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42749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一 )【内容提要】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 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 20 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 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摘要题】作家作品研究【关键词】修辞论美学 / 背影 / 传统与反传统 / 审美置换【正文】一、重复叙述的意蕴修辞论美学(注:修辞论美学又称文化修辞论,是中国学者王一川教授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王一川教授较早在语言的胜景 、语言乌托邦等书里提出这一理论构想;此后在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一书中对中国 20

2、世纪小说中的 “卡里斯马典型 ”(CharismaticFigure)做了修辞论阐释, 从实践上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初步验证; 继而,又在修辞论美学一书中进一步构建了较为严整的理论框架, 并对当代电影、审美文化进行了修辞论阐释,从理论到实践使修辞论美学更加成熟。修辞论美学主要关注文本与文化语境的 “修辞 ”关系。这里的 “修辞 ”是广义上的修辞,主要指 “文化修辞 ”。这里的 “修”不仅仅指话语的外在润饰,而且还指以实际效果为目的的对话语的组织和调整; “辞”,不仅仅指话语,也指人的生存方式。这种美学理论主要强调艺术文本是对人生、对生活的审美置换,艺术以其特有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转换了实际生活中难以

3、解决种种矛盾混乱或危机,从而间接地影响这些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认为,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重复,一般说来,是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这每一次呈现之间约略相似但又有变化。重复的类型很多,有语词重复、事件重复、结构重复等。无论基本类型如何,但重复某种东西,都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被重复的东西显得格外突出或具有特别意义。 朱自清的著名散文 背影对“我”心理活动的描述有四次重复:第一次,当父亲已托茶房送行但又不放心,踌躇再三,决定还是自己送行时,作者写道: “其实我那时已 20 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这说

4、明 “我”自己已感到完全有能力独立行事,父亲实在没必要送行。第二次,当父亲跟脚夫讲价钱时, 文中写道:“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这说明 “我”坚信自己会把事情处理得更好。第三次,当父亲又嘱托茶房照应儿子时,文中写道: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说明 “我”对世态炎凉已有深刻认识,并且有强烈的自信心。第四次,当看到父亲很艰难地攀爬月台而感动得流泪时, 文中写道:“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怕父亲看见,是怕父亲伤心,说明 “我”压抑自己而体谅父亲: 怕别人看见,说明 “我”强烈的自尊,告诉

5、自己不应像小孩子一样脆弱。文章不厌其烦地写 “我”的心理活动,表面上是衬托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事实上,这种重复在客观上已造成了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也许是作者写文章时所未意识到的。 从背影中“我”的心理活动的重复描写中,不难看出, “我”张扬个性的冲动及自尊、自信;同时,我们又看到这种自尊和自信常常受到来自父亲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父亲对 “我”的束缚和制约上。而这种束缚和制约也可以通过对文本重复现象的分析,让它自动显露出来。文中对父亲行为及语言的描写构成了三次重复:第一次, “我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儿子被取消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一切由父亲包办。第二次,父亲去买橘子之

6、前嘱咐道: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仿佛在对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下命令,儿子不可违抗。第三次,儿子争着要去买橘子时, 父亲不肯。“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儿子没有一点主动权,永远处在被支配的地位。由这三次重复, 可以见出父亲支配地位的绝对性。 当然,从字面理解,上述重复行为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但是文本无意识中也流露出了 “我”的无奈和被动。通过对上述两组重复叙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见,儿子面临顺从父亲和张扬个性的选择冲突。儿子的努力处处显得无济于事,根本抵不过父亲权威的力量,父亲永远处在支配地位。尽管如此,儿子要求独立自主的火花又时时从夹缝中迸溅出来。这是20 世纪初,知

7、识分子向传统的挑战。父亲代表着传统,儿子代表着反传统。表面看来,父亲的言行是对儿子的关心;深层探微,这些言行一再重复,有力地证明了父亲自认为对儿子的是理所应当的支配。而儿子心理活动描写的四次重复,表面看来是衬托父亲的慈爱;实质上是曲折委婉地传达出了儿子寻求独立的呼声,这呼声来自人的本性,来自意识深层。背影所隐含的这种父子冲突的意义,构成了对文本基本效果的暗中颠覆,从而让我们读出了背影的另一种苦涩。这苦涩不是父亲生计艰难的苦涩,而是儿子要求独立却又无法不屈从于父亲的苦涩。这正是那个时代已经觉醒但又受禁锢的一代青年的苦涩,是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面临传统与反传统的痛苦。觉醒的自我不可能再像蒙昧

