肯定了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

5、无涉。 B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继承了古代文学传统,开启了唐代文学的新风。 C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继承了初唐反对六朝淫靡诗风的批判精神,给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D李白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继承了古代文学传统,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说“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的依据应该是后面具体解释的话,即既承继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精神,又给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答案:C2从上下文看,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清真”是李白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既指艺术风格,又指人物风神。 B李白的“清真”

6、既涉及自然,也涉及人物,还涉及事物,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清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只有照自然存在进行自然表现的“清真美”才是真正的美。解析:“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一定等于“照自然存在”,并且,“清真美”并不是唯一的“美”。答案:D3以下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李白态度明朗地否定六朝的绮丽文风,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真之风。 B李白在追求“清真”的道路上,以诗歌为宣言,以作品为证明,遇到过许多艰难曲折,但他百折不挠。 C文学风格的绮丽与李白所反对的六朝的

7、绮丽是有区别的,作为艺术风格,“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肯定的。 D诗文的美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写山水自然的作品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体现其本真状态。解析:“遇到过许多艰难曲折,但他百折不挠”是文中所没有提及的。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快乐与功利原本是古典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边沁、斯密、密尔、杰文斯、马歇尔、萨缪尔森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对快乐、幸福理论有过诸多阐述,其中的一些经济学家还把快乐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于人类的快乐、幸福包含了亲情、环境、健康、宗教、友谊、社会公正等大量非经济因素,因而使得其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承认“社会”的价值维度,是对古希腊“

8、共同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文化哲学精神的某种传承。然而,由于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加之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本身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使得具有社会价值规范意义与终极价值意义的快乐概念,蜕化为由个人生理和心理本能决定并局限于追求个体经济效用的偏好。这种以狭义的经济效用主义与利己主义为中心的偏好论与效用论,拒绝承认社会相互作用的人类行为机理,进而否认快乐、幸福需要人与人、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和谐才能够实现的社会价值维度。由于建立于个体主义、利己主义、物质利益主义基础上的主流经济学价值观与逻辑理性主义方法论,忽视了世界真正的合作

9、前提与快乐体验的行为终极本质,使得其理论因缺乏现实基础的支持而遇到日益巨大的挑战。 快乐经济学追寻人类行为真谛并直面生活现象,使得其不仅具有现实的生活基础,与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相一致,更加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终极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拓宽经济学价值视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快乐、幸福才具有终极价值,经济增长的意义永远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的增长而言才具有价值的。快乐经济学包含的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还可以为我们发现人类快乐影响因子的权重序列,为个人完善人生,为科学技术指明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因为,健康

10、、亲情、环境,这些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的项目原本就是人类无上快乐的源泉。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并不是快乐经济学迎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是快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经济学原本就是需要这样构建的,只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才引起了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的复归,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还专门为此撰写了回到边沁一文。我们不由得感慨,我们可能正在迎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追索人类行为真谛的经济学时代! (选自光明日报2006年12月4日)4下列不属于“快乐”这一经济学核心概念范围的一项是 () A亲情、健康和人与人的友谊。 B环境、宗教以及社会的

11、公正。 C由个人生理、心理决定的偏好。 D人与人、个体与整体相互和谐。解析:“由个人生理、心理决定的偏好”是近代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价值观,是快乐概念蜕化后的结果。答案:C5下列不属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原因的一项是 () A文艺复兴以来构建的以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B快乐与功利成为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 C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 D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取得主流价值观地位。解析:快乐与功利是古典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答案:B6下列理解与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把“快乐”作为经济学核心概念只是一个学派的观点,还不能影响整个经济学界。 B主流经济学因否认社会相互作用的人类行为机理而缺乏现实生活基础,已无法生存。 C只有快乐、幸福才有终极价值,而经济增长的意义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的增长而言才有价值。 D快乐经济学迎合了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快乐幸福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解析:A项中“只是一个学派的观点”在文中没有依据,“还不能影响整个经济学界”说法不恰当,文中说“快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经济学原本就是需要这样构建的”;B项应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支持而遇到日益巨大的挑战”,而非“缺乏现实生活基础,已无法生存”;D项应是回归原本,而非“迎合了社会需要”。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