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439236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仪征盐文化遗存探寻大盐塘大盐塘位于工农路以东、海德花园以南、仪征双环活塞环有限 公司老厂区以北,俗名盐塘子, 2010 年改造后,环境改善,成为周边市 民游憩休闲的去处,始称大盐塘。名为盐塘,因为前身与盐有关。当初与 盐紧密接触之际,名字却不叫盐塘,而叫天池。昔日天池的规模非今天大盐塘可比,东由里河直通运河,西有城 南新河而近马驿街, 向南涵括双环活塞环老厂区一带, 向北伸到海德花园。 2010年海德花园建设施工期间,在项目西南侧曾发掘出东西走向的仪征 城南城墙遗迹,在西南角发掘出古河道和隔河相对的南北两座码头遗 迹。历史上天池水系不仅通江达淮,在城区一带也可四达,真州竹 枝词有诗曰:“天池来

2、往尽轻桡,任寿桥连永济桥。”天池又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好去处。真州旧有八景,据说由清代著 名学者、邑人阮元定名, “天池玩月”即名列其中。附近的赞化宫大照壁 上刻有“蓬莱仙境”四字榜书,清代仪征籍画家诸乃方曾绘制“真州八景 图”,其中“天池玩月”画卷题诗曰:不作五湖游,为憩真州天池俨似镜湖秋,盐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皓魄漾中流,j .、r. 、j jfi宜放扁舟。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天池在历史上名声更大的是淮南盐集散中心,清初至嘉庆间一直是盐船集中停靠的地方, 是淮南盐运往上江各地前的最重要的掣验关口, 每 年为朝廷创百万课饷,是当时仪征繁华之根本。天池的名称始见于明末清初

3、,其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涉 及澳河、莲花池、城南河、里河和东关闸的建设和变化。莲花池,宋代已成,与真扬运河相通。 据载,南宋绍兴五年 (1135 年),因为莲花池水至堰而止,郡守赵尚之便将堰定名为莲花堰。可见莲 花池的形成还在此之前。 北宋时真州复闸建成后, 因水源紧缺, 发运使曾 孝蕴在闸旁作归水澳, 把复闸放出来的水蓄起来, 形成大的蓄水池, 又叫 澳河。归水澳有上澳、下澳,下澳的水可以借助提水工具提到上澳使用。明隆庆仪真县志说,莲花堰“旧有腰闸潮闸俱南渡后撤废,今但有东 关闸”。可见莲花池是在澳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明洪武十六年( 1383 年),兵部尚书单安仁主持在莲花池南侧筑 土坝

4、五道,作为运河通往长江运口的制水通航设施, 史称五坝。 莲花池东 连里河与运河相通。隆庆仪真县志记载: “里河,即今东关内西抵莲 花堰者。”所有过坝的船只无论是从仪真运河(今仪扬河)进入长江,还 是从长江进入仪真运河, 都要通过莲花池。 成化间在外河 (闸成后又称闸 河)上建成四座闸,其北口与里河相接,外口西南流五里通往长江。成化 二十三年( 1487 年),工部主事夏英将位于里河上的东关浮桥改建成闸, 使之成为连接仪真运河和莲花池的枢纽,这就是东关闸。清康熙四十九年( 1710 年),两淮巡盐御史曹寅主持重修了东关 闸,这是后话。 当时夏英改建的目的主要是控制五坝的水位, 水多时关闭 东关闸

5、,可以增加蓄水, 使五坝保持有利于过船的较高水位。 水少时打开 东关闸,可以补充水源,在通航中起到应急的作用。翰林院检讨庄昶东 关闸记如是说: “仪真五坝取给于东关,盈则蓄东关以待,涸则泄东关 以济。有五坝不能无东关。”到了明代后期,由于建成的四闸进入正常运 行状态,五坝不再使用,逐步废弃,莲花池亦日渐淤淀,当地人俗呼“塘 子”。城南河,最早见于明嘉靖仪真县志主撰、盐法志主编张 榘所言“运河水接城南河” 。城南新河则成于明末。 崇祯八年(1635 年), 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率军大举东征, 攻破凤阳,焚烧明皇陵, 朝野为之震 动。十年( 1637 年)七月,又攻克六合,引起仪征守军的惊慌。守备程

