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42614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B课程设计专业 :物流工程班级 : 流134 姓名 :伍颖学号:139094248 指导老师:黄莉实验(或实训)时间 2016.4.12-6.22实验(或实训)报告提交时间 2016.6.23 授课:XXX实验一 远程桌面控制组员:伍颖(139094248)、朱梦云(139094258)实验类型:验证性一、实验目的1.体验协议使用应用;2.三种远程控制方式能形成比较;3.Teamviewer可以感受下APP形式。二、实验内容QQ远程协助、 Windows XP的远程桌面以及Teamviewer配置和用使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四、实验设备及工具Teamview

2、协助er、Windows xp 远程控制桌面、QQ远程五、实验步骤1、QQ的远程协助:登陆QQ,发起远程协助,同意协助授课:XXX授课:XXX2、Teamviewer的远程控制:打开软件,输入伙伴ID,连接到伙伴,输入伙伴密码,取得控制。授课:XXX3、通过Windows xp 进行远程桌面控制:通过开始-附件-远程桌面连接,打开桌面连接,输入控制对象ID,点连接,输入控制用户帐户密码,取得连接授课:XXX 授课:XXXWireshark实验总体要求一、 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网络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的使用方法,学会捕获网络上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观察、分析网络协议首部。2. 加深理

3、解以太网Ethernet协议及其帧的语法(帧格式)和语义3. 加深理解互联网IP协议及其数据报的语法(包格式)和语义4. 加深理解互联网TCP协议及其报文段的语法(报文段格式)和语义5. 加深理解互联网DNS服务及其报文的语法(报文格式)和语义6. 加深理解互联网HTTP协议及其报文的语法(报文格式)和语义二、 实验原理1. 以太网MAC层Ether协议原理2. 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相关协议原理3.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的工作原理和基本使用规则三、 实验环境1.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2. 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3. 主机上安装了WireSh

4、ark、IE等软件。四、 实验内容访问百度主页,用WireShark工具捕获以下五个协议的有关协议数据单元,并分析以下五个协议:1. 以太网Ether协议2. 互联网IP层协议3. 互联网UDP协议4. 互联网DNS5. 互联网HTTP授课:XXX实验步骤1. 关闭所有上网的软件(如QQ等)2. 在MSDOS下(1) 使用ARPd*命令清除自己电脑中MAC和IP映射表。(2) 用ipconfig /flushdns:清空本地的DNS解析器的缓存。(3) Ping ,找出对应的IP地址,用来验证WireShark实验的结果3. 启动web浏览器,清空浏览器缓存(在IE窗口中,选择“工具/Inte

5、rnet选项/删除文件”命令)。4. 启动网络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完成相关的设置(“capture-Optios”),开始捕获数据帧。5. 使用主机上的web浏览器,浏览百度主页()6. 在Packet List Pane(列表面板/列表框)分别查看并分析相关的数据帧,查看并分析其中封装的有关协议的首部控制信息,完成以下五个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一:Wireshark使用方法和以太网协议分析(2) 实验报告二:IP协议分析(3) 实验报告三:TCP 协议分析(4) 实验报告四:DNS分析(5) 实验报告五:HTTP协议分析实验一 Wireshark使用方法和以太网协议分析一、

6、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网络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的使用方法,学会捕获、观察、分析网络协议首部。2. 熟悉以太网帧的格式3. 熟悉ARP报文的格式4. 分析802.3协议二、 实验原理1. 以太网MAC层相关协议原理2. 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相关协议原理3.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的工作原理和基本使用规则授课:XXX三、 实验环境1.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2. 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3. 安装WireShark、IE等软件。四、 实验步骤1. 捕获并分析以太帧(1) 关闭所有上网的软件(如QQ等)(2) 启动web浏览器,清空浏览器缓

7、存。 (在IE窗口中,选择“工具/Internet选项/删除文件”命令)(3) 启动网络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4) 选择“capture”下拉菜单中的“Optios”命令,设置分组捕获的选项。(5) 分组捕获:单击“Start”开始进行分组捕获,所有由选定网卡发送和接收的分组都将被捕获。(6) 在运行分组捕获的同时,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某网页的URL,如:。浏览器下载该网页并显示。包含这些HTTP消息的以太网帧(Frame)将被WireShark捕获。WireShark主窗口显示已捕获的你的计算机与其他网络实体交换的所有协议报文,其中一部分就是与服务器交换的HTTP消息。(7) 停

8、止分组捕获(8) 在显示筛选编辑框中输入“http”,单击“apply”,分组列表窗口将只显示顶层协议为HTTP的帧。授课:XXX(9) 在分组列表窗口找到你的计算机向服务器发送的HTTP GET消息和服务器发送到你主机上的HTTP 响应消息。(10) 选择“Analyze-EnabledProtocols”,取消对IP复选框的选择,单击OK。当你选择该消息后,以太网帧、IP数据报、TCP报文段、以及HTTP消息首部信息都将显示在分组首部子窗口中。单击分组首部详细信息子窗口中向右和向下箭头,可以最小化帧、以太网、IP、TCP信息显示量,可以最大化HTTP协议相关信息的显示量。授课:XXX(11