8、时期那样安于命运的摆布,但现实使他仍然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焦虑和苦闷就成了他挣不脱的心灵牢狱。 因此,这里的 “儿子 ”已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那种铁屋子中被惊醒的人,这种人有了自觉意识,正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背影中的儿子想独立行事却又屈从于父亲的安排,他遵从父命,却又时时嫌父亲不合时宜。他是如此的尴尬和矛盾,处处显示出选择的冲突和内心的焦虑。那么,这种选择冲突和内心焦虑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走出背影,考虑作者情形和背影产生年代的文化状况,即要重建理解背影的文化语境。二、背影的文化语境笔者将从朱自清父子的现实矛盾、五四精神对朱自清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 “现代原忧

9、”这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考察背影的文化语境。(一)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冲突是尖锐的、长时间的关于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 朱自清本人在 笑的历史 1中通过一个少妇的口吻,有所透露: “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 70 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 块钱全给家里! ”此外,关于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的记述更为具体,并有史料依据:根据已得到的材料,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 1925 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 (1917 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

10、, 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 1920 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 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 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 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11、,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 “败家的凶残 ”、“骨肉间的仇恨 ”。 1923 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2(P165166)这段话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间激烈的矛盾,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父子矛盾的根源。表面看,父子冲突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本质上看,是自由和专制的矛盾斗争造成的。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实际内容是一个要保传统文化,维护对儿子的支配权;一个要向传统文化挑战,追求自由独立。因此,父亲的封建家长制垄断与儿子张扬个性的要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且不说后来父亲不让儿子进家门的冷酷,只就他通过与校长的私交而支取儿子全部薪金这一做法本身来说,就是对儿子的极大不尊重,是对人格尊

12、严的侮辱。这在一般人都是不能忍受的,更何况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的朱自清呢?(二)五四精神对朱自清的巨大影响朱自清于 19171920 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北大是以新伦理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五四精神与北大的文化场塑造着朱自清,他的思想接受着时代大潮的洗礼。1916 年底,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往北京。这样,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就由上海移往北京。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这篇发刊词大力宣传人权、 自由,号召青年勇敢奋斗,挣脱封建专制和陈腐伦理的束缚,争取人格独立的新生活。在这种以人的解放为核心、 追求人格独立精神

13、的感召下, 朱自清于 1920 年加入了北大部分学生组织的 “新潮社 ”。“新潮社 ”的月刊新潮坚持与新青年一致的立场,高举 “伦理革命 ”的旗帜, 猛烈抨击一切封建“纲常名教 ”,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 高声呐喊个性解放。 朱自清曾在新潮上发表怅惘 、小草等新诗。当时朱自清与傅斯年、叶圣陶、杨振声、康白情、周作人、孙伏园等社员一起讨论稿件或学术问题。亲身参加新潮创办的朱自清,无疑受着新思想的熏染,他对传统陈腐的家庭伦理道德有着激愤之情,他不满于父亲的专横,努力争取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朱自清追求自由的愿望具有时代特征,而这种追求又是那么艰难曲折,阻力重重。“被推着,被挽着,长只在俯俯仰仰间,你曾做得一分半分儿主?”3(P79)这是向以父亲为代表的专制制度发出的诘问和责难!朱自清大半辈子都没有摆脱父亲对他的束缚。他直到逝世前,才替父亲还清高利贷。他对父亲的反抗不仅仅是经济上要求自主,更主要的是他对旧家庭的不满,他厌恶姨娘的挑唆,他憎恨旧的婚姻制度,他曾告诫弟弟不要纳妾。从这一层来看,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是时代语境造成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传统与反传统的斗争,是新思想和旧思想的斗争,是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要透彻理解这一点,还得从中国知识分子的 “现代原忧 ”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