6、 宏达筹划以水设防, 于是截断南门的通道, 开凿了城南新河。 仪征城南门 自古没有吊桥,设吊桥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然而,张献忠没有来, “本欲 卫城,然亦无用”,程宏达此举受到质疑。由于万历后,沿江沙涨,严重 影响漕盐运,加之明末社会动荡,经济疲乏,人们怨气重重,于是借以释 放,有人抱怨水系遭到了破坏, 更有人批评挖河破坏了仪征城的风水。清康熙仪真县志(陆志)记载:“莲花池即今城南河,俗名 塘子者,又名天池。盐舟丛泊于此,年久渐淤。康熙五年,知县胡崇伦开 浚,深广如旧。”体会其意,城南新河的开挖似乎完善了原有的水系,完 成了莲花池到天池的转变。 清初,塘子已经华丽变身盐坛船坞, 成为邑人 心目中

7、的宝地。清时,仪征设有“淮南盐引批验所”,由于淮南纲盐为国家收入 之根本,每年盐运旺季, 巡盐御使都要亲自到仪征掣验, 直接掌握运销情 况。为了便于常驻办公,还专门按照巡盐御使办事机构“盐漕察院”的规 模建造了大楼、廨宇,称作“仪真察院署” “真州使院”或“淮南使院”。 真州使院就坐落在天池北岸。曹寅重修东关石闸记记载,盐船从产地出发,经过二三百里 水路的行驶, 来到仪真批验过所。 盐船到了里河口闸以后不能由闸河 (外 河)出江,全部从东关闸进入,停泊在天池,待掣验后,将大包解为小包 装船,分认销卖口岸,并查验盖印,这就叫作解捆。解捆后的小包子盐用驳船于内河驳运出江,交卸给江船。分别载运到江南

8、、江西、河南、湖广 等地销售。由于解捆是在察院进行,所以称为垣捆。每年农历四月,天池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和庆祝活动,开运新纲盐,俗称开新盐门。厉秀芳真州竹枝词引记述了嘉庆年间(17961820 年)开新盐门的盛况:“是月开新盐门,盐宪驻察院,开所运新盐纲,邑人闻其来,欣 欣然有喜色,举国若狂,少长咸集。自东关而天池,地寸无隙。南岸商家 河房,结彩悬灯。北岸吕祖祠一带居民,搭板台卖座。河中屯船,排列如 鳞,歌舞吹弹,各鸣其乐。每船桅上,扯连珠灯,高下一色,有如星桥火 树。岸南河楼,斜对察院,景阳楼灯火相耀。盐宪楼上看烟火,其时烟火 局未裁,商人供办,率皆上品,就中捡两高桅,架横木点放,晶光四射,

9、有目共睹。 自初更起, 至盐宪 筳毕,下楼归寝乃止, 洵壮观也。 城中人家, 惟一二老羸守门,馀未有不往观者。一年盛景,当以是日为最。”由于沿江沙洲丛生,嘉庆晚期已不胜其扰。为了解决运道不畅的 问题,嘉庆二十年( 1815 年),开通了沿江横穿沙洲的商盐转江河道。 道光十五年( 1835年),开挖了大码头到沙漫洲的新河。但是,面对沿 江涨滩的自然趋势, 人为的艰苦努力只能是权宜之计, 无力从根本上改变 形势。先是天池垣捆之所被迫放弃,而改在沿江沙洲解捆,称为洲捆,继 而最终在道光年间盐道被废。失去了垣捆的天时之利,天池没有了昔日的风光。加之清末国内 形势已经每况愈下、日趋没落,失去了盐运集散地