9、) 选择包含HTTPGET消息的以太网帧,在分组详细信息窗口中,展开EthernetII部分。根据操作,回答“实验报告内容”中的1-4题(12) 选择包含HTTP响应消息第一个字节的以太网帧,根据操作,回答“实验报告内容”中的5-8题。五、 实验报告内容在实验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1. 你的主机的以太网MAC地址是多少?答:40:8d:5c:63:aa2. 目标MAC地址是服务器的MAC地址吗?如果不是,该地址是什么设备的MAC地址?答:不是。是主机的mac地址,是固定不变的3. 给出Frame头部Type字段(2字节)的十六进制值。授课:XXX答:08 004. 在包含“HTTPGET”的

10、以太网帧中,字符“G”的位置(是第几个字节,假设Frame头部第一个字节的顺序为1)?答:g的位置为55。授课:XXX5. 以太Frame的源MAC地址是多少?该地址是你主机的MAC地址吗?是服务器的MAC地址吗?如果不是,该地址是什么设备的MAC地址?答:源mac地址为00:a6:00:17:45:00该mac地址既不是主机mac地址也不是web服务器的mac地址,它是网关的 地址。6. 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是多少?该地址是你主机的地址吗?答:以太网帧的目的地址为 40:8d:5c:63:aa 该地址是为我的主机地址。7. 给出Frame头部2-字节Type字段的十六进制值。授课:XXX

11、答:十六进制值为08 008. 在包含“OK”以太网帧中,从该帧的第一个字节算起,”O”是第几个字节?答:o为第15个字节。9. 给出Frame头部Type字段的十六进制值。答:为08 00实验二IP层协议分析一、 实验目的1. 了解ICMP、IP数据包格式;2. 掌握IP数据报的组成和各字段的功能,分析数据报的IP首部;3. 理解ARP、ICMP与IP的关系;4. 理解ARP命令、PING命令与ARP、ICMP协议的关系;5. 熟悉ARP和ICMP协议包格式;6. 了解ARP、ICMP会话过程。二、 实验环境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操作系统为windows;WireShark、IE等软

12、件。授课:XXX三、 实验步骤(说明:以下所截界面上的数据与你电脑上的数据会有所不同)1. 首先进入MSDOS字符界面2. 在MSDOS下使用ARPd*命令清除自己电脑中MAC和IP映射表。见图1所示图1ARP及PING命令运行结果3. 回到windows图形界面下4. 启动WireShark,开始捕获分组。5. 在MSDOS下键入P,见图1所示。授课:XXX6. 回到WireShark并停止抓包,见图2所示。7. 查找到ARP请求和应答数据包,回答实验报告内容中的1-2题8. 查到PING命令执行时,产生的ICMP请求和应答报文,回答实验报告内容中的3-5题授课:XXX图2WireShark

13、抓包结果四、 实验报告内容1. 什么是ARP?ARP与IP的关系。答:ARP,即地址解析协议,实现通过IP地址得知其物理地址。在TCP/IP网络环境下,每个主机都分配了一个32位的IP地址,这种互联网地址是在网际范围标识主机的一种逻辑地址。为了让报文在物理网路上传送,必须知道对方目的主机的物理地址。这样就存在把IP地址变换成物理地址的地址转换问题。以以太网环境为例,为了正确地向目的主机传送报文,必须把目的主机的32位IP地址转换成为48位以太网的地址。这就需要在互连层有一组服务将IP地址转换为相应物理地址,这组协议就是ARP协议。另有电子防翻滚系统也称为ARP。 还有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a

14、rp作用就是把一个已知的IP地址解析成mac地址,以便可以在mac地址层(osi的第二层)进行通信。arp -a可以显示windows的arp缓存表。 tcp/ip是osi参考模型转换过来的,描述的了开放式通信系统的各个层次,其实就就是对osi的简化,tcp/ip为四层: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人输层,应用层。2. ARP请求和应答数据包的数据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答:IP地址是不能直接用来进行通信的。这是因为IP地址只是主机在抽象的网络层中的地址。若要将网络层中传送的数据报交给目的主机还要传到链路层转变成MAC帧后才能发送到实际的网络上。因此,不管网络层使用的是什么协议,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 由于IP地址有32 bit而局域网的硬件地址是48bit因此它们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映射关系。此外在一个网络上可能经常会有新的主机加入进来或撤走一些主机。更换网卡也会使主机的硬件地址改变。可见在主机中应存放一个从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并且这个映射表还必须能够经常动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