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43590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司法局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设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司法局XX年工作总结及X年工作设想 02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区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实干创佳绩、以创新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区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为“X-0X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区司法局被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评为“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司法厅荣记集体三等功;梁云伟局长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四年一度),并作为全省唯一区县司法局长代表推荐参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光明网、*日报、红网对我局亮点工作予以报道。 一、20X年工作总结 (一

2、)以法治为主线,构建立体化的普法宣传格局 1、认真谋划“七五”普法良好开局。协同相关部门围绕“七五”普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开展调研讨论,确保“七五”普法高起点开局。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执行普法清单和以案释法制度,形成职能整合、协调联动的“大普法”格局。借助网络、微信、法制宣传媒体机等进行法治宣传,组织开展“反家暴法”、“农村法治宣传月”、“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124”国家宪法日等主题宣传活动10余场次,派发资料5万余份、宣传环保袋800余个,累计解答咨询1000余人次。 2、突出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抓好“七五”普法两类重点对象,即: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工作。召开高规格的

3、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法工作会议,组织全区573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202X年度学法考试,参考率、合格率均为100。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依托*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创建“*省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进校园”、*街道“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等特色普法活动,增强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法治社区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一条路等阵地建设,使群众潜移默化受到法治文化教育。先后建成仁和*家园社区法治公园、*街道*法治广场和以路为主线,小茶园、小游园为亮点,法治沙龙角为支撑的*街道法治教育示范街。以市委确定的社区提质提档工作为抓手,加

4、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建成*社区、*社区等一批市级法治社区,推荐*司法所参评“全省依法办事示范窗口”。 (二)以稳定为首任,完善多元化的矛盾解决机制 1、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推行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区现有街(镇)、社区(村)人民调解组织177个,在医疗纠纷、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21个,专职人民调解员5名,形成了纵横连贯、条块互补、点面结合的矛盾纠纷调处网络。202X年,以“三调联动解纠纷、防控风险促发展”专项调解活动为总揽,成功调处纠纷822件,其中疑难复杂纠纷12件,防止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

5、、民转刑案件54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264万元,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发挥“三调联动”独特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大调解”体系。驻区法院调解室受理诉前调解、接受法庭委托诉中调解23件,司法确认3件。驻区交警大队调解工作室与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交警大队、保险协会无缝对接,成功调处交通事故纠纷30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138.5万元,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副司长王学泽、人民调解杂志社社长平达来长调研时给予高度评价。规范人民调解驻公安派出所的工作,我局起草的关于在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工作方案以区综治委名义印发实施。经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将适当增加驻派出所调解室专职人民调解员,

6、进一步夯实驻派出所调解力量。今年,全区驻派出所调解室共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4件。加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安排工作人员到区物业纠纷调处中心坐班,专门负责物业纠纷咨询、受理和分流,实现源头预防化解。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物业纠纷84件,我局物业纠纷调解经验文章在司法部主管刊物人民调解上刊发推广。今年,我局还联合区综治办、区民政局、区妇联成立了婚姻家庭调适服务中心,加强婚姻家庭纠纷调适服务,及时妥善化解婚姻家庭纠纷。 3、落实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制度。根据上级有关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文件精神,组织起草我区人民调解工作以奖代补实施办法,以区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规范性文件*市*区人民调解工作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明确

7、奖励的依据、标准和程序,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所调解案件数量、质量、难易程度等因素,实行“以奖代补”、“一案一补”方式发放补贴。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纳入区司法局财政预算,确保人民调解经费和补贴及时保障到位,增强了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以安全为重点,形成无缝隙的监管帮教网络 、规范化建设巩固监管成效。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原则,严格规范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交付接收、监督管理、奖惩考核、解除矫正等工作环节,建立健全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安全形势分析制度、矫正专干例会和培训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制作下发社区矫正工

8、作档案范本,13个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全部按标准规范到位。通过摸排走访,及时掌握辖区刑满释放人员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协调街道、社区、民政部门,做好2名特赦人员“必接必送”工作,为其解决低保、医保、社会救助、公租房、再就业等问题。在册的4名社区矫正对象和655名刑满释放人员无一例脱管、漏管,安置帮教对象帮教率00。 2、社会化参与提升帮教水平。推行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先后与*和公益服务联盟、*镇*山庄合作,建立新型的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基地和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累计开展集中教育01人次、公益劳动1250人次、技能培训63人次、过渡性安置2人次。联合*社