10、的仪征更是雪上加霜,天池自然摆脱不了衰落的命运。真州竹枝词引说:“自洲捆后,垣中 寂然,小地主业垣者昔何繁华,今皆落寂。” “宪趾不临,天池鞠为茂草 矣。”民国以后,天池只剩下一片零乱的水塘洼地,破败景况自然不配再称天池,邑人在塘子前加上“盐”字,算是为其贴上了历史的标记。从 天池到盐塘,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古时仪征由盛而衰的历 程。近期大盐塘作为水利和生态环境工程进行了整治,面貌发生了变 化。但是,作为仪征盐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 大盐塘应该着眼 文化内涵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大码头在仪征,大码头是南门一带街市的统称。历史上,这里河网纵横, 水波荡漾,街道和河道相互融会

11、。这里因盐而兴,人烟稠密,建筑林立, 街市繁荣,商业兴盛,繁盛超过城内。不过,大码头最初并不是地名,而是专指都会桥下的盐厅和盐运 码头。清初,仪征设“淮南盐引批验所”。盐船从产地出发,经过二三 百里水路,到仪征后停泊在天池,待掣验后解捆运行,再由盐商分别载运 到江南、江西、河南、湖广等地销售。解捆子盐用驳船驳运出江交卸江船, 内河出江有前河后河两路,后河从闸桥西北起转宏济桥,向南由太平桥过 麻石桥,向西直抵沙漫洲出江。前河从所桥起自北向南,过广兴桥,由都 会桥直达黄泥滩出口。历史上都会桥下有码头。真州道情唱词曰:“出南门,慢步 游,走河西,到码头,都会桥下水悠悠。”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引旧志 记载

12、:“盐厅,即都会桥下大马头。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年),盐政暨 诸商创建碑亭、 石岸。冬日水涸,盐艘泊此投掣。 然江河渐壅,舟不能近, 权就洲掣捆。总督高晋勒碑记之。今毁。”可见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冬日水涸,盐船只能停泊在都会桥下投 掣。作为盐厅驻所,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年),盐政、盐商共同兴建了 碑亭和石岸,颇具规模,称之为“大马头”。后来江河渐渐壅塞,盐船又 相继改在沿江沙洲掣捆, 称作洲掣。不过在乾隆年间, 还是以天池垣捆为 主,洲捆只是应急措施, 权宜之举。大码头的名称就是从这个时候叫响的, 并且是直接因盐运而诞生。都会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巨大的青石板圈成桥的内 拱,

13、古铜色的花岗石构筑桥身。 桥的高度从地面向上有两丈左右, 是古代 仪征城最高、最宽、最大的桥梁之一。盐运给都会桥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不仅盐船出江从桥下通过, 也不仅盐厅和盐运码头曾经倚桥而立, 都会桥 本身即是由盐运司修建的。都会桥建造于什么时候?查阅方志,明隆庆仪真县志还没有 都会桥的记载,万历扬州府志卷二“桥梁”条目下已经有都会桥的名 字了。明隆庆有六年,县志修成于元年( 1567 年)。万历有四十八年, 府志修成于三十一年( 1603 年)。所以,都会桥应当建成于明隆庆至万历三十年(15671602年)间都会桥最初是谁建造的,方志没有说,但是有这样的记载:“乾 隆二十年( 1755 年),邑人重修。五十九年( 1794 年),盐运司曾燠重 建。”盐船经过都会桥再往西南,出江口在黄泥滩。这里是清时江掣所 在地,建有江掣厅。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黄泥滩嘴(江掣厅) 建屋三楹,外设门珊。每岁新纲开江日,盐政、运司临江祭神之所。”大码头,盐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如今大码头早已风光不再,都会 桥、盐运码头、江掣厅都已不存。但是大码头的地名还在,长期以来大码 头一直留存于百姓口头、 邑人心中, 可见其在盐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中的 重要。 ( 未完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