9、工服务中心开展“启心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累计为辖区4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矫治服务,个案跟踪、上门走访800余人次,服务对象访问率10%,社会适应性帮扶覆盖率0。与*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园合作开展“真情呵护、化茧成蝶”服刑、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困难帮扶活动,促使服刑人员在狱中扎实改造,为其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3、信息化手段创新管控模式。借助指纹图像报到、手机定位、电子腕带等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矫正管理。对全区严管级、普管级的近30名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电子腕带监管,在线率长期保持在9%以上,对宽管级社区矫正对象实施手机定位监管措施,通过科技手段,将在册社区矫正

10、对象全部纳入实时管控范围。采购心理咨询设备,启用心理测试系统,提升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质量和效果。 (四)以服务为宗旨,构建普惠型的法律服务体系 1、率先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年初,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按照每个社区(村)配备名律师、年服务费50元/人的标准,通过公开竞聘方式,严格审查、层层把关,遴选了来自天地人、秉言、海川等3家律师事务所13余名优秀律师,组成*区法律顾问服务库和律师团队,实现了6个社区(村)法律顾问全覆盖。社区法律顾问每月10日、0日(遇法定节假日、双休日顺延)到驻点服务的社区(村)提供法律咨询,协助村(居)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参与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为群众提

11、供“请得起、找得到、信得过”的法律服务,共开展村(居)务法律体检1次,参与调解纠纷38次,出具法律意见32次,提供咨询182次。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按照省司法厅下发的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基本标准,先后建成*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并投入使用,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窗口。推行“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依托省司法厅建成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如法网,安排专人负责该网推广应用和后台管理工作,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更加便民利民。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志愿体系建设,选取5个社区(村)试点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志愿点,招募212名志愿者加入“法润*”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队

12、伍,着力形成全覆盖的法律志愿服务网络。 3、落实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工程。主动适应困难群众的民生需求,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经济困难认定基准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0倍调整为.倍,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继续推行律师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律师到法律援助中心接待窗口值班,负责解答来访法律咨询,指导当事人办理法律援助申请,并协助解决来访人员的涉法事项。从规范工作流程、统一卷宗文书格式和健全回访制度入手,加强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监督。借助全国助残日、“蓝丝带”等主题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法律援助宣传,使法律援助走进困难群众日常生活。全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件,代书33件,接待咨询93件,完成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指

13、标任务的6.7%,多次获群众锦旗、致信感谢。 (五)以发展为根本,构筑更牢固的司法行政基础 1、完成“两个中心”建设。高质量如期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任务。投入1万元,选址*街道办事处六楼,改建面积达80的高规格社区矫正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简称“两个中心”)。“两个中心”于1月21日建成投入运行,中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社区矫正宣告室、训诫室、执法室、心理咨询室、监控室、档案室、教育培训室、社会联络室等一应俱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有个服务窗口,中心还开设了“法律氧吧”等特色区域,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司法行政职能,实现了机构规模由小到大、功能布局由散到聚的转变。 2、加强司法所

14、规范化建设。今年月,区编委办发文,明确黎托、东山司法所为副科级机构,至此,我区有4个司法所成功升格,所长解决副科实职待遇,司法所地位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省级模范、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司法所作为全国模范司法所接受上级领导、省内外兄弟单位考察0余批次。东山、*司法所被命名为“第六批*省规范化司法所”。 3、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和文化建设。抓好思想政治这一根本性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围绕专题学、对照标准学、党课辅导学,促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干部队伍严的精神、实的作风进一步树立,展现出新变化、新气象。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制作印有司法徽标和

15、宣传标语的纸巾盒、纸杯、雨伞等文化产品。在办公区域设置单位宣传栏、工作指示牌,为工作人员佩发制服,工作证,把服务形象摆在窗口、亮在一线。 二、202X年工作设想 20年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法治*建设为主线,以深化司法行政改革为重点,加强基层基础和过硬队伍建设,为建设财富、品质*、幸福*,打造中部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强区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1、推进法治*建设。召开“七五”普法会议,健全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机制。将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围绕宪法日开展有声势有影响的宣传活动。突出重点对象学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法制度,依托*小学资源优势,建好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提高法治副校长配备率,增强青少年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借助网络、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介传播法治文化,增强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因地制宜打造1-个法治公园、广场或长廊,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深化法治街道、法治社区、法治学校创建活动,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2、筑牢维稳第一防线。全面贯彻人民调解法,完善街道(镇)、社区(筹委会)、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